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課件+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課件+教案

資源簡介

(共37張PPT)
第11課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延時符
選擇性必修一
教學過程
導入
唐 乾陵章懷太子墓《禮賓圖》
日本或新羅使臣
東羅馬使者
東北少數民族使者
唐代鴻臚寺官員
提問:鴻臚寺在唐代是什么機構?負責哪些事務?
“理藩及外交”機構。管理邊疆少數民族事務及對外交往。
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
感悟與升華
元明清
隋唐至宋朝
秦漢
延時符
(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
1、學習聚焦:秦漢時期,中央政府怎樣通過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手段推進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表現)
2、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特點是什么?
閱讀書P60頁,完成下表:秦漢時期民族關系的表現和特點
秦 漢
表現 政治 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在兩廣地區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設“河西四郡”、西域都護府、烏桓校尉
軍事 北逐匈奴,南征百越 西漢衛青、霍去病,東漢竇憲打敗匈奴
經濟 文化 屯戍政策,開放邊疆
其他 和親政策(漢初)
特點 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開始 表現概括:軍事征服,行政管理,政治聯姻
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1:標出河西四郡、西域都護府、烏桓校尉的位置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王維
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2:根據這首唐詩中出現的地名,結合敦煌郡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出漢代河西四郡的設置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
為唐代對西域地區的管理奠定了基礎。
(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導入
五代·莫高窟第61窟《回鶻公主隴西李氏等供養人像》
敦煌地處內地與邊疆的交界地帶,敦煌石窟供養人畫像相當于開窟者的全家福,圖中四位女性分別為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的夫人和女兒。從中,我們能看出隋唐至兩宋民族關系的趨勢?
曹議金夫人,回鶻公主
曹議金女兒,回鶻王后
曹議金女兒,于闐王后
曹議金夫人,漢人
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
1、隋唐
(1)表現
隋朝 唐朝
中央機構 禮部、鴻臚寺 禮部、鴻臚寺、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
地方管理 東北 安東都護府
北方 突厥、吐谷渾、黨項歸附 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
西北 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南方 嶺南冊封冼夫人, 三次抵達流求 安南都護府,
南詔王子弟多次入唐學習
西藏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數次會盟
回鶻
吐 蕃

南詔
渤海國
突厥
安西都護府
北庭都護府
安北、單于都護府
安東都護府
安南都護府
核心素養之時空觀——請將這些文本框拖至地圖相應位置。
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的不少蔬菜種子在西藏得到了種植,在漢族工匠的幫助下,吐蕃還建立了紡織、釀酒、造紙、造墨等手工業,中原的建筑技術也在這時期傳入了西藏,據傳說,拉薩的大、小昭寺都是文成公主按照漢式建筑所設計修造的。此外,吐蕃人還常常從漢人手中購買綾錦等紡織品,還從漢人那里學會了飲茶。——《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
1、材料一說明了什么?
學習聚焦:唐朝與周邊民族保持著良好的經濟文化交流關系。
唐蕃和親向青藏高原傳播了中原漢族地區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促進了漢藏兩地經濟文化交流。
唐·彩繪胡人牽駝俑
唐·女子胡服騎馬傭
2、核心素養之史料實證:材料二、三說明了什么?
唐朝人的服裝、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受到少數民族影響。
材料二
材料三
3、三段材料共同說明隋唐民族關系特點是什么?
(2)特點:邊疆、內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交融局面。
(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
2、兩宋
閱讀圖片回答問題: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呈現什么特點?
1、與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并立
圖一:西夏文碑石
圖二:木活字印刷佛經西夏文《大方廣佛華嚴經》
以上兩件西夏王陵出土文物說明兩宋民族關系的什么特點?
2、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并未因割據戰爭而中斷。
(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之一
元朝疆域圖
元朝與唐朝在邊疆民族地區管理上的區別?
