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員》說課教案今天我說的是冀教版教材八年級下第七單元第一章的第五節《人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員》的教學設計及分析”。一 、教材分析(一)教材中地位:本章內容是在學習了植物、動物、微生物和人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的基礎上,從環境的角度對前面知識的概括和提升,有利于學生建立形態、結構和功能都與環境相統一的觀點。而本節課的內容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更突出的體現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在課上的探究性學習中很好的貫徹了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指導思想。(二)教學目標及確定【確定依據】根據生物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具有關心、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1、知能目標1)、說出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的主要方面;2)、說出赤潮、酸雨形成的危害;3)、解釋某些有害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富集;2、體驗目標模仿酸雨對生物生活影響的探究實驗,嘗試設計對照實驗;3、情意目標確立環保意識(三)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和解決【確定依據】課程標準、學生情況教學重點:說出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的主要方面;模仿酸雨對生物生活影響的探究實驗,嘗試設計對照實驗;教學難點:模仿酸雨對生物生活影響的探究實驗,嘗試設計對照實驗;【解決辦法】展示圖片、聯系實際、探究實驗,讓學生自主獲得知識。創新實驗的設計:針對教材中探究模擬酸雨對植物生活的影響時間較長這一問題,我將探究模擬酸雨對植物生活的影響改為探究模擬酸雨對動物生活的影響,將金魚放入不同酸性溶液中觀察變化,改進后效果明顯,并且用時比較短,學生在課上就能很清楚的觀察到模擬酸雨對動物的影響,對于學生理解酸雨的危害非常有幫助。二、學情分析針對學生具體情況,實施相應的教學改革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使學生從“學會”變為“會學”,體現“主體性教學原則”和“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教學法及確定依據教師教法——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輔助教學。學生學法——提供動手實踐、觀察思考、探究合作、創新、表達交流、成功的機會。【確定依據】1、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提高教學效率;2、滲透心理學教育;3、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4、充分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更好的為中學教學服務。四、教學過程設計(一)課前準備 :實驗所需材料及多媒體設備準備好(二)導入 :利用復習舊知思考我們周圍環境有何變化引入(三)探究新知:【總體設想】展示圖片、閱讀分析資料了解人類活動的影響,探究實驗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設想依據】觀察、思考、分析、探究和主動獲取知識的方法有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具體探究過程:1、對環境有益的影響教師展示圖片資料——同學閱讀分析資料——認識到隨著人類對環境問題認識的提高,環境意識普遍增強,人類活動的主流是建設環境、美化環境、優化環境。2、對環境有害的影響1)探究模擬酸雨對生物的影響教師展示酸雨影響環境的圖片——同學探究模擬酸雨對動物的影響(設計實驗——完成實驗——得出結論)——通過交流認識到酸雨的形成及危害。2)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教師展示圖片——學生觀察并分析——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消極影響3、如何進行環境保護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各自發表意見——教師展示。1)、杜絕電力、煤氣、汽油等能源的浪費2)、最大限度地減少垃圾污染3)、盡量減少化學物質污染的危害4)、愛護森林、綠地,保護動物4、以知識框架(即板書)的形式復習鞏固本節內容及重點(四)練習反饋知識(設置知識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做檢測)【設置依據】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