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章 自然災害第一節 氣象災害一、洪澇災害1.概念洪澇災害是因連續性的降水或短時強降水導致江河洪水泛濫,或積水淹沒低洼土地,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的一種災害。2.分布從氣候因素看 主要分布于亞熱帶季風區、亞熱帶濕潤氣候區、 溫帶季風氣候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從地形因素看 主要分布于沿河、沿海的地勢低洼地區我國洪澇災害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廣大山區也常受到洪水侵襲3.影響影響 說明危害巨大 洪水常常淹沒農田、聚落等,破壞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減產、交通受阻、人畜飲水困難等破壞人類生存環境, 制約區域經濟發展 洪澇還會引發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制約區域經濟發展易發疫情 洪澇過后易發疫情,威脅人類身體健康4.成因洪澇災害的發生是多種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氣象、水文和地形等,它們是洪澇災害發生的決定性因素,如降水的季節分配、河流的水系特征、流域的地形特征等自然因素,是洪澇災害發生的客觀條件。人為因素: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修建堤壩、城市化等社會經濟活動對洪澇災害的發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具體如表所示:因素 影響自然因素 流域狀況 降水強度 降水強度大,歷時長,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水位急漲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匯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植被覆蓋率 植被覆蓋率低水系狀況 支流多少 支流多,特別是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減慢,容易形成洪水河道曲直 彎曲河谷坡度 縱向坡度小入海口寬窄 狹窄人為因素 破壞植被 導致流域匯水速度加快,加劇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積,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減小,誘發或加劇洪水圍湖造田 使湖泊的洪水調節能力減弱5.我國洪澇災害多發的原因6、洪澇災害問題的分析方法(1)洪澇災害發生原因的分析方法原因 影響因素來水量大 氣候——降水多且集中,降水變率大,如季風氣候; 水系——流域面積大,支流多,入海量少;植被——植被覆蓋率低排水不暢 地形——地勢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彎曲,排水不暢;河道淤積;占用河道調洪蓄洪能力差 圍湖造田;泥沙淤積(2)洪水治理問題:可從攔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來思考,具體要求是:上游——修水庫蓄洪和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開挖新河、加固堤壩、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對黃河還要與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結合,對長江還要與荊江河段的裁彎取直、中上游退耕還林、中下游退耕還湖結合起來。二、干旱災害1.概念干旱是因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造成的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現象。當干旱持續時間較長,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時,稱為干旱災害,簡稱旱災。2.分布在世界的分布 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內陸地區是世界上旱災頻繁發生的地區,其中非洲的旱災最嚴重在我國的分布 我國東部季風區由于降水季節變化、年際變化大,易發生旱災。 華北、華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災多發區,其中華北地區的旱災發生最頻繁、影響最嚴重3.危害影響種植業 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乃至顆粒無收影響畜牧業 影響牧草生長,加劇草場退化和沙漠化引發水資源短缺 造成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誘發其他災害 極易引起沙塵暴、火災、蟲災等災害4.我國四個旱災多發中心形成旱災的自然原因三、臺風災害1.概念臺風是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形成并強烈發展的大氣旋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2.結構3.分布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臺風發生頻率最高的海域。我國臺風災害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多發于夏秋季節。4.危害5.益處臺風帶來的降水可以緩解旱情和酷暑四、寒潮災害1.概念是因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的天氣過程。2.寒潮的源地、分布及危害源地 影響我國的寒潮主要發源于蒙古、西伯利亞地區標準 氣溫24小時內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該日最低氣溫下降到4℃及以下發生季節 深秋到初春的冬半年。