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一、新課預習1. ,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歷。2.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軟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 的統治結束。3. ,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 。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 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二、教學目標1、理解并掌握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及中華民國的成立,了解中華民國對內、對外政策;2、清帝退位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過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及其內容和性質;3、通過對中華民國內、外政策的材料補充,使學生認識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4、通過學習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前后反專制的斗爭,體會中國民主革命的艱巨和曲折;5、能正確認識近代中國國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徹底勝利。三、本課重點1、中華民國的建立。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和意義。3、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四、情景導入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1911年發動了武昌起義并取得成功,全國一半的省份紛紛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的統治。接下來革命形勢如何發展?又發生了哪些驚心動魄的事件?通過學習第十課,中華民國的創建,我們來一起探究。五、新課講授中華民國的建立材料一: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武漢首義,十數行省先后獨立。所謂獨立,對于清廷為脫離,對于各省為聯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動既一,決無歧趨,機樞成于中央,斯經緯周于四至。是曰領土之統一。——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武昌起義之后,各省紛紛獨立,革命形勢的發展要求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1912年1月,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閱讀課本整理歸納中華民國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總結:中華民國建立時間 1912年1月1日標志 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措施 ①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歷; ②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成立臨時參議院意義 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成果南京臨時政府中,除革命派外,還有立憲派、舊官僚,但政府實權掌握在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手中,它頒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無不帶有個革故鼎新、發展資本主義的新精神。因此,南京臨時政府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權。2、教材延申材料一:臨時政府成立后,當盡文明國應盡之義務,以期享文明國應享之權利。滿清時代辱國之舉措,與排外之心理,務一洗而去之,與我友邦益增睦誼,持和平主義,將使中國見重于國際社會,且將使世界漸趨于大同,循序以進,不為幸獲,對外方針,實在于是。——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請討論:南京臨時政府的外交政策。總結:南京臨時政府向帝國主義妥協并向其尋求庇護,推行“和平主義”外交政策。隨后臨時政府承認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以期獲取帝國主義的承認與支持。由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決定了它無法提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不能發動和依靠廣大群眾進行革命,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歷史證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南北和談孫中山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他即行辭職,并推舉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1、清帝退位清帝退位詔書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2、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清帝退位后,孫中山于2月13日向參議院提出辭職,但同時孫中山又提出了讓位的三條件:南京為中華民國的首都、新大總統必須到南京就職、新大總統必須遵守參議院即將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資產階級軟弱性和革命性的雙重表現。15日,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以北方秩序不易維持為借口,迫使南京參議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職。1912年3月袁世凱最終在北京宣誓就職。4月,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之職,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南京臨時政府解散。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請討論,袁世凱為什么能夠竊取革命果實?總結:(1)帝國主義的支持:帝國主義對南京臨時政府采取了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等手段,對革命政權施加壓力。(2)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當時同盟會十分渙散,幾近瓦解狀態,南京臨時政府中的舊官僚等對革命派施加壓力,孫中山在此形勢下被迫妥協退讓,他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擁護共和,可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袁世凱個人的權術和陰謀:袁世凱是覬覦政權多年的政客和野心家,善于使用政治手腕,對革命黨人和清政府都采取了軟硬兼施的手腕,對清政府加緊逼宮,指使段祺瑞等部將通電擁護共和,又許諾清政府以優待條件,終于迫使宣統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詔退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目的就是為了以法律的手段約束即將出任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維護民主革命成果。1、閱讀課本整理歸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內容。總結:國家主權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權利 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立法權 參議院行使立法權。行政權 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權 司法獨立。意義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六、課堂總結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創立了亞洲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開始了中國的新紀元。臨時政府成立后,對內、對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動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于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中國民族民主革命仍將負重前行。七、隨堂練習1.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而且一定程度上對中國的民主法治進程起到了推動作用,下列史實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 )A. 成立中國同盟會并制定革命綱領B.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內外政策C. 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D.《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2.以下哪些措施限制了袁世凱的權力 ( )①臨時政府設在南京 ②臨時大總統需到南京就職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④清帝必須退位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3.(2020 河北秦皇島期末)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安徽前線軍情告急,糧餉皆缺,急電中央救援。孫中山特批20萬元救急,但當總統府秘書長拿著批條去財政部要錢時,發現國庫庫存僅有10枚銀圓。可見,南京臨時政府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A. 戰爭頻繁B. 財政拮據C. 貪污成風D. 列強干涉4. 1912年2月,孫中山認為“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民國的目的亦已達到。”導致孫中山得出這一結論的直接原因是( )A. 中華民國的成立B. 清帝下詔退位C. 武昌起義的勝利D.《臨時約法》的頒布5. (2019 山東青島)歷史漫畫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詮釋歷史,讓人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引發對歷史的思考。與下圖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不相符的是 ( )A. 宣告了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B. 領導者是孫中山C. 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6.(2017 江蘇蘇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億萬中華兒女的共同理想。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為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人君與千百萬之國民,合為一體,國安得不強 吾國行專制政體,一君與大臣數人共治其國,國安得不弱 ……今變行新法,固為治強之計。——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材料二 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兩次去做。講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外人斷不能瓜分我中國,只怕中國人自己瓜分起來,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們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國民政府。——孫中山《民族的、國民的、社會的國家》(1906.12.2)(1)據材料一,概括康有為認為國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強國的具體主張。(2分)(2)據材料二,指出孫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并概括孫中山“民權主義”思想的特點。(2分)(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康有為和孫中山思想的共同之處。(2分)答案隨堂練習:1.D2.B3.B4.B5.C6.(1)原因:君主專制(專制政體);主張:維新變法;君主立憲(行憲法、開國會)。(2)目的:建立民主立憲政體(或創立民國、建國民政府);特點:把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結合起來(民族和民權相結合)(認為推翻清朝的反動統治具有雙重意義)。(3)共同:反對君主專制,建立民主政治;救亡圖存(民族復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