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3 課時【內容∕段落】 完成第3課《遠古的傳說》教學【側重目標】 1、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2、培養感知歷史的形象思維能力;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和追蹤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社會發展觀,激發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評價任務】 獨立完成作業本7-9頁練習【學習過程】 導入新課 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黃帝陵冢的視頻導入新課。 師: 同學們, 黃帝是什么樣的人呢? 為什么 清明節會有那么多人祭拜黃帝陵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 3 課《遠古的傳說》 新課教學 1、請你說--傳說時代的英雄故事 ①盤古開天辟地 ②女媧煉石補天 ③射日英雄后羿【學習過程】 ④挖山不止的愚公 ⑤夸父逐日 ⑥銜石填海的精衛 ⑦銅頭鐵額的蚩尤 ⑧錯奔月宮的嫦娥 ⑨治水救災的大禹 ⑩炎帝和黃帝 2、遠古傳說對認識歷史有沒有價值 遠古傳說是指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不可否認這里有神話的成分,但其中蘊含著某些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如炎帝、黃帝時代的傳說,不僅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記載,而且已被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發掘所證實。所以,遠古傳說對認識歷史有一定的價值。 (裴李崗文化,是指分布于黃河中游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中原地區發現地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因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并認定而得名。裴李崗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頭之一,也就是華夏文明的來源之一。)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 ),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 3、遠古傳說與真實歷史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聯系:遠古傳說包含了一定的真實歷史成分,有一些已被考古發掘所印證,區別:遠古傳說是一種在文字發明以前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對遠古時期歷史的夸張;真實歷史則是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 4、炎帝和皇帝在“阪泉之野”展開大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結果如何? 為爭奪中原地區,最后炎帝失敗,歸順黃帝。 5、炎黃戰蚩尤的戰爭叫什么?最后結果怎樣 (課文14頁) 6、讀課文15頁內容,說說傳說中的炎帝部落主要的活動范圍在哪里?他有哪些功績? (課文15頁第2節)教民開墾耕種,…… 7、讀課文15頁內容,說說傳說中的黃帝又有哪些功績? (課文15頁最后一節)建造宮殿、制作衣裳、發明車船…… 8、傳說中的黃帝時期還有哪些發明創造? (課文16頁第一節) 9、傳說中炎帝和皇帝有很多發明創造,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炎帝、黃帝時期的發明創造 從古至今,任何一項重大的發明創造,都不是某一兩個人的功勞,它凝聚了許多人,甚至是幾代人的心血。尤其是在遠古時期,人類的每次進步都是非常艱難的。但是,炎帝、黃帝時期,隨著統一國家的雛形--部落聯 盟的出現,人們的智慧和創造力被大大激發出來,從而出現了一些總結性的發明成果,這應該是可信的。 10、為什么炎帝和黃帝被稱為華夏族的人文初祖? ①炎帝、黃帝的發明創造從物質和精神方面改善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②炎帝、黃帝等部落通過戰爭與融合定居中原后,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兩岸,經過長期發展,形成華夏族。 11、華夏族形成的特點? 華夏族由錯居雜處的眾多民族,在不斷接觸、交流過程中,逐漸去小異、存大同融合而成。 12、在陜西、甘肅、河北、河南等地都有黃帝陵這說明了什么? 說明了人們拜謁祖先、尋找根源,體現了炎黃子孫對中華民族強烈的認同感。 13、堯舜禹的“禪讓” ①什么是禪讓? 由部落聯盟推選將首領傳給賢德之人的辦法,歷史上叫“禪讓” 堯 舜 舜 禹 ②禪讓制對當時社會發展的意義 有利于選拔賢德之人來管理部落,促進社會的發展。 14、堯舜禹各有什么貢獻? (課文17頁第1節) 15、禹治水用的是什么方法?人們對他是怎么尊稱的 (課文17頁第2節) 16、大禹治水反映出當時哪些社會情況? 黃河流域是我國古代人民的聚居地,大禹治水說明了黃河經常泛濫,反映出當時人們改造自然成功的事例。 17、從大禹治水的事跡中可以看到大禹什么樣的精神 創新精神,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斗爭精神,無私奉獻精神,敬業精神,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等。 18、大禹治水的成功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 ①說明解決問題、處理問題要靈活多變,要有創新精神。 ②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須具備堅持不懈的精神,應具有奉獻精神。 ③說明人類要更好的生存就要注意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做到可持續發展,人類應保護大自然。 三、練一練(練習略)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 復習本課堂教學內容 獨立完成作業本7-9頁練習【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