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第11課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延時符選擇性必修一教學過程導入唐 乾陵章懷太子墓《禮賓圖》日本或新羅使臣東羅馬使者東北少數民族使者唐代鴻臚寺官員提問:鴻臚寺在唐代是什么機構?負責哪些事務?“理藩及外交”機構。管理邊疆少數民族事務及對外交往。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感悟與升華元明清隋唐至宋朝秦漢延時符(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1、學習聚焦:秦漢時期,中央政府怎樣通過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手段推進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表現)2、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特點是什么?閱讀書P60頁,完成下表:秦漢時期民族關系的表現和特點秦 漢表現 政治 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在兩廣地區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設“河西四郡”、西域都護府、烏桓校尉軍事 北逐匈奴,南征百越 西漢衛青、霍去病,東漢竇憲打敗匈奴經濟 文化 屯戍政策,開放邊疆其他 和親政策(漢初)特點 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開始 表現概括:軍事征服,行政管理,政治聯姻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1:標出河西四郡、西域都護府、烏桓校尉的位置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2:根據這首唐詩中出現的地名,結合敦煌郡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出漢代河西四郡的設置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為唐代對西域地區的管理奠定了基礎。(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導入五代·莫高窟第61窟《回鶻公主隴西李氏等供養人像》敦煌地處內地與邊疆的交界地帶,敦煌石窟供養人畫像相當于開窟者的全家福,圖中四位女性分別為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的夫人和女兒。從中,我們能看出隋唐至兩宋民族關系的趨勢?曹議金夫人,回鶻公主曹議金女兒,回鶻王后曹議金女兒,于闐王后曹議金夫人,漢人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1、隋唐(1)表現隋朝 唐朝中央機構 禮部、鴻臚寺 禮部、鴻臚寺、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地方管理 東北 安東都護府北方 突厥、吐谷渾、黨項歸附 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西北 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南方 嶺南冊封冼夫人, 三次抵達流求 安南都護府,南詔王子弟多次入唐學習西藏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數次會盟回鶻吐 蕃唐南詔渤海國突厥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安北、單于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核心素養之時空觀——請將這些文本框拖至地圖相應位置。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的不少蔬菜種子在西藏得到了種植,在漢族工匠的幫助下,吐蕃還建立了紡織、釀酒、造紙、造墨等手工業,中原的建筑技術也在這時期傳入了西藏,據傳說,拉薩的大、小昭寺都是文成公主按照漢式建筑所設計修造的。此外,吐蕃人還常常從漢人手中購買綾錦等紡織品,還從漢人那里學會了飲茶。——《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1、材料一說明了什么?學習聚焦:唐朝與周邊民族保持著良好的經濟文化交流關系。唐蕃和親向青藏高原傳播了中原漢族地區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促進了漢藏兩地經濟文化交流。唐·彩繪胡人牽駝俑唐·女子胡服騎馬傭2、核心素養之史料實證:材料二、三說明了什么?唐朝人的服裝、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受到少數民族影響。材料二材料三3、三段材料共同說明隋唐民族關系特點是什么?(2)特點:邊疆、內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交融局面。(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2、兩宋閱讀圖片回答問題: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呈現什么特點?1、與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圖一:西夏文碑石圖二:木活字印刷佛經西夏文《大方廣佛華嚴經》以上兩件西夏王陵出土文物說明兩宋民族關系的什么特點?2、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并未因割據戰爭而中斷。(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之一元朝疆域圖元朝與唐朝在邊疆民族地區管理上的區別?