春初、秋末最盛影響地區 北半球中高緯地區,勢力強大的寒潮天氣可影響到低緯度地區危害 ①強烈降溫會使農作物遭受凍害,尤其以春季和秋季危害最大。 ②大風吹翻船只,摧毀建筑物,破壞牧場。 ③嚴重的大雪、凍雨可壓斷電線、折斷電桿,造成通信和輸電線路中斷,交通受阻等3.我國的寒潮災害時間 分配 冬半年 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 春季高峰期:3~4月; 秋季高峰期:10~11月源地 源地形成 北方大陸、冰雪洋面的極地冷氣團,氣溫很低,干冷空氣堆積, 形成高密度冷氣團,發展成為冷高壓后,在西北氣流引導下大舉南侵路徑 偏西路徑 經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東海北部移動偏北路徑 經蒙古高原向我國南方移動東北路徑 經日本海或我國東北地區向我國東部沿海侵入影響 差異 山體北側 山體北側阻擋南下冬季風,冷空氣堆積,災害加劇山體南側 山體阻擋南下冷空氣,南側相對溫暖,災害減弱影響范圍 黃河流域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甚至兩廣地區寒潮 災害 影響農業 低溫、大風對北方農牧業有重大危害地區差異 北方地區因秋末寒潮帶來的初霜使晚秋作物遭受凍害, 牧區因寒潮霜凍使牧草和牲畜受災寒潮 天氣 北方天氣 大風、降溫、霜凍、暴風雪南方天氣 降溫、凍害、雨雪影響范圍 東北地區最多,華北次之,再次為西北和長江流域,華南最少4.寒潮利弊分析第二節 地質災害一、地震1.地震的概念地殼中巖層在地應力的長期作用下,會發生傾斜或彎曲。當積累的地應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巖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長期積聚起來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使地面發生震動,稱為地震。2.地震的量度指標(1)震級:反映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2)地震烈度:反映地震時某一地區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一次地震有多個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與震級、震源深度等有直接關系。3.地震構造示意圖震源 地球內部巖層破裂引起震動的地方稱為震源震中 地面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震源深度等震線 把地面破壞程度相似的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稱為等震線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稱為震中距地震波 地震波是震源釋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現的各種破壞現象都是地震波沖擊造成的4.地震的危害5.地震的分布3.我國地震的分布及多發的原因地震的形成、分布與板塊構造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的四個地震多發區和南北地震帶都位于板塊交界處或板塊內部的構造斷裂帶。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條件及危害滑坡 泥石流定義 山地斜坡上的巖體與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 山區溝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形成 條件 地質地形條件:一般發生在巖體比較破碎、地勢起伏較大的山區。 地表植被條件:植被覆蓋較差。 氣候條件:降水較豐富,降水變率較大的濕潤、半濕潤地區 (1)地形陡峻 (2)具有豐富的松散物質 (3)短時間內有大量水流多發 地區 山地丘陵區、工程建設頻繁區都是滑坡多發區 地形陡峻、具有豐富的松散物質以及短時間內有大量水流的地區是泥石流的多發區危害 會破壞或掩埋農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員傷亡 堵塞江河,摧毀城鎮和村莊,破壞森林、農田、道路,對人民的生命財產、生產活動以及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2.滑坡和泥石流的異同滑坡 泥石流不同點 發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地溝谷中運動物質的體積大小 較大 較小是否必須有水的參與 可以無水的參與 必須有水的參與相同點 ①主要發生在山區;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質向下運動;③人類活動可誘發其發生;④破壞力極強;⑤由外力作用導致;⑥突發性3.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的成因、分布和特點滑坡、泥石流都是地球外力作用導致的地質災害,都具有突發性特點,是山區主要的自然災害。我國是一個多山地的國家,滑坡、泥石流災害十分頻繁。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特點如下:第三節 防災減災一、防災減災手段1.防災減災工作指導方針我國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制定了“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工作指導方針。2.災害監測3.