“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
——《元史·地理志》
唐朝對邊疆民族地區通過冊封和朝貢實施控制,元朝邊疆民族地區管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傾向。
(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之二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央機構 中書省 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 理藩院
地方管理 (注:元朝一面“行漢法”;一面對不同民族實行差別對待政策。) 東北 遼陽行省 在東北:設都司、衛、所, 開放馬市; 在北方:修長城,設“九邊” 重鎮; 在西北:設赤斤蒙古、沙州、 哈密等衛。 滿蒙聯姻,
平定準噶爾,
土爾扈特部回歸
西北 嶺北行省 西南 云南行省 設土司制度(土司及衛、所由各族酋長擔任世襲頭領) 改土歸流
西藏 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 敕封藏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機構,開貢賜、茶馬貿易 冊封達賴、班禪,
設西寧、駐藏辦事大臣。
1、表現
材料一:忽必烈根據西藏地區特殊情況,采取扶植宗教勢力幫助自己進行統治的政策,亦即“因其俗而柔其人”。由于宣政院設在大都,歷任帝師也在大都供職,所以,關于西藏的僧俗上層人物經常往返于大都。
——《中國古代史》下冊
材料二: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
——選擇性必修一第11課
材料三: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西藏章程》,明確規定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其地位“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平等”。達賴、班禪“靈童轉世”按照“金瓶掣簽”制,當眾抽簽聽選,由駐藏大臣親臨監視,再呈請中央政府批準,方為有效。
——《中國古代史》下冊
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元明清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
答案: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越來越制度化。
統一多民族國家在元明清時期得到鞏固和發展。
(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之三
材料三:
材料一:“回紇遣使臣骨啜特勒及帝德將驍騎三千助討安慶緒(安祿山之子)。”——《資治通鑒》
材料二:明末,土爾扈特部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受沙俄壓迫控制。乾隆三十六年,26歲的土爾扈特部汗渥巴钖毅然率全族返回祖國,經過長途跋涉,戰勝沙俄軍隊的尾追攔截,歷時半年,終于到達中國境內。
——《中國古代史》下冊
馬本齋抗日回民支隊
材料四:近日,為了沖淡患者們生病的煩惱,新疆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巴哈爾古麗·托勒恒,領著大家跳了幾段民族舞。醫療隊隊長陳暉告訴記者,這支隊伍,一共由五個民族組成——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
——2020年2月16日 央視總臺記者
家國情懷:閱讀從古至今四段材料材料,你有何感悟?
1000年前,我們拔刀相助
200年前,我們跋涉回歸
80年前,我們共赴國難
今天,我們風雨同舟
二、朝貢體制下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一)、內容:
(二)、發展歷程:
(三)、評價:
朝貢體制
1、形成:秦漢
2、完善:隋唐宋元
3、頂峰—衰落:明清
(一)、內容:
朝貢體制
在公元前3 世紀到公元19 世紀末,于東亞、東南亞和中亞一帶逐漸形成的,以中國中原帝國為核心的獨立卻閉塞的等級體系和政治秩序網。
朝貢貿易體系
朝貢貿易體系是一種調整中國與東亞、東南亞、中亞等國家間的以“朝覲、納貢”和“冊封、賞賜”為內容的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的體系。
羅馬帝國:大秦
97年,甘英抵達波斯灣
東漢時期,倭國派使來朝,獲贈“漢倭奴國王金印”
(二)發展過程:1、形成——秦漢
(二)發展過程:1、形成——秦漢
材料一:
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余國。……使驛通于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后漢書·東夷列傳》
材料二:1784年出土于日本,現藏于福岡博物館
材料一二表明:我國古代朝貢體制的特點是什么?
各國向中國進貢,并接受中國政府的冊封。
(二)、發展過程:2、完善——隋唐宋元
核心素養提升之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
根據后面幻燈片出現的資料,探究以下兩個問題:
探究一:隋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表現?
探究二:隋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說明了什么?
(二)、發展過程:2、完善——隋唐宋元:表現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唐·王維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
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
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哭晁卿衡
唐·李白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呂,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團來中國求學,學成后留在唐朝廷內做官,歷任左補闕、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等職。隨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團返回日本時遭遇大風,傳說被溺死(實際未死),后輾轉回到長安,繼續做官,最后卒于長安。
(1)政治方面:接受日本遣唐使來華學習和做官。
(二)、發展過程:2、完善——隋唐宋元:表現
波斯銀幣
東羅馬帝國金幣
(2)經濟上:經濟交流頻繁廣泛,經中亞,遠達歐洲
唐歌舞伎八棱金杯,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窖藏
(3)文化方面的交流深入頻繁
文字:吉備真備;
宗教:玄奘、鑒真。
吉備真備按照漢字的楷書字體創建日文的片假名
玄奘《大唐西域記》
(二)、發展過程:
2、完善——隋唐宋元:表現
(二)、發展過程:2、完善——隋唐宋元:表現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畫《胡旋舞》
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亞),
徒勞東來萬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
斗妙爭能爾不如。
……
中有太真外祿山,
二人最道能胡旋。
——唐·白居易《胡旋女》
(4)藝術方面:西域舞蹈風靡中原
《寶座上的圣母子》
約1335年 保羅·委內齊亞洛
意大利威尼斯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1、觀察左圖,你能找到其中的中國元素嗎?