“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元史·地理志》唐朝對邊疆民族地區通過冊封和朝貢實施控制,元朝邊疆民族地區管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傾向。(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之二元朝 明朝 清朝中央機構 中書省 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 理藩院地方管理 (注:元朝一面“行漢法”;一面對不同民族實行差別對待政策。) 東北 遼陽行省 在東北:設都司、衛、所, 開放馬市; 在北方:修長城,設“九邊” 重鎮; 在西北:設赤斤蒙古、沙州、 哈密等衛。 滿蒙聯姻,平定準噶爾,土爾扈特部回歸西北 嶺北行省 西南 云南行省 設土司制度(土司及衛、所由各族酋長擔任世襲頭領) 改土歸流西藏 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 敕封藏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機構,開貢賜、茶馬貿易 冊封達賴、班禪,設西寧、駐藏辦事大臣。1、表現材料一:忽必烈根據西藏地區特殊情況,采取扶植宗教勢力幫助自己進行統治的政策,亦即“因其俗而柔其人”。由于宣政院設在大都,歷任帝師也在大都供職,所以,關于西藏的僧俗上層人物經常往返于大都。——《中國古代史》下冊材料二: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選擇性必修一第11課材料三: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西藏章程》,明確規定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其地位“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平等”。達賴、班禪“靈童轉世”按照“金瓶掣簽”制,當眾抽簽聽選,由駐藏大臣親臨監視,再呈請中央政府批準,方為有效。——《中國古代史》下冊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元明清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答案: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越來越制度化。統一多民族國家在元明清時期得到鞏固和發展。(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之三材料三:材料一:“回紇遣使臣骨啜特勒及帝德將驍騎三千助討安慶緒(安祿山之子)。”——《資治通鑒》材料二:明末,土爾扈特部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受沙俄壓迫控制。乾隆三十六年,26歲的土爾扈特部汗渥巴钖毅然率全族返回祖國,經過長途跋涉,戰勝沙俄軍隊的尾追攔截,歷時半年,終于到達中國境內。——《中國古代史》下冊馬本齋抗日回民支隊材料四:近日,為了沖淡患者們生病的煩惱,新疆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巴哈爾古麗·托勒恒,領著大家跳了幾段民族舞。醫療隊隊長陳暉告訴記者,這支隊伍,一共由五個民族組成——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2020年2月16日 央視總臺記者家國情懷:閱讀從古至今四段材料材料,你有何感悟?1000年前,我們拔刀相助200年前,我們跋涉回歸80年前,我們共赴國難今天,我們風雨同舟二、朝貢體制下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一)、內容:(二)、發展歷程:(三)、評價:朝貢體制1、形成:秦漢2、完善:隋唐宋元3、頂峰—衰落:明清(一)、內容:朝貢體制在公元前3 世紀到公元19 世紀末,于東亞、東南亞和中亞一帶逐漸形成的,以中國中原帝國為核心的獨立卻閉塞的等級體系和政治秩序網。朝貢貿易體系朝貢貿易體系是一種調整中國與東亞、東南亞、中亞等國家間的以“朝覲、納貢”和“冊封、賞賜”為內容的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的體系。羅馬帝國:大秦97年,甘英抵達波斯灣東漢時期,倭國派使來朝,獲贈“漢倭奴國王金印”(二)發展過程:1、形成——秦漢(二)發展過程:1、形成——秦漢材料一: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余國。……使驛通于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后漢書·東夷列傳》材料二:1784年出土于日本,現藏于福岡博物館材料一二表明:我國古代朝貢體制的特點是什么?各國向中國進貢,并接受中國政府的冊封。(二)、發展過程:2、完善——隋唐宋元核心素養提升之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根據后面幻燈片出現的資料,探究以下兩個問題:探究一:隋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表現?探究二:隋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說明了什么?(二)、發展過程:2、完善——隋唐宋元:表現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唐·王維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哭晁卿衡唐·李白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呂,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團來中國求學,學成后留在唐朝廷內做官,歷任左補闕、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等職。