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5.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5.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破而后立,亂中生序
漢為高,不可為峰。亂生序,卻能成巔!
【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的新成就。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以史實敘述為主,所涉及的時間跨度很長,課程容量比較大,線索清晰但主題分散,而且教材因篇幅限制,很多內容并未展開,如孝文帝改革內容,均田制只字未提,那何以得出促進了北魏經濟發展的結論呢?若按子目順序講解,會比較散,也不容易在一課時完成。本課的主要內容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 分裂,政權更迭頻繁,民族沖突嚴重,但是社會經濟在曲折中仍有進步,漢民族與內遷民族在頻繁接觸中,其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相互滲透和影響,逐步走向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其中東晉和南朝歷史在內容上突出區域開發,十六國和北朝的歷史突出民族融合,并未以后隋唐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奠定了歷史。
【學習目標】
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
利用唯物史觀掌握三國末年至南朝時期歷史發展的大概脈絡,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交融的措施,知道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實,認識其對于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歷史意義,培養民族認同感。
結合江南地區的開發以及北方戰亂,體會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體會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根據時空觀念,知道這一時期的時間跨度與地理區位,讀懂相關的歷史地圖信息。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對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朝代更迭頻繁、民族交融等階段特征有基本認識,部分學生對于朝代更迭情況能簡單敘述,但是初中沒有選考歷史的學生,對這段歷史一片茫然。學生對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影響缺乏全面的認識,對于促進民族交融的途徑,不能從宏觀的角度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區域開發、民族交融。
難點:民族交融與割裂的局面形成的歷史原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素質拓展】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9年版)》中,只見“民族交融”,不見“民族融合”。中學一線教師普遍感到困惑:什么是“民族融合”?什么是“民族交融”?二者的主要區別是什么?為什么要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我們應當如何領會這一變化的精髓并付諸課堂教學實踐呢?
學界認為,“民族交融”是民族理論中的一個新概念,它與“民族融合”有著本質的區別。“民族交融是對我國各民族在當前的交往交流中共同性不斷增加,相互之間的關系朝著更加包容、親近、認同的趨勢發展的概括,是為推動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提出的新思路。”
課標是教學的指針,教材是教學的依托。課標和教材的變化,要求中學一線歷史教師要與時俱進,深刻理解變化背后的深意,充分認識民族問題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并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
民族融合:一是:一些民族在長期交往過程中相互吸收對方的文化,逐漸生成新的特征和認同,最終形成另外一種民族的現象和過程。二是:民族在交往交流過程中共同性逐漸增長,互相之間最終完全融為一體,導致民族過程終結,民族消亡。民族融合包含著民族差異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
民族交融:既不包含舊族體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體的產生,而是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產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種狀態,一種共同性不斷增長的過程。民族交則包含著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意思
民族融合:民族差異的消失、民族消亡;民族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
導入語:
民族交融指的是不同的民族雜居在一起,經濟文化交流和生活習慣相互影響,在交往中不斷增加共同因素。這種交融既有經濟層面的交流,也有文化和社會習俗層面的。身為女兒身的花木蘭替父從軍,這是儒家的忠孝精神。她馳騁疆場奮勇殺敵,又體現了游牧民族的勇武氣概。所以正如著名學者蒙曼所說“花木蘭是民族融合的最好見證”。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一課進行學習。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又一個從分裂走向統一的階段。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期統一、東晉十六國對峙、南朝北朝并立是這一時期政權更迭的基本脈絡。為了在競爭中生存壯大,各政權都采取措施推動區域經濟開發。同時,動蕩變幻的時代也推動了各民族的融合,于分裂中孕育著再次統一的因素。
一、三國與西晉:分裂與短暫的統一
1.三國:220—280年
何茲全先生的《三國史》,開頭有這樣一句話:東漢統一帝國的垮臺和分裂局面的出現,應從黃巾暴動說起。 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的豪強紛紛組織武裝,修筑塢壁占據底地盤,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東漢末年相繼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占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并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后奪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
三國鼎立局勢的形成
(1)時間:東漢末年,外戚專權,曹操、劉備、孫權三大軍事集團漸成鼎足之勢。
(2)鼎立:魏—曹丕—洛陽(220—265)蜀—劉備—成都(221—263)吳—孫權—建業(222—280)
208年,曹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交戰,曹軍戰敗。戰后,孫權穩固了對江東的統治,劉備則占據了荊州和益州,為曹、孫、劉三方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評價:
