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知識點】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4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知識點歸納總結第七課 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文化的內涵與功能(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內涵(1)廣義的文化:指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2)狹義的文化: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內容,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等非意識形態的內容。2、文化的特點(1)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2)文化與經濟、政治: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3)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發展完全同步。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4)文化的核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3、文化與文明區別:(1)文明與野蠻相對立,是人類進步和開化狀態的標志。(2)文化有先進與落后的區分,反映先進的經濟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進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經濟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聯系:(1)文化與文明都是實踐的產物,其創造主體都是人。(2)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4、文化載體(1)含義:是指文化的記錄、記載、標識、傳承和表現的物化形式。(2)文化與文化載體的關系:文化要通過載體來呈現。文化載體承載、表達和展現著文化的內容。文化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器物、行為、制度等是文化的載體。(二)文化的功能1、文化的四項功能: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1)文化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2)文化教化育人,幫助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文化服務社會,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4)文化推動發展,是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2、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1)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積極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3、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當代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為前提。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二、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及特點1、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1)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創造得來的。(2)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也是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①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②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斷增強其包容性,促進了自身的發展。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1)核心思想理念: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講仁、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2)中華傳統美德:包括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3)中華人文精神:包括促進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1)源遠流長、博大精深。(2)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化。(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1、認識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產生于中國封建社會,是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2、正確態度(1)在當代中國,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2)今天,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當代價值(1)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辦好今天的事情,推動國家發展。(2)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諸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強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平發展,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一)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1、創造性轉化的要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2、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和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形式。(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1、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2、核心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無論什么時候,愛國主義都是_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3、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1)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2)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4、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與發展(1)形成與發展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既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2)時代體現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形成了“紅船精神”、井岡山、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②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新的時代內容,形成了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塞罕壩精神等。5、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1)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八課 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一、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一)文化具有民族性1、地位: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2、作用: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激發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3、核心: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民族文化體現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民族節日、民族服飾等方面。(二)文化具有多樣性1、地位:文化多樣性表征文化存在的豐富程度。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國和各民族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條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2、意義: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不論是中華文化,還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實踐創造的成果,都有其獨特魅力和價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3、要求:面對文化多樣性,我們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二、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一)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1、文化交流的意義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不僅不會成為文化發展和創新的障礙,反而會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2、要求(1)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動人類文化的發展。(2)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二)文化交融與文化發展1、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2、縱觀幾千年文化發展歷程,人類正是通過文化交融,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才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豐富發展汲取豐富營養,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為世界文化發展繁榮作出了貢獻。推進人類文化交融,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三、正確對待外來文化(一)面向世界 博采眾長1、對待外來文化的錯誤觀點文化復古主義:徹底拒斥外來文化。全盤西化論:盲目照搬西方文化。2、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二)立足國情 交流互鑒1、原因古代的學問不能直接解決今天的問題,外來文化也不能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2、要求立足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第九課 發展中國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一、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一)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1、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1)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誕生后,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為中華文化發展指明了社會主義方向。(2)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3)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2、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1)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2)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革命文化承載著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3、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1、判斷標準看一種文化有沒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沒有生存發展的實踐土壤,人民有沒有對它的需求。2、決定因素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由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決定的,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的,是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決定的,是由繼承和創新中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決定的,是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決定的。3、意義(1)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才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3)才能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銜接。(4)才能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二、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一)堅定理想信念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1、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2、文化發展的主體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眾偉大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孕育和創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產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要堅持以人民的創作導向,貼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示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3、文化發展的根本目的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社會主義文化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4、文化發展的措施(1)加強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2)生產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作品,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3)豐富高品質文化消費產品的供給,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二)立足時代之基 回答時代問題1、文化與時代的關系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是時代精神的展現。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類歷史前進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風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2、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三)融通不同資源 實現綜合創新1、融通不同資源的要求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資源。2、實現綜合創新的要求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1)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2)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3)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4)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三、文化強國與文化自信(一)建設文化強國1、建設文化強國,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腐朽文化,是我們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2、建設文化強國,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3、建設文化強國,要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弘揚時代新風。4、建設文化強國,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國外民眾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二)堅定文化自信1、堅持文化自信的原因(1)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文化自信不僅僅是對歷史發展某一階段優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對全部中華優秀文化的自信。2、怎樣堅持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活力不斷迸發,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社會主義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東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我們要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2)我們要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3)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綜合探究理論評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的進方向,圍繞舉旗積、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為人民服務、 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加強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