2、依據這幅畫作的地點和時間,結合所學知識,推測這幅畫出現中國元素的原因?
蓮花紋
1、蓮花紋
2、元朝對外交往廣泛,以馬可波羅為代表的歐洲人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
政治制度、文字、建筑
道德經、瓷器、銅錢、造紙術
絲綢、瓷器、紙張
絲綢
造紙術、火藥
典章制度
犀牛、馴象、琥珀、珍珠
佛教、音樂、舞蹈、繪畫
寶石、瑪瑙、香料
香料、藥材
引進來
走出去
探究二:唐代中外交流在內容上呈現什么特點?說明了什么?
1、輸出的多為制度和技術,輸入的多為異域奇珍異寶。
2、唐朝的制度和技術處于領先地位。
(二)、發展過程:2、隋唐宋元:
學習聚焦
自漢至元,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呈現什么趨勢?這一趨勢從何時起發生了變化?
1、交往范圍不斷擴大,(從中亞、西亞到歐洲)
交往規模不斷擴大。(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個方面)。
2、在明清時期發生重大轉變。(從對外開放為主,轉變為以閉關鎖國為主)
探究1:由材料可知,明朝對外交往的特點?
泉州、寧波、廣州等地設“市舶司”,為外貨出賣地點,并收稅,如同今之海關,又有“牙行”及“鋪商”,為政府特準的商業機構,先予收買,然后轉賣給民間。
明初對朝貢夷人采取懷柔政策,不抽稅,對中國財政是無利的,故明政府限定各國來貢時間:琉球兩年一貢,安南、占城、高麗三年一貢,日本十年一貢……
——全漢升《中國社會經濟通史》
(二)、發展過程:3、頂峰—衰落:明清
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限制民間對外貿易
探究2:這種朝貢體系在什么時期發生了變化?
兩國既永遠和好,嗣后往來行旅,如有路票,聽其交易。
自會盟日起,逋逃者不得收納,拿獲送還。
兩國大臣相會,議定永息兵戈、永遠和好之處,奉行不得違誤。
照此各將繕定文本蓋印互換,又以滿文、俄羅斯文、拉丁文刊之于石,置于兩國交界之處,永為標記。
——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
1689,中俄《尼布楚條約》,是清政府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中俄兩國是平等的關系,而非朝貢關系。
探究3:這個變化是否撼動了清政府的朝貢觀念?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帛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1793年乾隆皇帝在給英王喬治二世的信
沒有。
探究4:核心素養之唯物史觀:明清統治者固守朝貢體制的根源何在?
朝貢貿易體系是自然經濟狀態下的產物,以強大的封建經濟為后盾,只能短期內靠專制力量勉強維持。當封建經濟走向衰落,專制力量減弱時,它必然要走向解體。與自給自足的農本經濟相適應的朝貢貿易體系,在生產力突飛猛進和世界市場面前,自然無力阻擋打著‘自由貿易’旗號的堅船利炮的沖擊。作為世界歷史的一個縮影,東亞朝貢體系的解體無疑是勞動方式變革的必然結果”。——徐娟《朝貢貿易體制興衰原因論》
政治上: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
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核心素養之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核心素養之歷史解釋:
三、怎樣評價朝貢體制?
一方面,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國作為東亞朝貢體系的中心國家 ,對于維護中華文化圈長期的和平與穩定、增進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
另一方面,朝貢體制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隨著封建社會的衰落,朝貢體制也必然隨之走向衰落。
專業技能
延時符
我國是個有悠久對外友好交往歷史的國家,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深厚的友誼,在今天,無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一帶一路”倡議,都體現了我國以積極開放友好的姿態融入世界的精神。
家國情懷:學完這節課,你有何感悟?

板書設計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
朝貢體制下的對外交往
表現
特點
秦漢
發展歷程
評價
內容
隋唐宋元
明清
學思之窗
閱讀材料,想一想:明清時期政府對民間海外貿易是如何管控的?