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是天下大亂后的局部統一。三國時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全國統一的過渡階段。為了戰勝對方,并存的三個政權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這為以后的全國統一準備了條件。
此后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后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2.兩晉
(1)短暫統一:263年,曹魏滅蜀。 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
(2)八王之亂:
司馬炎接受曹魏政權禪讓,建立晉朝,有感于曹魏政權抑制宗室、而被自己所取代的遭遇,在晉朝建立之初就大封宗室子弟為王,并且允許王國設置自己的軍隊,取消州郡的常備武裝。他還陸續用諸王統帥中央兵馬鎮守荊、揚、關中等要害地區,逐漸替換異姓方鎮,以為這樣,可保大晉朝江山永固。沒有想到在他死后,由于繼任的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癡,大權旁落。
290年司馬炎病逝,惠帝即位。賈皇后欲獨攬大權與輔政大臣楊駿發生矛盾。291年賈皇后殺楊駿,統治階級內部遂爆發政治殘殺和戰爭,291年到306年,西晉統治階級內部為了爭權奪利,爆發了主要由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八王參與的內亂。“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后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3)五胡內遷:
從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漢王朝的軍事征服以及他們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力不足而對各少數民族的招誘。與此同時,周邊各少數民族勢力的消長變化也引起一些民族遷徙。魏晉之際,在北方漢族人口銳減的情況下,胡族內遷形成高潮。在這一過程中,內遷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歷史上泛稱為“五胡”。到魏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晉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后,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調敞,中原漢族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機起兵南下爭奪中原地區的控制權,于是中原大亂,史稱“五胡亂華”。 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東漢發生“五胡亂華”,黃河中下游的華夏先進經濟和文化曾經被基本中斷。萬幸的是,華夏經濟和文化,藉東晉在江南得以延續。這就最終避免了歐洲5世紀日耳曼蠻族南下中斷希臘羅馬文明而整體步入黑暗中世紀的悲劇性道路。
—李治安《中古以來南北差異的整合發展與江南的角色功用》
二.東晉與南朝:重點強調南方區域經濟的開發
1.東晉的興亡: 建立: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滅亡:420年,武將劉裕奪取皇位,東晉政權滅亡。
永嘉南渡:是西晉永嘉年間(公元307-311),北方人大批遷移江南地區。八王之亂后,北方少數民族混戰中原。大體上自永嘉元年司馬睿移鎮建業開始,北方士民為躲避戰亂,紛紛渡江南下。有的大姓帶領宗人部曲數百、數千家南下。永嘉五年,劉曜,石勒破洛陽,"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歷史上把這一時期北方人南渡稱"永嘉南渡"。十六國先后割據北方,南北分裂時期,仍不斷有人南下。大量北方士民南渡對社會經濟發生了重要影響。僑置州郡:西晉末年,中原地區先后爆發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此時的南方卻相對安定,北方人民和世家大族,為避戰亂大批渡江南遷。為安置流亡江南的士族,并維護他們的特權,東晉及以后的宋齊梁陳各朝先后在其管轄地區內用北方的地名設置了一批州、郡和縣,后世稱為僑州、僑郡、僑縣。
2.士族制度:永嘉南渡:萌芽:東漢 壯大:曹魏、西晉 頂峰:東晉(門閥) 轉衰:南朝
說到南朝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士族,自三國、西晉以來,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東晉之所以能立國,可以說全靠南下的中原門第,既瑯邪臨沂王氏、潁川鄢陵庾氏、譙國龍亢桓氏、陳郡陽夏謝氏四大家族。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導,很早就看出了中原的政治危機,勸瑯邪王司馬睿移鎮江南,王導以分享政權的代價使江南吳人能夠接納南下的中原人士,又使南下的中原人士在南方安頓下來,東晉設置了所謂“僑州郡”,來安置南下的喬人,讓他們占山占水但不用承擔賦役,成為有別于土著編戶的特權階層。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僑置州郡”
【史料拓展】王與馬共天下:
是說東晉時期瑯琊王氏家族與當時皇室力量勢均力效,甚至還有過之,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瑯琊王氏進入極盛時期。
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了北方大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間,王導位高權重,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王敦則總掌兵權,專任征伐,后來又坐鎮荊州,控制建
康。王氏兄弟權傾內外,司馬睿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導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賀,表示愿與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無二日,王導嚇了一跳,連忙推辭說:"太陽豈能與萬物同輝,君臣名分是有區別的",晉元帝才沒有勉強他。但司馬睿對王導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為"仲父"。歷元、明、成三朝,王導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給王導的手詔總是用"惶恐言"、"頓首言"、"敬白"之類的語言,他還親自駕臨王導的府邸,禮敬王導的妻子。王導每次上朝,晉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與馬,共天下"的典故有著實際的歷史含意,反映了東晉士族制度的特殊背景。
東晉時士族制度得到充分發展,進入鼎盛階段。原因是東晉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東晉政權是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處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吳姓士族的聯合專政,這種政治格局一直延續到東晉末年,長達一個世紀之久。那時士族門閥的勢力足以與皇權并立,甚至超越皇權,皇帝都要依賴士族的支持,門閥政治達到鼎盛。