隨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團返回日本時遭遇大風,傳說被溺死(實際未死),后輾轉回到長安,繼續做官,最后卒于長安。(1)政治方面:接受日本遣唐使來華學習和做官。(二)、發展過程:2、完善——隋唐宋元:表現波斯銀幣東羅馬帝國金幣(2)經濟上:經濟交流頻繁廣泛,經中亞,遠達歐洲唐歌舞伎八棱金杯,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窖藏(3)文化方面的交流深入頻繁文字:吉備真備;宗教:玄奘、鑒真。吉備真備按照漢字的楷書字體創建日文的片假名玄奘《大唐西域記》(二)、發展過程:2、完善——隋唐宋元:表現(二)、發展過程:2、完善——隋唐宋元:表現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畫《胡旋舞》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亞),徒勞東來萬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爭能爾不如。……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唐·白居易《胡旋女》(4)藝術方面:西域舞蹈風靡中原《寶座上的圣母子》約1335年 保羅·委內齊亞洛意大利威尼斯美術學院美術館藏1、觀察左圖,你能找到其中的中國元素嗎?2、依據這幅畫作的地點和時間,結合所學知識,推測這幅畫出現中國元素的原因?蓮花紋1、蓮花紋2、元朝對外交往廣泛,以馬可波羅為代表的歐洲人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道德經、瓷器、銅錢、造紙術絲綢、瓷器、紙張絲綢造紙術、火藥典章制度犀牛、馴象、琥珀、珍珠佛教、音樂、舞蹈、繪畫寶石、瑪瑙、香料香料、藥材引進來走出去探究二:唐代中外交流在內容上呈現什么特點?說明了什么?1、輸出的多為制度和技術,輸入的多為異域奇珍異寶。2、唐朝的制度和技術處于領先地位。(二)、發展過程:2、隋唐宋元:學習聚焦自漢至元,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呈現什么趨勢?這一趨勢從何時起發生了變化?1、交往范圍不斷擴大,(從中亞、西亞到歐洲)交往規模不斷擴大。(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個方面)。2、在明清時期發生重大轉變。(從對外開放為主,轉變為以閉關鎖國為主)探究1:由材料可知,明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泉州、寧波、廣州等地設“市舶司”,為外貨出賣地點,并收稅,如同今之海關,又有“牙行”及“鋪商”,為政府特準的商業機構,先予收買,然后轉賣給民間。明初對朝貢夷人采取懷柔政策,不抽稅,對中國財政是無利的,故明政府限定各國來貢時間:琉球兩年一貢,安南、占城、高麗三年一貢,日本十年一貢……——全漢升《中國社會經濟通史》(二)、發展過程:3、頂峰—衰落:明清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限制民間對外貿易探究2:這種朝貢體系在什么時期發生了變化?兩國既永遠和好,嗣后往來行旅,如有路票,聽其交易。自會盟日起,逋逃者不得收納,拿獲送還。兩國大臣相會,議定永息兵戈、永遠和好之處,奉行不得違誤。照此各將繕定文本蓋印互換,又以滿文、俄羅斯文、拉丁文刊之于石,置于兩國交界之處,永為標記。——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中俄《尼布楚條約》,是清政府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中俄兩國是平等的關系,而非朝貢關系。探究3:這個變化是否撼動了清政府的朝貢觀念?“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帛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1793年乾隆皇帝在給英王喬治二世的信沒有。探究4:核心素養之唯物史觀:明清統治者固守朝貢體制的根源何在?朝貢貿易體系是自然經濟狀態下的產物,以強大的封建經濟為后盾,只能短期內靠專制力量勉強維持。當封建經濟走向衰落,專制力量減弱時,它必然要走向解體。與自給自足的農本經濟相適應的朝貢貿易體系,在生產力突飛猛進和世界市場面前,自然無力阻擋打著‘自由貿易’旗號的堅船利炮的沖擊。作為世界歷史的一個縮影,東亞朝貢體系的解體無疑是勞動方式變革的必然結果”。——徐娟《朝貢貿易體制興衰原因論》政治上: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核心素養之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核心素養之歷史解釋:三、怎樣評價朝貢體制?一方面,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國作為東亞朝貢體系的中心國家 ,對于維護中華文化圈長期的和平與穩定、增進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朝貢體制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隨著封建社會的衰落,朝貢體制也必然隨之走向衰落。專業技能延時符我國是個有悠久對外友好交往歷史的國家,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深厚的友誼,在今天,無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一帶一路”倡議,都體現了我國以積極開放友好的姿態融入世界的精神。家國情懷:學完這節課,你有何感悟?伍板書設計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朝貢體制下的對外交往表現特點秦漢發展歷程評價內容隋唐宋元明清學思之窗閱讀材料,想一想:明清時期政府對民間海外貿易是如何管控的?答:1、不是完全的“海禁”和閉關鎖國,明代“海禁”有開放的時候,清代仍留廣州十三行與外國通商。