答:1、不是完全的“海禁”和閉關鎖國,明代“海禁”有開放的時候,清代仍留廣州十三行與外國通商。
2、由政府嚴格管理。(征稅、設專門機構)
謝謝觀看
延時符選擇性必修一: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教學設計
教學理念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
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
教科書共分為四個子目: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從邏輯層面,又分為兩條線索:一是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二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教材通過介紹中國古代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講述了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秦漢時期是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時期,隋唐至兩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元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以“絲綢之路”為紐帶,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頻繁,形成了中華文化圈,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二學生,經過高一的通史學習,他們對于中國古代史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核心素養的培養上,已初步具備部分核心素養和一定的思維能力。初步具備了查找資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因而在進行新課教學的同時,盡量簡化知識上的簡單重復,主要進行核心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本,概括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不同民族,這些民族在地圖上的地理位置,古代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方式及表現,并分析中國古代的民族交流融合所起到的作用(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
2、通過文字、圖片等資料,分析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素養目標:史料實證)。
3、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帶給中國和世界的貢獻,進而上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新高度。(素養目標: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分析
中國古代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民族融合以及對外交往的表現是本課的重點
朝貢貿易體系的特點和評價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設計思路
以時間為主線,分為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兩大塊內容,以出土文物、博物館館藏藏品和文字史料為切入口和載體,創設歷史情境,設置問題,融入五大核心素養,最后升華。
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部分,對教學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以“朝貢體制”為線索進行串聯。分為:朝貢貿易的內容、朝貢貿易的發展歷程及表現(秦漢確立,隋唐宋元完善,明清從頂峰至衰落)、朝貢貿易的評價。
教學過程
【導入】
以唐代章懷太子墓壁畫《禮賓圖》作為切入口,右一為東北少數民族使臣,右二為日本或新羅使臣,右三為東羅馬帝國使臣,左邊三人皆為唐代鴻臚寺官員,設問:鴻臚寺在唐代是什么機構?負責哪些事務?我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是怎樣的?
【設計意圖】
通過對唐代文物的展示,讓學生對于我國古代的外交機構、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有一個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授新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
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
材料一:展示秦漢時期的疆域圖:
設問:秦漢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是什么?
【設計意圖】:
通過對秦漢疆域的對比,了解漢朝在秦朝疆域基礎上擴大,從而得出結論: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開始。
自主學習1:閱讀書P60頁,完成下表:秦漢時期民族關系的表現:
秦 漢
政治
軍事
經濟文化
其他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對于教材的閱讀、歸納、整理,理清知識脈絡,對于秦漢時期,中央政府與周邊民族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有了清晰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歸納出:軍事政府、行政管理,政治聯姻。完成教材上“學習聚焦”的任務。
素養升華1:時空觀念:展示圖片與文字材料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王維
設問:
1、在左圖中標出河西四郡、西域都護府、烏桓校尉的位置
2、根據《送元二使安西》中出現的地名,結合敦煌郡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出漢代河西四郡的設置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
【設計意圖】:1、學生通過在地圖上標注地名位置,對于漢代邊疆管理有了更加形象的認識,培養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形成。2、在標注敦煌郡的基礎上,很清楚能看到陽關的位置,再結合唐朝詩人王維的詩,可見,無論從位置上還是名稱上,唐代的“安西都護府”都是對漢代的“西域都護府”的繼承和發展,從而讓學生更好理解“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這一觀點。并引出下一目“隋唐至兩宋”。
隋唐至兩宋
材料一:五代·莫高窟第61窟《回鶻公主隴西李氏等供養人像》。
(圖片簡介:敦煌石窟供養人畫像相當于開窟者的全家福,圖中四位女性分別為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的夫人和女兒。左一為曹議金夫人,回鶻公主。左二為曹議金女兒,回鶻王后,左三為曹議金女兒,于闐王后,右一為曹議金夫人,漢人。)
設問:觀察圖中人物的服裝、發型、身份,回答隋唐至兩宋民族關系的趨勢是什么?