【合作探究】東晉士族門閥政治是因何走向衰落的呢?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與生俱來的特權導致士族缺乏執掌政權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舉制的實行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
③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經濟基礎;
④唐朝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
⑤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機以軍功崛起,進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篡奪皇位,國號宋。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4個王朝,合稱“南朝”。4個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為“六朝”。
3.南朝的政權更迭
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篡奪皇位,改國號宋。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 陳四個王朝,合稱“南朝”。 四個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為六朝。
“士族腐朽不堪,不能擔任武職,庶族出身的人便以武職為升官的階梯,南朝四個開國皇帝均為庶族出身,先掌握軍隊,而后奪取政權,提拔庶族官員作為自己的輔佐。”
4.南方區域經濟的開發:經濟重心的南移
(1)原因:從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社會環境、政策及技術勞動力條件等因素綜合分析
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②從西晉后期,北方大量南遷人口,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③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比較比較安定;
④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加速經濟發展;
⑤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成就:
農業: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
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
商業:以長江沿岸最為活躍,番禺則是主要的外貿港口;
【學思之窗】
元嘉之治指的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時期(年號元嘉),因其政治較為清明,又努力推行繁榮經濟文化的各項政策,從而出現了短期內經濟終于有所恢復,人民生活較為安定的政治局面。
424年,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在位三十年期間,勵精圖治,史書稱自義熙十一年(415年)司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載:「兵車勿動,民不外勞,役寬政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
《宋書》記載這一時期經濟的發展情況說:“江南之為國盛矣,雖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貢賦,內充府實,止于荊、揚二州。自漢氏以來,民戶雕耗,荊楚四戰之地,五達之郊,井邑殘亡,萬不余一也。自義熙十一年司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載,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扁,蓋東西之極盛也。
北方南下的個體流民或農戶,不可能有現成的良田耕種,所以深入還未被圖占的山地,開墾小塊土地以維生,便成為一種可能的選擇。長江流城有不少的丘陵、山地,這為早作農業的發展留下了很大空間。東晉南朝政權在發生大早、稻作因缺水難以進行時,敦促種麥。東晉南朝面食流行,成為朝廷規定的貢品。
——摘編自何德章《六朝江南農業技術兩題》
東漢發生“五胡亂華”,黃河中下游的華夏先進經濟和文化曾經被基本中斷。萬幸的是,華夏經濟和文化,藉東晉在江南得以延續。這就最終避免了歐洲5世紀日耳曼蠻族南下中斷希臘羅馬文明而整體步入黑暗中世紀的悲劇性道路。
——李治安《中古以來南北差異的整合發展與江南的角色功用》
東晉南朝時,鐵犁、牛耕已逐漸普及,地方官興修水利,水利工程星羅棋布。農作物的種類增多,江南以前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此時有稻、麥、黍(勃谷)、粟、寂、麻及其他各種雜谷,這些作物許多來自北方,在種植上與水稻交錯進行,這就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畝產量。三吳地區“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衣覆天下”。在冶鑄技術上,使用水排鼓風,采用灌鋼法,類似近代的“滲碳”技術。造船技術在吳國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運輸、作戰的船艦很多,往來于東海、南海和內地河道的船只頻繁,“大者載重萬斛”。制瓷和造紙業也有很大進步。建康、江陵、成都、番禺、會稽、吳郡、都是著名的都市,健康“貢史商旅,方舟萬記”。“草市”、“軍市”、“夷市”星羅棋布,東晉南朝的商稅已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摘編自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上
南方民族大融合后,使得數百萬勞動力納入封建經濟體系,其社會經濟和文化習俗也必然逐步與漢人接近。因此,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共同開發南方的過程,使江南的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相應有所發展,為隋唐時期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礎。
——白翠琴:《論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的遷徙與融合》
三.十六國與北朝:重點強調民族的交融
1.十六國:
出示圖片:《東晉十六國形勢圖》及教材所提供的《十六國統治者族屬表》分析十六國的政權特點。
政權更迭是時間脈絡,地圖演變是空間變化,時間與空間的兩條線索同時進行,提高學生的時空觀念。
西晉滅亡后,內遷的少數民族及漢族在中國北方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權。漢地江南、荊湘地區有東晉控制,而漢地北部和西南部則先后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成漢、前趙、后趙、前涼、北涼、西涼、后涼、南涼、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北魏史學家崔鴻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稱這時期為“十六國”。范圍大致上涵蓋漢地中部、東部、西部,最遠可達漠北及西域。
思考:少數民族確立的國號有什么特點?胡人統治者選擇國號,有何特點?反映了怎樣的政治心態?
