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首頁單元 一 課題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課型 新授課 時間 2021.8.31-9.3課程 標準 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演變脈絡。理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獨特性教材 分析 高二學生在高一階段的通史學習中,已經學習過本課的相關知識,對于本課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不是陌生的。但是本課講述從夏、商、西周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變歷史,時間跨度近4000年,內容涵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涉及的歷史概念很多,要把這些問題和概念講清楚,難度很大。本課包括三個子目,以歷史發展順序為基本脈絡,敘述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自先秦至明清的發展演變及其主要特征。本課重視政治制度的發展脈絡,突出政治制度創建、轉折、變化的重點,注重相關概念的解釋,使學生能夠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概貌與核心精神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課文第一子目突出西周政治制度,對夏商采取簡化處理。第二子目將秦朝政治制度單列,突出秦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三子目講兩漢至明清時期的政治制度,重點在歷代王朝行政中樞制度的演變和地方行政層級劃分制度的演變。教學 目標 1、唯物史觀:認識到了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進步,理解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身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夠認識到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歷史發展總趨勢。 2、時空觀念:知道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當時時代環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歷史的選擇;能夠按照時空順序敘述不同朝代的制度演變;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中央與地方之間機構設置的相互關聯。 3、史料實證:通過分析考古資料、文獻資料分析,揭示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內涵、演變過程與階段性發展,培養學生史料實證。 4、歷史解釋:區分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制度,知道對同一制度會有不同解釋,并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辨析和價值判斷:能夠客觀論述與政治制度相關的歷史概念,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法: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制度的演變中發現問題,對制度演變之間的因果關系能夠客觀評判,能夠對各個朝代的制度選擇作出合理解釋。 5、家國情懷:認識到中國歷史統一是大勢所趨,形成對中中民族的認同感和確的民族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井認同中華優秀政治文化,增強制度自信。教學 重難 點 重點 準確記憶并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各個階段的內容,并理順其發展脈絡難點 認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形成與發展的一般原因與中國的獨特性教學方法 講授法、材料解析法、情景教學法、問題到學法課時教學設計流程教師教學過程 預設學生行為【單元及新課導入】 □我們這學期將學習這本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圍繞這個主題,本書設置了六個單元,分別從政治制度、選官制度、法律制度、民族外交制度、財政貨幣制度、基層治理制度六個方面深層次的詮釋了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的內涵。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一個,也是我們相對熟悉的一個內容,及國家政治制度。 □我們來看第一單元的導語。 第一單元的標題是政治制度。其實這個地方要明白,這里的政治制度,更多的是狹義的政治制度,單元內容更多涉及的是權力的分配制度。至于細瑣的制度,此處并不涉及。 □這里提到了社會治理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但我們要對國家的職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政治統治職能 對內 社會治理職能 國家職能 對外 保衛職能 交往職能 維護和平與促進發展職能 這里我們要注意,其實后續五個單元所要學習的內容,很多是可以歸結到這些職能中去的。比如第二、三、五、六單元的內容,其實是可以歸入社會治理職能與政治統治職能中去。第四單元的內容可以歸為對外的保衛或者交往職能中去。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本單元具體的要求,即課標對我們的要求 對整本書的學習內容有一個整體了解。并通過自主翻閱目錄,加深對于本書內容的認知。 將書翻到第一頁,閱讀導語 建立起對于政治制度概念的相對正確認知,盡量避免對政治制度這一概念的簡單化理解。 理解國家的諸多職能,并跨學科與政治學科的相關內容進行聯系。培育跨學科的思維模式。 同時,加深對于本書內容的認知。 建構課標意識,能夠通過對課標的了解,建立一種自我學習效果的判定標準備注與隨議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在理順諸多制度的演變上理解制度變遷的一般性規律,最終達到建立制度自信。最高的目標則是要求學生成為具備合理認知、理性思考,對當前制度未來發展有著敏銳洞察力的人。