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五四運動【教學目標】1、了解五四運動的基本史實。2、分析理解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教學重難點】重點:五四運動的概況。難點:五四運動的意義。【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播放電影《我的1919》選段。教師:以上視頻是電影《我的1919》中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的慷慨激昂的演講。這段話與歷史上的哪件事有關?今天學習《第13課五四運動》二、自主學習(一)自學要求:閱讀課本59-62頁,根據自學提示,勾畫重點內容,疑難問題做好標記。限時7分鐘。(二)自學問題:1、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直接原因(導火線)、開始時間、地點、主力、口號、斗爭方式、結果?2、五四運動擴大的原因、時間、主力、地點(運動中心)、斗爭形式?3、五四運動取得的成果?4、五四運動的性質和意義?三、師生互動(教師點撥、學生成果展示與合作探究)(一)五四運動的爆發1.了解背景教師:出示第一次世界大戰相關圖片及簡介:1914年~1918年,帝國主義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雙方是同盟國(德、奧匈、土、保)和協約國(英、法、俄、意、美、中國等31個國家)。戰爭結果是英國、法國為首的協約國獲勝。教師:出示巴黎和會相關圖片及簡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美、法、日等戰勝國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國巴黎召開巴黎和會,目的就是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劃分勢力范圍。2.導火索教師提問:在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提出哪些合理法要求?學生: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廢除日本對中國的“二十一條”、收回青島主權等正當要求。教師提問:結果如何?學生:遭到拒絕,并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導致五四運動爆發。教師:概括五四運動的導火索(直接原因)學生: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3.合作探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為什么擺脫不了主權被侵犯的命運?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仍很薄弱;北洋政府仍實行封建統治;中國的社會性質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概況:(1)直接原因(導火線):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2)時間:1919年5月4日(3)地點:北京(4)主力:學生(5)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合約上簽字”(6)斗爭方式:罷課、示威游行(二)五四運動的擴大原因教師:提問:五四運動擴大的原因?學生:(1)陳獨秀的領導:陳獨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號召北京商人、學生、勞工奮起斗爭,勇敢地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2)日本帝國主義的挑釁行為進一步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日怒潮。2.前期與后期對比表教師出示下面表格,引導學生填寫。前期(1919.5.4—1919.6.3) 后期(1919.6.3以后)中心 北京 上海參加者 學生、知識分子 學生、商人、工人主力 學生 工人階級斗爭方式 罷課、游行示威 罷課、罷市、罷工結果 許多學生被逮捕 取得重大勝利3.結果教師提問:五四運動的結果?學生:(1)釋放被捕的學生;(2)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1)釋放被捕的學生。教師: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得到實現,這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次重大勝利。(三)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1.教師出示材料:材料一:毛澤東:五四運動的杰出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材料二: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相比其階級力量、指導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革命也朝著新的方向發展。材料三:五四運動最突出的思想貢獻就是引進了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經驗,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無產階級力量的偉大,深入到工人當中,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促進了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隨著馬克思主義在工人中的進一步傳播,促進了工人階級覺悟的提高,要求成立能領導自己斗爭的政黨。一個代表整個中華民族利益的政黨應運而生。引導學生得出: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中國舊民主主義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2.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教師:(1)概念解釋 :民主革命指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統治和封建專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民主革命領導者是資產階級或無產階級,參與者包括農民、知識分子、手工業者,工人階級。(2)新舊民主主義的比較相同點 舊民主主義 新民主主義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革命方向 資本主義(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社會主義(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不同點 革命性質 反帝反封建3.合作探究:讀傳單內容中,體會“五四”精神?“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五四精神: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于奉獻,敢于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其核心集中體現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課堂小結五四運動 導火線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時間 1919年5月4日口號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發展擴大 ⑴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 ⑵主力:青年學生—工人階級結果 ⑴釋放被捕學生。 ⑵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 ⑶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意義 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