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教學設計課題名稱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科目 歷史 教學對象 高二學生課時 1課時選題緣由 回顧明清時期,經濟、思想領域出現新變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但明清又處在世界形勢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中西對比,盛世之下隱藏著巨大危機。這節課筆者選擇從白蛇故事演看變明清社會之變。之所以選擇題材《白蛇傳》,是因為民間故事《白蛇傳》起源雖早,但基本定型是在明朝后期。故事背景假托于南宋,反映的卻是明代中晚期以來的市井生活;白蛇故事在明清版本中人物形象、地域、情節的變動,為突破本課重點“明清經濟和思想的變動”提供豐富的史料支撐;通過中西同時期兩個戲劇相同主題、不同結局的比較,指出明清盛世背后實際暗藏危機。這節課筆者將帶領學生從白蛇傳故事演變觀社會之變,探盛世危機。課程分析 課標要求: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大變化;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 課標解讀:在對比新老課標后發現,新版課標更強調一個“變”字;取消“資本主義萌芽”的表述,只在教材中作為一種學術觀點提及。這意味著,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范式及背后的歐洲中心視角正從歷史研究的主要舞臺退場,更多從中國視角審視明清早期工業化的發展與制約因素。結合課標解讀,這提醒我們,學習本課應在早期全球化視野下看中國社會發展與中西互動。教材地位: 從大單元設計角度看課標要求,學習要點是要認識明清版圖奠定和經濟思想變化,同時強調明清社會逐漸暴露出的危機和潛在的問題。所以,本單元的核心內容是盛世危機。從本課地位來看,本課位于專題四第三課,是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實現近現代貫通、中西方關聯、諸單元融合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課也有內容多跨度大的特點,需要取舍和整合。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通過課前問卷調查發現,經過高一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對明清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較為熟悉,而與中西對比存在的危機相對陌生。對白蛇傳故事較為熟悉和感興趣,但對背后蘊藏的時代變遷較為陌生。 解決途徑:通過抓住明清經濟的變與不變、中西新文化的同與不同的矛盾沖突,著重培養高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滲透尊重傳統文化關注國家發展的家國情懷。教學目標: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正確認識明清時期經濟發展與思想文化成就之間的辯證關系;從歷史長時段和全球視野出發,認識在世界形勢下中國社會的遲滯。 (唯物史觀【水平2、3】、時空觀念【水平3】) 從各種類型的史料中提取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重大變化的信息,對明至清中葉思想文化變動和未能實現社會轉型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 (史料實證【水平3】 、歷史解釋【水平3】 ) 聯系現實,以史為鑒,尊重傳統文化,關注國家發展。(家國情懷【水平3、4】 )重點:明至清中葉經濟與思想出現的新變化。 突破:以《白蛇傳》在明清的轉變作為課程主線,精選多種史料,引導學生研讀思考。難點:明清未能實現社會轉型的原因。 突破:設置討論環節,學生合作探究,理解生產力發展與傳統經濟結構和專制體制的矛盾。教法:情境創設、史料探究、問題引導學法:歸納總結、研讀史料、合作討論選取明清版本白蛇傳的故事演變、文本解讀、地域變遷作為核心教學素材,輔助以其他的書籍史料,帶領學生探究問題,破解明清的發展與遲滯。設計思路: 采用核心問題+問題群的形式展開教學設計,深挖核心問題,助推整合教學。以核心問題“變”統領全課,分解為三個有內在層次的問題群。在此問題鏈下,分明暗兩條線。明線緊密圍繞《白蛇傳》在明清時期的演變展開,暗線將明清時期的經濟、思想文化的變與不變一一呈現。教學過程導入 新課 在導入部分設置情境,帶領學生“神入”歷史情境,從學生熟悉的民間故事《白蛇傳》進入本課。接著呈現他們不熟悉的早期版本,沖擊已有思維,引發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白蛇故事在明清的變化做好鋪墊。 文化既是一定時期經濟政治的產物,也蘊藏著社會經濟變動的信息。以蔣勛的評價進入第一篇章——思想之變。第一篇章 思想之變:早期啟蒙,清風徐來 在篇章思想之變中,引導學生解讀馮夢龍版本《白蛇傳》相關文本,思考在馮夢龍版本中白娘子形象有何變化?引導學生提取信息,得出結論:白娘子已經由恐怖的吃人蛇妖轉變為世俗、癡情的市井女性形象。 設計意圖:白娘子對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和學生可以形成跨越時空的共鳴。聚焦于明清版本的白蛇傳形象的變化,構建學生歷史理解的社會情境,為歷史思維的養成提供沃土。 通過程朱理學和馮夢龍的主張的對比,指出馮夢龍借男女之真情來對抗束縛人性的程朱理學。繼而設置學生討論環節,探討明清思想領域變動的表現。 設計意圖:分層設計問題,解讀王陽明、李贄與明末清初思想家主張的關鍵信息,使學生由表及里,理清明清思想領域的變動,突破核心問題中的第一個子問題-思想之變。 