【設計意圖】:五代介于隋唐與兩宋之間,最能體現這段時期的民族關系發展趨勢,結合圖中四人的身份和服裝可以看出,敦煌地區盛行各民族之間的通婚,文化交流融合加強,讓學生通過對于敦煌壁畫第一手史料的觀察,創設歷史情境,得出結論:隋唐至兩宋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從而導入本目的學習。
隋唐
自主學習2:閱讀書P61頁,完成下表:
隋朝 唐朝
中央機構
地方管理 東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西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于教材的閱讀、歸納、整理,理清知識脈絡。
素養提升2:時空觀念。請將以下文本框(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突厥、回鶻、吐蕃、南詔、渤海國)拖至地圖相應位置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拖動民族政權與地方機構在唐代疆域圖上的位置,對于唐代民族交往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有助于提升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學習聚焦2:唐朝與周邊民族保持著良好的經濟文化交流關系
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的不少蔬菜種子在西藏得到了種植,在漢族工匠的幫助下,吐蕃還建立了紡織、釀酒、造紙、造墨等手工業,中原的建筑技術也在這時期傳入了西藏,據傳說,拉薩的大、小昭寺都是文成公主按照漢式建筑所設計修造的。此外,吐蕃人還常常從漢人手中購買綾錦等紡織品,還從漢人那里學會了飲茶。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
材料二:
唐·彩繪胡人牽駝俑 唐·女子胡服騎馬傭
設問:
1、材料一說明了什么?
2、材料二說明了什么?
3、兩段材料共同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
通過材料一,可以看到唐蕃和親向青藏高原傳播了中原漢族地區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促進了漢藏兩地經濟文化交流,屬于少數民族對唐朝的學習。通過材料二,可以看到唐朝人的服裝、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受到少數民族影響,這是唐朝對少數民族的學習。通過兩段材料的對比,可以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邊疆、內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交融局面。
(2)兩宋
材料一:展示兩宋時期地圖
設問: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呈現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觀察地圖,形象地得出結論: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特點是與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并立。
材料二:
圖一:寧夏博物館藏西夏文石碑 圖二:寧夏博物館藏木活字印刷佛經西夏文《大方廣佛華嚴經》
設問:以上兩件西夏王陵出土文物說明兩宋民族關系的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
西夏文是西夏首領李元昊根據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的,外形跟漢字很相似,圖二說明少數民族地區學會了活字印刷,兩幅圖片都說明兩宋的文化、先進的科技都傳到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據此可得出結論: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并未因割據戰爭而中斷。
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
趨勢
材料一:元代疆域圖
材料二:
“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
——《元史·地理志》
設問:元朝與唐朝在邊疆民族地區管理上的區別?
【設計意圖】
由材料一可知,元代在地方設置行省,少數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西藏設宣政院。由材料二可知,唐代設置“羈縻府州”的地區,在元代的管理跟內地一樣,通過閱讀這兩段材料,學生科得出結論:唐朝對邊疆民族地區通過冊封和朝貢實施控制,元朝邊疆民族地區管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傾向。
表現
自主學習3:閱讀書P62頁,完成下列表格
元 明 清
中央機構
地方管理 東北
西北
西南
西藏
【設計意圖】
通過閱讀教材,對元明清三朝的機構設置和地理方位進行梳理,有利于學生掌握細碎的知識點。
特點
材料一:忽必烈根據西藏地區特殊情況,采取扶植宗教勢力幫助自己進行統治的政策,亦即“因其俗而柔其人”。由于宣政院設在大都,歷任帝師也在大都供職,所以,關于西藏的僧俗上層人物經常往返于大都。
——《中國古代史》下冊
材料二: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
——選擇性必修一第11課
材料三: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西藏章程》,明確規定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其地位“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平等”。達賴、班禪“靈童轉世”按照“金瓶掣簽”制,當眾抽簽聽選,由駐藏大臣親臨監視,再呈請中央政府批準,方為有效。
——《中國古代史》下冊
設問:元明清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
【設計意圖】
材料以對西藏地區的管理為線索,分別展示了元明清三朝的措施,學生通過閱讀三段材料,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越來越制度化,進一步得出結論:統一多民族國家在元明清時期得到鞏固和發展。(完成教材“學習聚焦”任務)
本目小結:
素養升華3:家國情懷
材料一:“回紇遣使臣骨啜特勒及帝德將驍騎三千助討安慶緒(安祿山之子)。”
——《資治通鑒》
材料二:明末,土爾扈特部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受沙俄壓迫控制。乾隆三十六年,26歲的土爾扈特部汗渥巴钖毅然率全族返回祖國,經過長途跋涉,戰勝沙俄軍隊的尾追攔截,歷時半年,終于到達中國境內。
——《中國古代史》下冊
材料三:馬本齋回民抗日支隊
材料四:近日,為了沖淡患者們生病的煩惱,新疆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巴哈爾古麗·托勒恒,領著大家跳了幾段民族舞。醫療隊隊長陳暉告訴記者,這支隊伍,一共由五個民族組成——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
——2020年2月16日 央視總臺記者
設問:閱讀從古至今四段材料,你有何感悟?