2、由政府嚴格管理。(征稅、設專門機構)謝謝觀看延時符選擇性必修一: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教學設計教學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教科書共分為四個子目: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從邏輯層面,又分為兩條線索:一是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二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教材通過介紹中國古代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講述了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秦漢時期是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時期,隋唐至兩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元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以“絲綢之路”為紐帶,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頻繁,形成了中華文化圈,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二學生,經過高一的通史學習,他們對于中國古代史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核心素養的培養上,已初步具備部分核心素養和一定的思維能力。初步具備了查找資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因而在進行新課教學的同時,盡量簡化知識上的簡單重復,主要進行核心素養的進一步提升。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課本,概括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不同民族,這些民族在地圖上的地理位置,古代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方式及表現,并分析中國古代的民族交流融合所起到的作用(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2、通過文字、圖片等資料,分析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素養目標:史料實證)。3、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帶給中國和世界的貢獻,進而上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新高度。(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分析中國古代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民族融合以及對外交往的表現是本課的重點朝貢貿易體系的特點和評價是本課的難點教學設計思路以時間為主線,分為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兩大塊內容,以出土文物、博物館館藏藏品和文字史料為切入口和載體,創設歷史情境,設置問題,融入五大核心素養,最后升華。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部分,對教學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以“朝貢體制”為線索進行串聯。分為:朝貢貿易的內容、朝貢貿易的發展歷程及表現(秦漢確立,隋唐宋元完善,明清從頂峰至衰落)、朝貢貿易的評價。教學過程【導入】以唐代章懷太子墓壁畫《禮賓圖》作為切入口,右一為東北少數民族使臣,右二為日本或新羅使臣,右三為東羅馬帝國使臣,左邊三人皆為唐代鴻臚寺官員,設問:鴻臚寺在唐代是什么機構?負責哪些事務?我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是怎樣的?【設計意圖】通過對唐代文物的展示,讓學生對于我國古代的外交機構、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有一個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授新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材料一:展示秦漢時期的疆域圖:設問:秦漢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是什么?【設計意圖】:通過對秦漢疆域的對比,了解漢朝在秦朝疆域基礎上擴大,從而得出結論: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開始。自主學習1:閱讀書P60頁,完成下表:秦漢時期民族關系的表現:秦 漢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其他【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于教材的閱讀、歸納、整理,理清知識脈絡,對于秦漢時期,中央政府與周邊民族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有了清晰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歸納出:軍事政府、行政管理,政治聯姻。完成教材上“學習聚焦”的任務。