災害防御(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2)工程性防御措施含義 就是通過修建防災工程,改變自然災害系統,最終達到減災的目的途徑 改變地表環境,防止減輕自然災害 巖土體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穩定變形土體,防止滑坡、泥石流生物工程措施:防風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阻隔或控制災害與人口、財產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護堤內人口和財產安全建立護坡、擋墻等阻攔物,避免泥石流沖擊村莊、耕地改變財物特征,提高抗災性能,減少災害損失 興修水庫、電機井等工程配套設施,防洪抗旱加固房屋,增強抗震性能4.災害救援與救助階段 內容災前準備 ①儲備基地:是否符合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全國主要災區的要求。 ②救災物資:數量是否充足,種類是否因不同的災種、時間而準備不同。 ③救災人員:是否在災害第一時間到達災區進行搶災、救災災中應急 根據應急預案,調動救援物資和人員,盡快穩定社會秩序,救治傷員,展開心理援助災后 恢復二、自救與互救1.對個人和家庭而言防災減災的主要任務是自救與互救。2.災前準備(1)洪澇、臺風多發地區,居民應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及災害預警信息。(2)震前準備主要包括準備應急救援包,牢記地震撤離路線和附近應急避難場所位置,經常參加地震演習活動,樹立防震意識等。3.災中救助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應按照預先設計好的逃生路線進行撤離。(1)洪澇來襲,應盡量向地勢高的地方逃生。(2)地震發生時,如條件允許,應及時、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帶。(3)遭遇泥石流,應向垂直于泥石流前進方向的山坡轉移。如不能逃脫或被掩埋,要盡可能地進行自我保護。4.災后自我保護自然災害后,還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1)洪災過后,應做到不吃洪水浸泡過的食物,要喝煮沸的熱水,入住前對房屋進行全面消毒,待電器干燥后再使用。(2)地震發生后往往還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遠離危墻、廣告牌、電線桿等危險區域,等余震過后再作打算。5.其他災害自救或預防措施自然災害 自救互救辦法龍卷風 ①接到龍卷風警報:立即躲進地下室或堅固的混凝土建筑物中隱蔽起來 ②在室內:適當將窗戶留出一些縫隙,以平衡建筑物內外壓力 ③在野外的開闊地:就近尋找低洼地伏于地面臺風 ①不要啟程遠足或到海灘游泳,不要駕船出海 ②在海上行駛的船只應盡快靠岸 ③外出的人應盡快回家,待在室內,切勿靠近窗戶,尤其不要接近向風的窗戶 ④“臺風眼”在上空掠過時,會平靜一段時間,切勿以為風暴已經結束大霧 盡可能減少駕車出行或減速慢行沙塵暴 出行時準備好防風用品,如風鏡、口罩等,用以保護眼睛和口鼻第四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一、遙感技術 1.概念遙感技術是利用裝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衛星)的光學或電子設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感知的地理信息技術。2.特點3.遙感技術的工作原理4.應用遙感在防災減災中的用途 災害前兆預測 遙感可及時觀測到災害前的異常和特殊現象,并發出警報災害跟蹤監視 如臺風發生后可隨時跟蹤,并向受災地區發出警報幫助救災 災害發生后,陸地通信往往遭到破壞而影響救災行動。遙感可幫助識別重災區和能通往災區的路線,從而決定救災的輕重緩急建立災害模型 通過災害模型,遙感技術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釋災害現象遙感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 遙感廣泛應用于洪水等氣象災害,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災及農作物和森林病蟲害的預報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1.概念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一種地理信息技術,它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實時定位、導航。2.組成(1)空間部分——衛星星座。(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3)用戶部分——信號接收系統。3.作用為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4.世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俄羅斯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歐洲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和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5.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三、地理信息系統1.概念地理信息系統是對地理數據進行輸入、處理、儲存、管理、查詢、分析、輸出等的計算機系統。2.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1)對自然災害進行動態監測、預報預警。(2)快速確定受災情況,為制定減災預案、評估災害損失和指導災后恢復重建等提供依據。四、地理信息技術的比較特點和功能 簡單理解遙感 地表觀察、地理數據收集 是什么 有什么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空間位置(地理坐標)的確定、導航 在哪里 地理信息系統 數據存儲與管理數據分析、決策應用 為什么 有何聯系 怎么做 怎么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