【設計意圖】
通過閱讀材料,我們可以看到從古至今的團結友好的民族關系從未間斷:1000年前,回鶻借師助剿安史之亂,對我們拔刀相助。200年前,土爾扈特部穿越重重險阻也心向中國,跋涉回歸。80年前,全國各民族人民組成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赴國難。今天,面對新冠疫情的打擊,我們共同抗疫,風雨同舟。從而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幾千年來的交流與融合,早已形成了一個團結的大家庭,各民族心系國家命運,在2020年的共同抗疫斗爭中共同譜寫了新的華章。
朝貢體制下的中國古代對外交往
朝貢體制的內容
朝貢體制的發展過程
形成——秦漢
材料一:
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余國。……使驛通于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后漢書·東夷列傳》
材料二:1784年出土于日本,現藏于福岡博物館
設問:材料一二表明:我國古代朝貢體制的特點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文字史料和文物史料,使得二者相互印證,形象地看出各國向中國進貢,并接受中國政府的冊封。培養核心素養中的史料實證精神。
完善——隋唐宋元
探究一:隋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表現?(以唐代為例)
政治上:
材料一: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呂,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團來中國求學,學成后留在唐朝廷內做官,歷任左補闕、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等職。隨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團返回日本時遭遇大風,傳說被溺死(實際未死),后輾轉回到長安,繼續做官,最后卒于長安。
經濟上:材料二:
波斯銀幣 東羅馬帝國金幣 唐歌舞伎八棱金杯
文化上:材料三:
吉備真備按照漢字的楷書字體創建日文的片假名 玄奘《大唐西域記》
藝術上:材料四: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畫《胡旋舞》 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亞), 徒勞東來萬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 斗妙爭能爾不如。 …… 中有太真外祿山, 二人最道能胡旋。 ——唐·白居易《胡旋女》
【設計意圖】:
通過對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藝術上的材料和圖片,對于隋唐宋元時期的對外交往有感性認識,從而歸納出:政治上,接受日本遣唐使來華學習和做官。經濟上,經濟交流頻繁廣泛,經中亞,遠達歐洲。文化上,文化方面的交流深入頻繁。藝術上,西域舞蹈風靡中原。形象地看到對外交往的表現。
探究二:隋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
通過對比唐朝引進來的和走出去的內容的區別,可以清晰地看出,唐朝輸出的多為制度和技術,輸入的多為異域奇珍異寶。由此可見,唐朝的制度和技術處于領先地位。
從頂峰到衰落——明清
探究1:明朝對外交往的特點?
材料一:
泉州、寧波、廣州等地設“市舶司”,為外貨出賣地點,并收稅,如同今之海關,又有“牙行”及“鋪商”,為政府特準的商業機構,先予收買,然后轉賣給民間。
明初對朝貢夷人采取懷柔政策,不抽稅,對中國財政是無利的,故明政府限定各國來貢時間:琉球兩年一貢,安南、占城、高麗三年一貢,日本十年一貢……
——全漢升《中國社會經濟通史》
【設計意圖】
由材料可知,“先予收買,然后轉賣給民間。”“明政府限定各國來貢時間”均能看出明朝政府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限制民間對外貿易。便于讓學生通過閱讀材料了解朝貢貿易。
探究2:這種朝貢體系在什么時期發生了變化?
材料二:
兩國既永遠和好,嗣后往來行旅,如有路票,聽其交易。
自會盟日起,逋逃者不得收納,拿獲送還。
兩國大臣相會,議定永息兵戈、永遠和好之處,奉行不得違誤。
照此各將繕定文本蓋印互換,又以滿文、俄羅斯文、拉丁文刊之于石,置于兩國交界之處,永為標記。
——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
【設計意圖】
從尼布楚條約的內容可以得知,中俄兩國是平等的關系,而非朝貢關系,由此可見清朝時,朝貢體系被打破。
探究3:這個變化是否撼動了清政府的朝貢觀念?