課時教學設計流程教師教學過程 預設學生行為【復習回顧】用時約15-20分鐘 □我們來看第一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關于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我們在綱要上中已經分散的在每一個歷史朝代中做了介紹,接下來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些制度 □通過板書分別回顧三個子目自先秦至清前期的制度 夏-王位世襲制;商-內外服制、相對完整的職官體系;西周-宗法、分封、禮樂制及原始民主傳統;春秋戰國-變法改革;秦-皇帝、三公九卿、郡縣、文書系統;漢-元的中央及地方行政體制的演變 □在復習前述知識過程中,要求學生翻閱教材22頁即第四課第一子目“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了解三種變法(商鞅變法為代表的戰國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代表的北朝少數民族漢化、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代表的封建制度自我改良)。 【新課講解】用時約30-40分鐘 □根據剛剛我們復習的與回顧,我們把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捋了一遍。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中國政治制度是以此種形式演變和發展的呢?這背后有著什么樣的特點與規律呢? ○根據對歷史史實的認知,你認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請試著劃分并給出劃分依據 -此問題無固定答案,可以是兩段(先秦;秦-清前中期)、三段(課本所選用)、七段(夏商、西周、東周-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回顧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歷程,快速回憶綱要的內容。 此部分過程較為迅速需要緊跟節奏 將變法改革與政治制度的沿革糅合,構建完整的時空關系,讓學生更易于理解以落實課標要求的認識中國制度演變脈絡。 進一步思考中國政治制度演變下更深層次的內容,對已有的歷史史實在理解基礎上進行分析并形成對相關歷史史實的解釋。 結合此問題,對已有史實進行切割。切割中可以加深對于政治制度演變的認知 開放式的認知可以更好的形成對于歷史的多元認知備注與隨議課時教學設計流程教師教學過程 預設學生行為○我們對先秦、秦、兩漢-明清中央制度演變、兩漢-明清地方制度演變的特點進行分別概括 (使用練習冊,完成練習冊004頁關鍵問題1-4) ○最后我們來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做一個整體認知,即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所遵循的一般性規律是什么? 唯物性的得出主要依據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來凸顯(練習冊007頁9題亦可作為材料佐證此點)。 均衡性的得出依據歷代皇權相權動態平衡來實現。 繼承性的得出依據與地方制度的演進。包括元明清三代與今天的地方制度(涉及第四單元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部分)。 創新性則根據歷代政治制度的變化得出(較為籠統,該點更多體現于選官、民族關系等制度中)。 【問題探究】用時約5-10分鐘 □全面認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專制臉譜下的“民主”傳統 -鄒忌諷齊王納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漢室“宣室決策體系” -課本7頁學習拓展“廷議、朝議、集議” 完成練習冊關鍵問題1-4 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歸納 ①唯物性:一定時期的政治制度是一定時期經濟的集中反映 ②均衡性:行政機構設置與行政效率之間有一固定平衡點,歷代制度的改革均圍繞平衡點動態調整(中庸:貓論、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③繼承性:制度形成與發展需要遵循歷史傳統,不存在完全脫離歷史沿革的制度改革 ④創新性:制度形成發展需要針對實際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解決,因地制宜,實事求是。 探究達成認知: ①君主專制的優勢在于結合官僚政治所產生的強大的執行力,其劣勢在于君主個人素養難以得到保證。 ②古代君主達成決策是專制的,但是達成決策結果的過程是要遵循民主、科學過程的。 ③解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弊病在于破除君主個人素養難以保證這一困境。而這一困境的解決有賴于生產力突破帶來的制度變革。備注與隨議·廷議即廷臣會議,是中國古代朝廷的議事制度。廷議之事均為“事關大利害”的政事,須下廷臣集議。廷議的具體方式多為按部門以商討問題的形式進行。古制,廷議的結果須上奏皇帝,廷議意見不一致時,應摘要奏聞皇帝作裁決或者遵從多數人的意見。 ·朝議是封建社會重要政治制度,當國家面臨重要事情及君王遇到難斷之事,皇帝便會召集三公九卿及相關官員召開會議,商談解決方案,最終決斷仍歸皇帝所有。 ·集議是秦漢時期群臣討論國事以備皇帝決斷的一種會議形式。上至將軍、列侯,下至博士、議郎均可參加,皇帝通過集議可以根據多方面的建議進行決策。課時教學設計流程教師教學過程 預設學生行為【本課小結】用時約3-5分鐘 我們本課學習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相關歷史知識,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與發展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認知。那么,接下來,我們將用我們學習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所獲得的相關理論,來預習第三課與第四課第二、三子目。 要求: ①勾畫重點信息;②羅列近代至當代的制度演變的脈絡 【當堂練習】用時約5-8分鐘 填充圖冊1-3題,練習冊1-8題。視時間情況擇取練習并講解 按照要求完成預習 完成習題并更正錯誤備注與隨議課時教學設計尾頁板書設計作業設計教學后記與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