素養升華1:時空觀念:展示圖片與文字材料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王維設問:1、在左圖中標出河西四郡、西域都護府、烏桓校尉的位置2、根據《送元二使安西》中出現的地名,結合敦煌郡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出漢代河西四郡的設置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設計意圖】:1、學生通過在地圖上標注地名位置,對于漢代邊疆管理有了更加形象的認識,培養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形成。2、在標注敦煌郡的基礎上,很清楚能看到陽關的位置,再結合唐朝詩人王維的詩,可見,無論從位置上還是名稱上,唐代的“安西都護府”都是對漢代的“西域都護府”的繼承和發展,從而讓學生更好理解“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這一觀點。并引出下一目“隋唐至兩宋”。隋唐至兩宋材料一:五代·莫高窟第61窟《回鶻公主隴西李氏等供養人像》。(圖片簡介:敦煌石窟供養人畫像相當于開窟者的全家福,圖中四位女性分別為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的夫人和女兒。左一為曹議金夫人,回鶻公主。左二為曹議金女兒,回鶻王后,左三為曹議金女兒,于闐王后,右一為曹議金夫人,漢人。)設問:觀察圖中人物的服裝、發型、身份,回答隋唐至兩宋民族關系的趨勢是什么?【設計意圖】:五代介于隋唐與兩宋之間,最能體現這段時期的民族關系發展趨勢,結合圖中四人的身份和服裝可以看出,敦煌地區盛行各民族之間的通婚,文化交流融合加強,讓學生通過對于敦煌壁畫第一手史料的觀察,創設歷史情境,得出結論:隋唐至兩宋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從而導入本目的學習。隋唐自主學習2:閱讀書P61頁,完成下表:隋朝 唐朝中央機構地方管理 東北北方西北南方西藏【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于教材的閱讀、歸納、整理,理清知識脈絡。素養提升2:時空觀念。請將以下文本框(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突厥、回鶻、吐蕃、南詔、渤海國)拖至地圖相應位置【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拖動民族政權與地方機構在唐代疆域圖上的位置,對于唐代民族交往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有助于提升時空觀念核心素養。學習聚焦2:唐朝與周邊民族保持著良好的經濟文化交流關系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的不少蔬菜種子在西藏得到了種植,在漢族工匠的幫助下,吐蕃還建立了紡織、釀酒、造紙、造墨等手工業,中原的建筑技術也在這時期傳入了西藏,據傳說,拉薩的大、小昭寺都是文成公主按照漢式建筑所設計修造的。此外,吐蕃人還常常從漢人手中購買綾錦等紡織品,還從漢人那里學會了飲茶。——《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材料二:唐·彩繪胡人牽駝俑 唐·女子胡服騎馬傭設問:1、材料一說明了什么?2、材料二說明了什么?3、兩段材料共同說明了什么?【設計意圖】通過材料一,可以看到唐蕃和親向青藏高原傳播了中原漢族地區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促進了漢藏兩地經濟文化交流,屬于少數民族對唐朝的學習。通過材料二,可以看到唐朝人的服裝、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受到少數民族影響,這是唐朝對少數民族的學習。通過兩段材料的對比,可以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邊疆、內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交融局面。(2)兩宋材料一:展示兩宋時期地圖設問: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呈現什么特點?【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察地圖,形象地得出結論: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特點是與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并立。材料二:圖一:寧夏博物館藏西夏文石碑 圖二:寧夏博物館藏木活字印刷佛經西夏文《大方廣佛華嚴經》設問:以上兩件西夏王陵出土文物說明兩宋民族關系的什么特點?【設計意圖】西夏文是西夏首領李元昊根據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的,外形跟漢字很相似,圖二說明少數民族地區學會了活字印刷,兩幅圖片都說明兩宋的文化、先進的科技都傳到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據此可得出結論: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并未因割據戰爭而中斷。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趨勢材料一:元代疆域圖材料二:“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元史·地理志》設問:元朝與唐朝在邊疆民族地區管理上的區別?【設計意圖】由材料一可知,元代在地方設置行省,少數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西藏設宣政院。由材料二可知,唐代設置“羈縻府州”的地區,在元代的管理跟內地一樣,通過閱讀這兩段材料,學生科得出結論:唐朝對邊疆民族地區通過冊封和朝貢實施控制,元朝邊疆民族地區管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傾向。