材料三: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帛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1793年乾隆皇帝在給英王喬治二世的信
【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可得知乾隆皇帝對于中英通商的態度,仍然是固守朝貢貿易體系,因此沒有撼動清政府的朝貢觀念。
探究4:核心素養之唯物史觀:明清統治者固守朝貢體制的根源何在?
材料四:
朝貢貿易體系是自然經濟狀態下的產物,以強大的封建經濟為后盾,只能短期內靠專制力量勉強維持。當封建經濟走向衰落,專制力量減弱時,它必然要走向解體。與自給自足的農本經濟相適應的朝貢貿易體系,在生產力突飛猛進和世界市場面前,自然無力阻擋打著‘自由貿易’旗號的堅船利炮的沖擊。作為世界歷史的一個縮影,東亞朝貢體系的解體無疑是勞動方式變革的必然結果”。
——徐娟《朝貢貿易體制興衰原因論》
【設計意圖】:
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可知固守朝貢體制的根源在于政治上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從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之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3、怎樣評價朝貢體制?
一方面,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國作為東亞朝貢體系的中心國家 ,對于維護中華文化圈長期的和平與穩定、增進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
另一方面,朝貢體制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隨著封建社會的衰落,朝貢體制也必然隨之走向衰落。
【設計意圖】:
該部分為前幾部分的小結,經過前幾個大標題的學習,可以得知,朝貢體制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繁榮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封建社會的衰落也走向衰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之歷史解釋。
小結:核心素養升華之家國情懷
今年的新冠疫情席卷世界,在我國艱苦抗疫時,世界各國紛紛向我們伸出援手,當我們有效控制疫情之后,又向其他國家施以援手,正如圖片上抗疫物資中的詩句那樣“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我國是個有悠久對外友好交往歷史的國家,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深厚的友誼,在今天,無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一帶一路”倡議,都體現了我國以積極開放友好的姿態融入世界的精神。
教學評價設計
問題探究:結合所學知識,探討歷代各民族之間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問題解析】
這道探究題概括了本課民族關系的所有重點內容,因此以該道探究題作為教學評價具有較強的說服性,學生如果會答這道題,那么說明這節課的內容掌握了一半。
這道題的關鍵詞在于三個詞:交往、交流、交融。要幫助學生厘清這三個詞的區別。“交往”是從方式上而言的,比如表現出來的政治上的冊封和朝貢,經濟上的商業往來。“交流”是從內容上而言的,如經濟交流、文化交流。“交融”則是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通婚、生活習慣、價值觀等等。在引導學生答題時,要注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不同,不能只停留在某單一層面。
【設計思路】
讓學生將本課所講民族關系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歸納,以“方式—舉例—作用”的格式回答問題,教師可先給出一個范例:例如:“行政管理—秦朝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促進對南方地區的開發。”
學習拓展:唐朝國力強盛,首都長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國際性大都市之一,查找資料,了解這個說法的依據。
【問題解析】
這道拓展題是針對“對外交往”知識點的,唐代是我國對外交往的繁榮期,以唐代為例非常具有代表性,而唐代交往的內容又非常廣泛,非常形象生動,因此在引導學生回答這道問題時,可采取創設歷史情境、扮演歷史人物的方式幫助作答。
【設計思路】
體現“國際性”,在與唐朝交往的國家中,按照東亞、西亞、阿拉伯、歐洲的地域劃分,各找一個地區的代表人物,進行角色扮演,由學生查找資料并編寫臺詞,講述他們的“長安故事”,這樣,學生在查閱和扮演的過程中,就對“唐代長安是國際大都市”有了更加形象的了解。
【效果呈現】
東亞——日本·阿倍仲麻呂:
“我是阿倍仲麻呂,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團來中國求學,學成后留在唐朝廷內做官,歷任左補闕、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等職。在長安,我起了一個中國名字:晁衡,并且結識了著名大詩人王維、李白。后來,我隨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團返回日本時遭遇大風,所有人都以為我死了,李白還給我寫了一首詩《哭晁卿衡》,死里逃生的我,后來輾轉回到長安,繼續做官,我預感我將會把我的生命留在長安城中。”