《白蛇傳》故事的變動是明清社會精神風貌的產物,繼而讓學生在明清文化的其他領域舉出類似的例子,認識到對舊制度的批判、個性的提倡是這一時期思想文化領域共同的主題。 設計意圖:由此適當延伸整合教材小說與戲曲內容。依托教材結合設問,讓學生在掌握教材內容的同時培育核心素養。過渡:明清思想文化別開生面的情形是因為社會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此過渡到內容的第二篇章經濟之變。第二篇章經濟之變:異質經濟 呼喚自由 在第二篇章,通過對白蛇傳情節的提煉,引導學生關注明清版本白蛇傳的空間分布,故事情節和相關經濟活動都圍繞江南區域展開。呈現白蛇傳中三個情節,夜航船、生藥店和贈寶銀。在情節一夜航船中,解讀夜航船細節,結合圖文史料,分析農業之變;在情節二生藥店中,探究許宣身份轉變,破解商業新現象;在情節三贈寶銀中,分析貨幣之變,通過層層設問,解讀手工業革新。 設計意圖:以相關情節吸引學生興趣,深挖歷史細節,探究情節背后明清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變化。使學生由表及里,突破社會之變的第二個子問題:經濟之變。 從全球視野來看,中國明清經濟變化與世界同步。中國工業在西方工業化之前有著輝煌燦爛的一頁。而江南在中國經濟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反映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為盛世危機的學習埋下伏筆。 在這里引導學生探究一個有趣的現象:啟蒙思想家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尤其是江南地區。通過探究明清思想領域變動和思想家地域分布的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到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繁榮催生了早期啟蒙思想。 設計意圖:落實唯物史觀,讓學生了解明清思想變化與經濟的聯系,強化歷史邏輯的培養。過渡:這些時代的叛逆者們,他們會有怎樣的結局?第三篇章 世界之變: 盛世危機, 東西分流 引導學生把馮夢龍版本的《白蛇傳》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進行對比。這兩部作品處于同一時期,有著相同主題,結局卻有微妙的不同。白娘子被封建勢力的代表法海鎮壓在雷峰塔底,而羅密歐與朱麗葉體現出與封建勢力堅定的不妥協精神,最終換來兩大家族握手言和。 設計意圖:通過中西兩個文學作品的對比,這恰恰昭示了中西方歷史不同的發展方向:一為傳統社會的循環往復,一為近代社會的曙光初現。 這一妥協色彩不是個例,在明清小說、戲曲等領域學生也能找到諸多案例。設問:為何文化呈現出這樣的妥協性?進而引進學者張宏杰的觀點:因為中國的制度沒有根本性變革,并且他認為“盛世出現在不應該出現的時候,因此其成就如燭火遇到了太陽,一下子黯淡無光。”在這里設計一個小組討論活動: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為什么? 設計意圖:此處的小組討論,意在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結合恰當的時空術語,運用唯物史觀形成歷史理解并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 小組討論后展示成果,筆者將給予學生引導,此時的中國,社會轉型艱難。然而,同時期的西方迅速地脫離傳統發展軌道加速前進,躍上工業文明進程的制高點。 追問學生明清時期中國是否有機會與西方的工業文明接軌?整合本課科技史部分內容,引出明朝中后期的西學東漸。在此基礎上對本課進行拓展延伸。在早期西學東漸部分,向學生拋出兩個問題。 設計意圖:采用遞進式設問的方式,通過解讀材料的關鍵信息,明確國人對西學的主流態度是鄙夷否定,重實用技術而輕科學原理。潛在的取法西方發展科技和工業的契機溜走。 最后,作為本課的結尾,以數字故事的形式進行中西對比,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突破社會之變的第三個子問題世界之變。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悟盛世之下,東西分流,危機四伏。為講解下一課晚清的落后挨打埋下伏筆。同時升華主旨,樹立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的意識,涵養家國情懷。板書設計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思想之變:早期啟蒙,清風徐來 “變” 經濟之變:異質經濟,呼喚自由 啟示 世界之變:盛世危機,東西分流課后反思 亮點: 選擇一個小切口,以白蛇故事在明清的演變為縱線,看經濟思想的變與不變;以中西文學作品橫向對比,看新文化的同與不同。以小見大,縱橫交織,促進深度學習。 2.歷史與語文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初步嘗試。以文學作品折射時代社會之變,整合《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文本,解讀信息,引出歷史相關話題,促進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 3.用核心問題+問題群的課堂設計方式,抓住歷史深度學習的要素,通過問題解決達成深度學習,讓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反思: “小說證史”是一個復雜的課題,本課進行了初步探索。由于課時有限,深入研究還依賴于以后在教學活動中師生的共同努力。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