表現自主學習3:閱讀書P62頁,完成下列表格元 明 清中央機構地方管理 東北西北西南西藏【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教材,對元明清三朝的機構設置和地理方位進行梳理,有利于學生掌握細碎的知識點。特點材料一:忽必烈根據西藏地區特殊情況,采取扶植宗教勢力幫助自己進行統治的政策,亦即“因其俗而柔其人”。由于宣政院設在大都,歷任帝師也在大都供職,所以,關于西藏的僧俗上層人物經常往返于大都。——《中國古代史》下冊材料二: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選擇性必修一第11課材料三: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西藏章程》,明確規定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其地位“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平等”。達賴、班禪“靈童轉世”按照“金瓶掣簽”制,當眾抽簽聽選,由駐藏大臣親臨監視,再呈請中央政府批準,方為有效。——《中國古代史》下冊設問:元明清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設計意圖】材料以對西藏地區的管理為線索,分別展示了元明清三朝的措施,學生通過閱讀三段材料,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越來越制度化,進一步得出結論:統一多民族國家在元明清時期得到鞏固和發展。(完成教材“學習聚焦”任務)本目小結:素養升華3:家國情懷材料一:“回紇遣使臣骨啜特勒及帝德將驍騎三千助討安慶緒(安祿山之子)。”——《資治通鑒》材料二:明末,土爾扈特部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受沙俄壓迫控制。乾隆三十六年,26歲的土爾扈特部汗渥巴钖毅然率全族返回祖國,經過長途跋涉,戰勝沙俄軍隊的尾追攔截,歷時半年,終于到達中國境內。——《中國古代史》下冊材料三:馬本齋回民抗日支隊材料四:近日,為了沖淡患者們生病的煩惱,新疆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巴哈爾古麗·托勒恒,領著大家跳了幾段民族舞。醫療隊隊長陳暉告訴記者,這支隊伍,一共由五個民族組成——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2020年2月16日 央視總臺記者設問:閱讀從古至今四段材料,你有何感悟?【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我們可以看到從古至今的團結友好的民族關系從未間斷:1000年前,回鶻借師助剿安史之亂,對我們拔刀相助。200年前,土爾扈特部穿越重重險阻也心向中國,跋涉回歸。80年前,全國各民族人民組成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赴國難。今天,面對新冠疫情的打擊,我們共同抗疫,風雨同舟。從而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幾千年來的交流與融合,早已形成了一個團結的大家庭,各民族心系國家命運,在2020年的共同抗疫斗爭中共同譜寫了新的華章。朝貢體制下的中國古代對外交往朝貢體制的內容朝貢體制的發展過程形成——秦漢材料一: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余國。……使驛通于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后漢書·東夷列傳》材料二:1784年出土于日本,現藏于福岡博物館設問:材料一二表明:我國古代朝貢體制的特點是什么?【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文字史料和文物史料,使得二者相互印證,形象地看出各國向中國進貢,并接受中國政府的冊封。培養核心素養中的史料實證精神。完善——隋唐宋元探究一:隋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表現?(以唐代為例) 政治上:材料一: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呂,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團來中國求學,學成后留在唐朝廷內做官,歷任左補闕、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等職。隨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團返回日本時遭遇大風,傳說被溺死(實際未死),后輾轉回到長安,繼續做官,最后卒于長安。 經濟上:材料二:波斯銀幣 東羅馬帝國金幣 唐歌舞伎八棱金杯 文化上:材料三:吉備真備按照漢字的楷書字體創建日文的片假名 玄奘《大唐西域記》 藝術上:材料四: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畫《胡旋舞》 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亞), 徒勞東來萬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 斗妙爭能爾不如。 …… 中有太真外祿山, 二人最道能胡旋。 ——唐·白居易《胡旋女》【設計意圖】:通過對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藝術上的材料和圖片,對于隋唐宋元時期的對外交往有感性認識,從而歸納出:政治上,接受日本遣唐使來華學習和做官。經濟上,經濟交流頻繁廣泛,經中亞,遠達歐洲。文化上,文化方面的交流深入頻繁。藝術上,西域舞蹈風靡中原。形象地看到對外交往的表現。探究二:隋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說明了什么?【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唐朝引進來的和走出去的內容的區別,可以清晰地看出,唐朝輸出的多為制度和技術,輸入的多為異域奇珍異寶。