歐洲——東羅馬帝國使臣:
“我是東羅馬帝國使臣,我們皇帝先后7次派遣我來到長安,我們向唐朝皇帝進獻了我們的赤玻璃、石綠、金精,太宗皇帝回賜了我們綾綺等絲織品,我國的皇帝、貴族、婦女都非常喜歡中國的絲織品。”
西亞——波斯王子卑路斯:
“我是波斯王子卑路斯,我的國家被大食國所侵擾,我代表我的國家來向唐朝求援,高宗皇帝在我們的地區設置波斯都督府,任命我為都督,給了我們最強有力的保護,今天,我親自來到長安謝恩,高宗皇帝封我為右武衛將軍。我不僅個人在長安做官,我的同胞們也有很多在長安做生意的,長安城的西市聚集著我們波斯商人,經營寶石、珊瑚、瑪瑙、香料和藥品。在長安,我還可以看到專門為我們的伊斯蘭教所建立的寺廟——祆寺。我愛這座城市,我將把我的生命奉獻給這座城市。”
阿拉伯——大食·李彥升:
“我是大食商人的后裔,隨經商船隊來到長安,唐朝官員見我中國話流利,向中國皇帝申請,特批我參加科舉考試,我考中了進士,我考中后,很多人說我作為一個外國人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要求取消我的進士成績,但皇帝卻認為,任何具備真才實學的人都應該為國家所用,他欽點我為翰林學士。我認為,正是大唐這氣象萬千的包容成就了長安。”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
在內容整合上,我以教材為依據,對于第一目“民族關系”,以朝代為線索,重點突出不同朝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和特點。第二目“對外交往”針對課標要求進行了大膽的整合,課標要求中說:“認識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朝貢體制顯然是貫穿這一部分的核心線索,因此我將第二目的標題改為“朝貢體制下的對外交往”,下設“內容、發展歷程、評價”,將教材上的各朝代對外交往的內容整合進“發展歷程”之中。
在達成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上,我本著“材料-問題-升華”的原則,每個核心素養的提升探究題都用材料進行引領。在家國情懷的培養上,我貫穿古今,緊扣當今實時熱點,將歷代民族友好交往與今天新冠疫情各民族風雨同舟相聯系,將歷代對外交往與今天習總書記所提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相聯系,做到了對學生民族團結、家國情懷和國際意識的培養。在時空觀念的提升上,大量運用各朝代地圖,運用ppt的靈活操作,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拖動位置,了解古今地名,通過同一地區在不同時期的行政管理,認識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不斷形成與發展。在史料實證的培養上,大量運用不同類型史料,有第一手文字史料、敦煌壁畫、出土文物、個人生平等,創設歷史情境,引發學生對比和思考,從小切口入手,由表及里,設問層層遞進,最后達到啟發式學習的效果。在歷史解釋上,通過講述“朝貢體制”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探究朝貢體制在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存在的原因,引導學生對朝貢體制進行評價。在唯物史觀上,對于朝貢體制在中國長期存在的原因和評價,本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和“用歷史的,發展的,全面的眼光評價歷史現象”,對于朝貢體制的原因與評價進行了深層次的探究。
在課程資源的配置上,一方面增加了大量有出處、有說服力的資料,另一方面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充分運用教材中四個“學習聚焦”,貫穿整節課的學習,所找的資料、設置的問題,也是為這四個“學習聚焦”服務,在教學評價設計中,利用書后題目“問題探究”和“學習拓展”,進行學生活動的設計。
本節課的不足在于,第一,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參與程度,但是仍以教師引領為主,在某些教學環節里,教師可適當放手,如“對外交往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可以放手讓學生找材料,進行展示講解,避免滿堂灌。第二,課件容量篇幅過大,展示史料過多,時長應已超出一節課的范圍,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敢于割愛。如“元代蓮花圖畫作”那張幻燈片所體現的內容與前面幻燈片重合,可以刪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寨县| 通江县| 和平区| 元阳县| 柘荣县| 清镇市| 长泰县| 海门市| 根河市| 夏河县| 奎屯市| 辰溪县| 华安县| 庆阳市| 泗洪县| 察隅县| 马鞍山市| 昌江| 南陵县| 沙坪坝区| 高密市| 嵩明县| 绍兴县| 兴山县| 新兴县| 宜宾市| 安化县| 安义县| 门头沟区| 萨迦县| 阳谷县| 石家庄市| 雷山县| 莲花县| 红原县| 乌鲁木齐县| 鄯善县| 海宁市| 东阿县| 荣成市| 社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