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6 課時【內容∕段落】 完成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教學【側重目標】 1、使學生掌握春秋和戰國的歷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國爭霸和戰國七雄兼并戰爭的情況及其作用。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分析看待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3、讓學生觀察分析爭霸戰爭這種歷史現象,比較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確立霸主地位的過程,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分析爭霸戰爭對中國的深遠影響。 4、使學生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興人是興國的關鍵,做人做事要有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養他們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的意識。 5、掌握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評價任務】 獨立完成作業本20-22頁練習【學習過程】 導入新課 【 情景導入】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在古代周朝的時候,有一個王叫作周幽王。他在歷史上是一個極其殘暴的君王,而且異常的腐敗,奢靡。周幽王有一個愛妃,她的名字叫做褒姒,長得自然是很美麗,她眉清目秀,皮膚嫩得像白色的玉脂,而且唇紅齒白,秀長的頭發烏黑亮麗。褒姒的容顏雖然有沉魚落雁之美,但是她卻從來沒有開口笑過。 所以,周幽王為博取美人一笑,發出了一個皇榜,他說誰能讓他的愛妃笑,就打賞那個人一千斤金子。后來有個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去點起烽火以此戲耍諸侯,以此想換【學習過程】 取娘娘的笑。所以在一天的傍晚,周幽王帶著愛妃去登上了城樓,并且命令手下,讓他們去點起城樓上的烽火。 烽火引起了周圍諸侯的注意,以為是西戎前來進犯,烽火是警報的意思,于是領了各自的兵隊馬上趕去救援。但是如此著急趕到了之后,卻發現周幽王這里燈火通明,鑼鼓喧天,很是熱鬧,一詢問才知道是為博愛妃一笑才點燃烽火。諸侯們也沒有辦法,只好怒氣而歸。褒姒看見這樣的情況,淡淡一笑。 但是沒過了多久,西戎的軍隊真的前來進犯,周幽王那時急忙點起烽火,可是沒有援兵前來幫忙。原來是因為諸侯們還是以為周幽王是戲弄他們,純屬故伎重演,不相信真的有外敵侵犯。結果周幽王被殺死了,他的都城被西戎攻占,從此以后西周滅亡。 周幽王導致了西周的滅亡。之后,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被迫東遷,史稱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這是一個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動蕩的春秋時期。 新課教學 1、春秋和戰國的由來?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編訂的編年體史書《春秋》而得名。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漢劉向整理校訂《戰國策》一書而得名。 2、為什么春秋時期農業會取得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3、勞動工具的改進? 春秋戰國的鐵農具,大多數是在木器上套一層特制的鋒刃。古書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農具來耕種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蘇等地的春秋墓葬中,發掘出一批鐵農具。《管子》記載:春秋時齊國已經用鐵農具耕種土地。 4、鐵制農具的使用和耕作方法改進的意義? 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改變了過去的刀耕火種,生產力大大提高,進入精耕細作時期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 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它把中國的物質文明由青銅時代推進到鐵器時代。 5、鐵制農具與之前的工具相比有何優點? ①鐵農具比較堅固、耐用、鋒利。 ②當時的冶鐵工業已相當發達,能夠生產大量鐵器。 6、在農業發展的同時,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當時出現了哪些手工業? 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 7、知識拓展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其一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另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壺主體部分為西周后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于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時期青銅器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 8、隨著產品的增加,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出現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這一時期貨幣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貨幣鑄造的種類繁多,幣制混亂。由于當時周王朝的勢力漸弱,列國均各自為政,經濟也自成體系,所以各國自行鑄造貨幣,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幣制和多幣型長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 9、讀課文30頁“王室衰微”說說被迫遷都到洛邑后的周王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面臨著怎樣的困境? 周平王東遷都城后,統治范圍大減,直接管轄地區僅在洛邑一帶,國庫虧空。這樣慢慢諸侯國的經濟實力,已經超越周王室,逐漸不再聽從周王室的管理。 10、周王室的困境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分封制逐步瓦解。諸侯國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職位也不世襲。 諸侯崛起,競相稱霸。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 周王室勢力大減。 11、諸侯爭霸的背景、經過、目的、實質? 背景:春秋時代,周王室衰微。在周王室衰落的同時,各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奪取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幾個大的諸侯之間,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春秋爭霸局面隨之出現。 經過: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 目的:爭奪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以及對其它諸侯國的支配權。 實質:奴隸主之間的掠奪戰爭 12、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一說: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另一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13、出示 “春秋五霸”地圖,在圖中找出“春秋五霸”的相應位置 14、最早成為霸主的是誰? 齊桓公 15、齊桓公為什么能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經濟上:齊國盛產魚鹽,經濟富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 政治上: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 軍事上: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 外交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 16、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么?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對游牧于長城外的戎、狄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御。 17、春秋諸侯爭霸中為什么用“尊王攘夷”為口號? 所謂“尊王”就是擁護周王室;“攘夷”指當時我國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國爭戰之機內侵,對各國造成嚴重威脅,領頭伐夷就能得到各國的擁戴。 18、春秋爭霸帶來了什么影響? 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積極影響:客觀上有利于實現區域性的局部統一,促進各民族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 19、春秋時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點? ①有成就宏圖霸業的雄心壯志; ②重用人才; ③重視改革內政和發展生產,增強國力; ④能運用正確的謀略,取得政治、軍事上的優勢; ⑤他們的爭霸戰爭都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但又在客觀上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國家走向統一。 20、春秋時期在民族關系方面出現了什么樣的局面? 課文31頁第1節 21、有人說“春秋無義戰”,你是如何看待春秋爭霸這一歷史現象的? 一方面:爭霸給人民帶來災難。 另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爭霸出現了改革,發展了生產力 加快了統一的步伐,為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爭霸過程中各民族頻繁接觸,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三、練一練 (練習題略)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 復習本課堂教學內容 獨立完成作業本20-22頁練習【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