由此可見,唐朝的制度和技術處于領先地位。從頂峰到衰落——明清探究1:明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材料一:泉州、寧波、廣州等地設“市舶司”,為外貨出賣地點,并收稅,如同今之海關,又有“牙行”及“鋪商”,為政府特準的商業機構,先予收買,然后轉賣給民間。明初對朝貢夷人采取懷柔政策,不抽稅,對中國財政是無利的,故明政府限定各國來貢時間:琉球兩年一貢,安南、占城、高麗三年一貢,日本十年一貢……——全漢升《中國社會經濟通史》【設計意圖】由材料可知,“先予收買,然后轉賣給民間。”“明政府限定各國來貢時間”均能看出明朝政府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限制民間對外貿易。便于讓學生通過閱讀材料了解朝貢貿易。探究2:這種朝貢體系在什么時期發生了變化?材料二:兩國既永遠和好,嗣后往來行旅,如有路票,聽其交易。自會盟日起,逋逃者不得收納,拿獲送還。兩國大臣相會,議定永息兵戈、永遠和好之處,奉行不得違誤。照此各將繕定文本蓋印互換,又以滿文、俄羅斯文、拉丁文刊之于石,置于兩國交界之處,永為標記。——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設計意圖】從尼布楚條約的內容可以得知,中俄兩國是平等的關系,而非朝貢關系,由此可見清朝時,朝貢體系被打破。探究3:這個變化是否撼動了清政府的朝貢觀念?材料三:“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帛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1793年乾隆皇帝在給英王喬治二世的信【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可得知乾隆皇帝對于中英通商的態度,仍然是固守朝貢貿易體系,因此沒有撼動清政府的朝貢觀念。探究4:核心素養之唯物史觀:明清統治者固守朝貢體制的根源何在?材料四:朝貢貿易體系是自然經濟狀態下的產物,以強大的封建經濟為后盾,只能短期內靠專制力量勉強維持。當封建經濟走向衰落,專制力量減弱時,它必然要走向解體。與自給自足的農本經濟相適應的朝貢貿易體系,在生產力突飛猛進和世界市場面前,自然無力阻擋打著‘自由貿易’旗號的堅船利炮的沖擊。作為世界歷史的一個縮影,東亞朝貢體系的解體無疑是勞動方式變革的必然結果”。——徐娟《朝貢貿易體制興衰原因論》【設計意圖】: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可知固守朝貢體制的根源在于政治上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從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之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3、怎樣評價朝貢體制?一方面,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國作為東亞朝貢體系的中心國家 ,對于維護中華文化圈長期的和平與穩定、增進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朝貢體制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隨著封建社會的衰落,朝貢體制也必然隨之走向衰落。【設計意圖】:該部分為前幾部分的小結,經過前幾個大標題的學習,可以得知,朝貢體制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繁榮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封建社會的衰落也走向衰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之歷史解釋。小結:核心素養升華之家國情懷今年的新冠疫情席卷世界,在我國艱苦抗疫時,世界各國紛紛向我們伸出援手,當我們有效控制疫情之后,又向其他國家施以援手,正如圖片上抗疫物資中的詩句那樣“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我國是個有悠久對外友好交往歷史的國家,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深厚的友誼,在今天,無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一帶一路”倡議,都體現了我國以積極開放友好的姿態融入世界的精神。教學評價設計問題探究:結合所學知識,探討歷代各民族之間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問題解析】這道探究題概括了本課民族關系的所有重點內容,因此以該道探究題作為教學評價具有較強的說服性,學生如果會答這道題,那么說明這節課的內容掌握了一半。這道題的關鍵詞在于三個詞:交往、交流、交融。要幫助學生厘清這三個詞的區別。“交往”是從方式上而言的,比如表現出來的政治上的冊封和朝貢,經濟上的商業往來。“交流”是從內容上而言的,如經濟交流、文化交流。“交融”則是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通婚、生活習慣、價值觀等等。在引導學生答題時,要注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不同,不能只停留在某單一層面。【設計思路】讓學生將本課所講民族關系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歸納,以“方式—舉例—作用”的格式回答問題,教師可先給出一個范例:例如:“行政管理—秦朝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促進對南方地區的開發。”學習拓展:唐朝國力強盛,首都長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國際性大都市之一,查找資料,了解這個說法的依據。