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1張PPT)美麗寧夏——行在寧夏匯報人:美麗寧夏小組課前準備紅色印記六盤山的紅色故事紅色景點一、基本情況小岔溝村位于彭陽縣古城鎮西16公里處,東接本鎮海口村、南與涇源縣大灣鄉相連,西北與原洲區開城鎮接壤。全村共轄五里一、二、三、四隊、鄭溝、小岔溝、陽洼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39戶1488人,是一個純漢族村。總土地面積39.96平方公里,耕地3503畝,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503元。二、取得的成績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村兩委班子帶領全體黨員、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發揚團結拼搏、艱苦奮斗、與時俱進、爭創一流的精神,大力發展本村經濟。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期間,累計營造生態林9342.4畝,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恢復了植被;新修村道沙石路4.5公里,新建橋梁一座,解決了村民多年來行路難的問題;圍繞新農村建設,改造建成了小岔溝和五里一四組兩處居民點,改善了人居環境;爭取寧夏軍區給水團給本村打機井一眼,與縣水利局溝通聯系,為農民安裝上了自來水,解決了村民多年來吃水難的問題;2011年,被縣文明委評為縣級“文明單位”,目前,村容村貌明顯改觀,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文明創建工作不斷深入推進,營造了文明和諧的新型村居。小岔溝紅色景點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1989年10月落成的紅軍長征紀念碑,經過幾年軍民共同努力,終于按照中央“紀念碑要建成立體雕塑,塑像要富有悲壯氣勢,表現出長征路上紅軍戰士前赴后繼,英勇向前,歷盡艱險,流血犧牲,付出極大代價的主題”。“要反應出當時一、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的歷史”等指示精神,順利完成。其中“三絕奇觀”最為突出。一為:金碑夕照。每年仲夏前后,夕陽西下時,碑體遮日,折射金光萬道,藍天耀金,草地山川如輝煌金壁,眩目若佛光普照。碑體通亮如鍛燒之金,五里以外也可見。這在我國建碑史上還是第一次,建碑前也未曾料及。二為:雙虹掛彩。每到雨后放晴,彩虹忽現,恰掛于金碑上空,似碑為橋拄,頂彩色大道,通幸福明天,此時又如紅軍英烈現世,其壯觀之景,令人肅然起敬。三是:瀑雨泛金。夏季漆黑夜,倘若雷電交加,大雨傾盆,人不能辨物時,主碑在漆黑中泛出微光,如星星之火,又如光明即在。紅色景點將臺堡,位于固原市西吉縣城東南30公里處的葫蘆河東岸,戰國秦長城在這里向東轉折。古代稱西瓦亭,為軍事要塞,將臺堡的稱謂本身就已經包涵了軍事的成分。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及二軍團與一軍團二師在將臺堡會師,宣告紅軍長征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結束了偉大的長征,將臺堡也聞名于世。2017年3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紅色景點老龍潭革命烈士紀念亭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46年8月,為迎接在中原戰場突圍的王震部隊順利返回陜北,海固隴南武裝工作大隊在司令員馬思義統一指揮下,沿六盤山一線向隴南方向迅速出擊,以牽制國民黨軍隊。9月11日拂曉,武裝工作大隊300余人在化平(涇源)縣南冶家、馬家莊(龍潭村)一帶被國民黨軍隊3000余人包圍,當時烏云密布,大雨不息,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武裝工作大隊指戰員浴血奮戰,突破敵軍重重包圍。1992年7月,為緬懷先烈,弘揚革命精神,在烈士墓旁建亭樹碑。紀念亭依山而建,為六角形,上下部均為混凝土結構,上部分為兩層,穹頂覆蓋琉璃瓦,紀念亭內立一石碑,上圓下方,碑陽圓部刻有一紅色五角星,下部刻有“龍潭烈士紀念碑”七個大字,碑陰刻有碑文。烈士墓在紀念亭北10米處,掩映在翠柏蒼松中。老龍潭革命烈士紀念亭紅色景點青石嘴鎮位于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鎮人民政府位于縣城西部20公里處。西與蘇吉灘鄉、門源種馬場為界; 北與馬場、皇城、蘇吉灘和甘肅肅南犬齒交界;東與浩門農場為鄰,南以達坂山嶺為界,與大通縣毗連。總面積248. 64平方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通河橫境東流。人口1.2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0%,還有漢、蒙古、土等民族。面積278平方千米。轄紅山嘴、紅牙合、青石咀、黑石頭、上吊溝、下吊溝、德慶營、上鐵邁、尕大灘、石頭溝10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二區轄豐聚鄉,1949年沿舊制仍屬豐聚鄉,1958年并入長風公社,1961年分設青石咀公社,1984年改為青石咀鎮。青石嘴紅色景點清平樂·六盤山毛澤東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銘記歷史,奮勇前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