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的發展有其自身國有的規律,馬克思主義科學地解釋了這一點。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完成革命任務。2.時空觀念: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1919年凡爾賽會議的召開,作為戰勝國,中國的利益卻被帝國主義國家當做交易的籌碼,因而引起了中國民眾的反抗。3.家國情懷: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彰顯了社會各階層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懷,體現了追求進步與真理的精神。教學重難點重點:五四運動的背景以及兩個階段,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和意義,國共合作的原因和大革命失敗的標志。難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比較,大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課前準備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3.多媒體、粉筆、教科書。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師】播放多媒體視頻,請同學們通過視頻穿越時空體會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北京學生示威游行的憤慨之情。進一步思考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新課講授】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師】1919年1月,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參加了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和平會議”。中國代表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等,但英、美等國操縱的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正義要求,竟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這一消息傳到國內,激起人們郁積已久的憤怒,各界人士和愛國團體紛紛發表通電,斥責這一無理行徑,并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這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索。總結五四運動的導火索是什么?導火索: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英美等國操縱和會,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爆發: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十幾所學校的30多名學生齊集天安門前,舉行游行示威。【師】五四運動提出的口號是什么?口號:“還我青島”“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等。【師】學生的愛國行動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使得從北京開始的學生愛國運動迅速向全國發展。6月3日和4日,北京大批學生被捕,消息傳到上海。6月5日,上海出現大規模的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由此,哪個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生:工人階級發展:1919年6月5日,上海出現大規模的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師】在巨大壓力下,五四運動的結果如何?結果: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師】通過教材總結五四運動的意義(6)意義:①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②五四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③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④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師】如何理解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1)從領導階級上看,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在運動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2)從指導思想上看,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并逐漸和工人運動結合在一起。(3)從革命前途上看,工人階級不僅要砸碎一個舊世界,還要建立個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社會。(4)從時代特點上看,五四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后,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師】通過教材找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時間地點。開始: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北京和上海成為傳播的中心。▲《共產黨宣言》一書的封面1920年8月,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出版,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中國出版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8月第一版標題錯寫成《共黨產宣言》,9月再版改為《共產黨宣言》。【師】最先介紹馬克思主義的人是誰?其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是?代表人物: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馬克思研究專號”上,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師】建立了哪些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主義團體的建立:①1920年3月,李大釗發起中國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②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師】討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進步只是分子起了推動作用。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社會新思潮的主流。【師】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以及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創建工人階級政黨的問題提到日程上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背景是什么?誰最早提出建立中國共產黨?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背景(1)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中國工人運動持續發展。(2)陳獨秀和李大釗提出并推動在中國建立共產黨。(3)共產國際派代表來到中國商議建黨事宜。(4)共產黨早期組織紛紛建立。2.中共一大(1)召開:1921年7月2目,中圓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興南湖一艘游船上進行的。【師】中共一大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主要內容:①首先確定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名稱。②大會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③大會還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學思之窗】(1)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必須支援工人階級,直到社會的階級區分消除為止;(2)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3)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4)聯合第三國際。——《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結合這段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當時是如何思考中國革命方向的。提示:中國共產黨主張用無產階級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這表明中國共產黨是新型的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它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還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同時它也表明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始,對中國國情還缺乏了解,制定的綱領不符合中國國情。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師】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提示:(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依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向前發展。(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政黨,它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和前進的方向。(3)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溝通了中國革命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之間的聯系,為中國革命獲得廣泛的國際援助提供了可能性。【師】通過“歷史縱橫”學習中共二大的內容。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通過的宣言實際上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黨的最低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黨的最高綱領是: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社會。【師】通過閱讀可知中共二大確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請同學們總結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分別是什么?生:黨的最低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黨的最高綱領是: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社會。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師】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積極投身工人運動,推動了一系列罷工運動的展開。在大力開展工人運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請同學們通過教材學習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背景、標志、意義。1.第一次國共合作(1)背景:中國共產黨在開展工人運動的同時,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3年召開的中共三大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2)國民黨一大:1924年1月,在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新三民主義的主張,實際上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3)意義: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國共合作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國民革命席卷全國。【師】通過材料了解國共合作的過程。(二)……半殖民地的中國,應該以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心工作,以解除內外壓迫。(三)依中國社會的現狀,宜有一個勢力集中的黨為國民革命運動之大本營,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國民革命的黨………………(五)工人階級尚未強大起來,自然不能發生一個強大的共產黨—一個大群眾的黨,以應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議決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黨黨員應加入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議決,此次全國大會亦通過此議決。——《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2.國民革命(1)革命根據地的鞏固: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通過兩次東征消滅了陳炯明的勢力,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統一。(2)北伐戰爭: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師】國民革命時期國共兩黨進行了第一次合作,合作的方式是黨內合作,而非黨外合作。【師】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斗爭加劇,特別是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右派篡奪領導權的活動日益猖獗。(3)失敗: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國民革命宣告失敗。▲國民革命軍北伐路線示意圖課后總結結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終于引燃了中國人民積郁已久的怒火,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五四運動成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及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1921年7月23日,中國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在大力開展工人運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3年1924年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推動國民革命的興起,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但由于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民革命以失敗告終。板書設計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的背景、過程、意義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條件:經濟階級、思想、組織、外部條件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意義: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國共合作國民革命興起高潮: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結果:失敗,1927年7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