【問題解析】這道拓展題是針對“對外交往”知識點的,唐代是我國對外交往的繁榮期,以唐代為例非常具有代表性,而唐代交往的內容又非常廣泛,非常形象生動,因此在引導學生回答這道問題時,可采取創設歷史情境、扮演歷史人物的方式幫助作答。【設計思路】體現“國際性”,在與唐朝交往的國家中,按照東亞、西亞、阿拉伯、歐洲的地域劃分,各找一個地區的代表人物,進行角色扮演,由學生查找資料并編寫臺詞,講述他們的“長安故事”,這樣,學生在查閱和扮演的過程中,就對“唐代長安是國際大都市”有了更加形象的了解。【效果呈現】東亞——日本·阿倍仲麻呂:“我是阿倍仲麻呂,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團來中國求學,學成后留在唐朝廷內做官,歷任左補闕、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等職。在長安,我起了一個中國名字:晁衡,并且結識了著名大詩人王維、李白。后來,我隨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團返回日本時遭遇大風,所有人都以為我死了,李白還給我寫了一首詩《哭晁卿衡》,死里逃生的我,后來輾轉回到長安,繼續做官,我預感我將會把我的生命留在長安城中。”歐洲——東羅馬帝國使臣:“我是東羅馬帝國使臣,我們皇帝先后7次派遣我來到長安,我們向唐朝皇帝進獻了我們的赤玻璃、石綠、金精,太宗皇帝回賜了我們綾綺等絲織品,我國的皇帝、貴族、婦女都非常喜歡中國的絲織品。”西亞——波斯王子卑路斯:“我是波斯王子卑路斯,我的國家被大食國所侵擾,我代表我的國家來向唐朝求援,高宗皇帝在我們的地區設置波斯都督府,任命我為都督,給了我們最強有力的保護,今天,我親自來到長安謝恩,高宗皇帝封我為右武衛將軍。我不僅個人在長安做官,我的同胞們也有很多在長安做生意的,長安城的西市聚集著我們波斯商人,經營寶石、珊瑚、瑪瑙、香料和藥品。在長安,我還可以看到專門為我們的伊斯蘭教所建立的寺廟——祆寺。我愛這座城市,我將把我的生命奉獻給這座城市。”阿拉伯——大食·李彥升:“我是大食商人的后裔,隨經商船隊來到長安,唐朝官員見我中國話流利,向中國皇帝申請,特批我參加科舉考試,我考中了進士,我考中后,很多人說我作為一個外國人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要求取消我的進士成績,但皇帝卻認為,任何具備真才實學的人都應該為國家所用,他欽點我為翰林學士。我認為,正是大唐這氣象萬千的包容成就了長安。”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在內容整合上,我以教材為依據,對于第一目“民族關系”,以朝代為線索,重點突出不同朝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和特點。第二目“對外交往”針對課標要求進行了大膽的整合,課標要求中說:“認識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朝貢體制顯然是貫穿這一部分的核心線索,因此我將第二目的標題改為“朝貢體制下的對外交往”,下設“內容、發展歷程、評價”,將教材上的各朝代對外交往的內容整合進“發展歷程”之中。在達成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上,我本著“材料-問題-升華”的原則,每個核心素養的提升探究題都用材料進行引領。在家國情懷的培養上,我貫穿古今,緊扣當今實時熱點,將歷代民族友好交往與今天新冠疫情各民族風雨同舟相聯系,將歷代對外交往與今天習總書記所提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相聯系,做到了對學生民族團結、家國情懷和國際意識的培養。在時空觀念的提升上,大量運用各朝代地圖,運用ppt的靈活操作,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拖動位置,了解古今地名,通過同一地區在不同時期的行政管理,認識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不斷形成與發展。在史料實證的培養上,大量運用不同類型史料,有第一手文字史料、敦煌壁畫、出土文物、個人生平等,創設歷史情境,引發學生對比和思考,從小切口入手,由表及里,設問層層遞進,最后達到啟發式學習的效果。在歷史解釋上,通過講述“朝貢體制”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探究朝貢體制在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存在的原因,引導學生對朝貢體制進行評價。在唯物史觀上,對于朝貢體制在中國長期存在的原因和評價,本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和“用歷史的,發展的,全面的眼光評價歷史現象”,對于朝貢體制的原因與評價進行了深層次的探究。在課程資源的配置上,一方面增加了大量有出處、有說服力的資料,另一方面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充分運用教材中四個“學習聚焦”,貫穿整節課的學習,所找的資料、設置的問題,也是為這四個“學習聚焦”服務,在教學評價設計中,利用書后題目“問題探究”和“學習拓展”,進行學生活動的設計。本節課的不足在于,第一,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參與程度,但是仍以教師引領為主,在某些教學環節里,教師可適當放手,如“對外交往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可以放手讓學生找材料,進行展示講解,避免滿堂灌。第二,課件容量篇幅過大,展示史料過多,時長應已超出一節課的范圍,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敢于割愛。如“元代蓮花圖畫作”那張幻燈片所體現的內容與前面幻燈片重合,可以刪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選必1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docx 選必1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