資源簡介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教案一、課程標準通過《漢謨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二、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知道古代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兩河流域文明興起、統一的過程。了解古巴比倫王國的統治概況,知道漢謨拉比的統治措施。掌握《漢謨拉比法典》的主要內容、地位,知道《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及歷史價值。(二)過程與方法通過研讀有關圖片資料,明確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關信息,培養歷史時空觀。通過識讀《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圖,培養閱讀文獻資料的能力,學習從歷史文獻中發現歷史信息、分析問題的方法。(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古代兩河流域,知道古代西亞的兩河流域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認識到自然環境與人類文明的相互關系。通過學習《漢謨拉比法典》,深刻認識人類社會法制傳統的發展。三、重點難點(一)教學重點兩河流域文明的發展概況;漢謨拉比的統治;《漢謨拉比法典》的地位、內容與歷史價值。(二)教學難點《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正確評價《漢謨拉比法典》。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圖片、材料導入: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圖片及簡介材料。2021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同學們,你們知道迄今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哪部嗎?你知道這部法典的法規與我們現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關聯和區別嗎?這一切都與我們要學的新課有關,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二)新課講授1.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教師引導出示古代兩河流域示意圖,拋出問題:“兩河”指的是哪兩條河?(學生回答: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繼續拋出問題:那么,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兩河流域是什么時候興起與統一的?又產生了哪些文明成就?★自主學習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第6頁正文及第7頁相關史事,初步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教師歸納兩河:是指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地方”,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興起與統一:約公元前3500年出現很多小國,約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初步統一。文明成就:文字:楔形文字。天文歷法:陰歷。數學:60進位制。(圖片展示兩河流域文明興起時的成就)★教師拓展出示古代兩河流域示意圖,教師進行拓展。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不但帶來了灌溉的水源,還沖刷出了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圖上看,這條弧形的狹長地帶猶如一彎新月,土地又很肥沃,因此有人稱它為“新月沃地”。古代,在這條地帶上先后居住過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來人。古代兩河流域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北部被稱為亞述,南部被稱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又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教師過渡公元前19世紀,兩河流域上孕育出了一個文明古國——古巴比倫王國。那么,古巴比倫王國時期的兩河流域是什么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2.古巴比倫王國★教師引導展示古巴比倫王國遺址圖片及相關簡介,拋出問題:古巴比倫王國統一完成兩河流域統一的是哪一位國王?他采取了哪些統治措施?他有哪些歷史貢獻?★自主學習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第7頁正文第1段、第2段,初步了解古巴比倫王國。★教師歸納統一時間:公元前18世紀統一人物:漢謨拉比國家性質:奴隸制國家統治措施: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還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歷史貢獻:漢謨拉比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教師拓展兩河流域文明≠巴比倫文明。古巴比倫王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兩河流域文明≠巴比倫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只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兩河流域文明還包括蘇美爾、阿卡德、亞述等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包括了古巴比倫文明,古巴比倫文明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發展的高峰。★教師拓展展示漢謨拉比圖片及相關文字資料。展示空中花園圖片及相關文字資料。★教師過渡漢謨拉比在位時期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部法典。3.《漢謨拉比法典》★教師引導展示《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圖片,展示《漢謨拉比法典》相關簡介:《漢謨拉比法典》刻在一塊黑色的石柱上,豎立在巴比倫的一座神殿里,現在收藏于巴黎盧浮宮。石碑上的浮雕右邊為太陽神,左邊為漢謨拉比。雕像表明太陽神正在授予漢謨拉比象征權利的魔標和魔環。有人說,《漢謨拉比法典》是兩河流域文明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拋出問題:《漢謨拉比法典》有什么地位?有哪些內容?又有什么歷史價值?★自主學習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第7頁正文第3段及第8頁正文第1段、第2段,初步了解《漢謨拉比法典》。★教師互動教師提問,找學生逐一回答,這樣做是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歸納《漢謨拉比法典》的地位: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社會等級:古巴比倫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發達的奴隸制度:戰俘是奴隸制的主要來源,也有買賣奴隸的現象。家庭奴隸制是古巴比倫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長對奴隸有生殺予奪之權,對妻子兒女有絕對權威,在欠債時甚至可以將妻兒送去抵債。經濟領域:有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說明商品經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漢謨拉比法典》的歷史價值: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的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教師拓展教師展示《漢謨拉比法典》相關內容,并逐條分析。第16條:自由民藏匿宮廷或穆什欽努(指被征服地區的人)之逃奴于其家,而拒不交出者,此家家主應處死。反映當時奴隸主的特權受到法律的保護。第196條:倘自由民損毀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則應毀其眼。這就是所謂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反映了法典公正觀念,但這種公平正義體現在身份和社會地位相同的人之間。第205條:倘自由民之奴隸打自由民之子之頰,則應割其一耳。反映當時社會里社會地位高的階級對社會地位低的階級享有特權。第226條:倘理發師未告知奴隸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隸的奴隸標識者,則此理發師應斷指。反映當時社會奴隸主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采用的刑罰十分殘酷。拋出問題:從這些條文中我們能看出古巴比倫的什么社會階級狀況?這與現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教師歸納這些規定同現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不同的,與現代法律相比,它所體現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嚴格保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思維拓展同學們,我們該如何評價《漢謨拉比法典》?提示:①《漢謨拉比法典》嚴格保護奴隸主的利益;② 《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③《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五、板書設計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二、古巴比倫王國統一時間:統一人物:國家性質:統治措施:歷史貢獻:三、《漢謨拉比法典》地位:內容:意義:六、課堂總結古代西亞的兩河流域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成就有楔形文字、陰歷、60進位制等。古巴比倫王國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發展的一個高峰。在漢謨拉比時期,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是兩河流域文明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七、教學反思本節課內容比較少且相對簡單,因此教學中采用教師拋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歸納方式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不足之處是教學過程中課外引入較少,教學設計過于傳統,師生互動較少,教學形式需要進一步創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