曾經處于華夏邊緣地區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遷入中原……為了獲得人數眾多的、文化先進的漢族的認可……在建立政權之初,他們不僅在祖源認同上有改姓或攀附華夏族祖先的行為,而且在政權國號的選擇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謹慎。其中一個原則就是在其統治地區選擇前代中原王朝的國號以繼承之。
——吳洪琳《十六國‘漢’‘趙’國號的取舍與內遷民族的認同》
學習任務:比較兩張地圖,分析十六國國號設置的特點。
在統治中心和地域大體一致的前提下,繼承前代中原王朝的國號。
前燕創立者鮮卑慕容氏宜稱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前秦創立者氐人苻氏宣稱先祖為“有扈之苗裔”,后秦創立者姚氏宜稱“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大夏政權創立者赫連勃勃聲稱:“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 ——據(唐)房玄齡等《晉書》
魏晉時期,中國歷史的流向出現反轉,原來非正統的王朝成為了正統。在北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隋唐,以秦漢帝國為母胎,在魏晉體系中成長,并在突破這一體系的過程中逐漸崛起。
——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2.北朝:
鮮卑族是我國北方阿爾泰語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屬東胡部落,興起于大興安嶺山脈。中國古代游牧民族。先世是商代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從大興安嶺一帶南遷至西刺木倫河流域。曾歸附東漢。匈奴西遷後盡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萬戶均并入鮮卑,勢力逐漸強盛。
漢魏以來,鮮卑拓拔部逐漸南遷,過著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鮮卑拓拔部建立代國,后為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領拓拔珪乘機復國,改國號魏,后來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歷史上稱為北魏。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多年來分裂混亂的政治局面。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早期國語鮮卑語,魏太和十七年(493年)開始將漢語定為國語。439年,統一華北。493年起遷都洛陽,皇帝改元姓。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于其侄宇文覺,建立北周,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
3.民族交融:武力的方式、和平的方式
(1)淝水之戰:
公元4世紀后期,前秦先后滅掉前燕、前涼、代國(拓跋部),又從西晉手中奪去了漢中、益州,最終統一了北方,并獲得了向東晉進攻的戰略優勢。但是,前秦改革時間不長,成果不鞏固,再加上新降服了許多地區,這些地區還沒有穩定,各國上層分子還時刻企圖復辟。因此,前秦雖然軍事力量強大,但整體實力并不強大,內患重重。
公元383年,苻堅錯誤估計形勢,率軍大舉南下,東晉頑強抵抗,以少勝多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余萬前秦軍贏得了淝水之戰(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強大的前秦經歷淝水之戰后迅速崩潰,曾經稍加緩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劇了。
評價:
促使北方暫時統一局面的解體,有效地遏制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使得東晉王朝統治得到穩定。
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
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
【思維拓展】苻堅擁有八十多萬兵力,卻不能統一江南,這究竟是為什么?
從前秦方面看,前秦軍隊的民族成分復雜,其他民族不滿于前秦的統治,希望秦軍失敗,以擺脫氐族貴族的控制,秦軍中的漢人更是希望東晉軍隊能夠打勝仗。此外,前秦軍隊指揮不當,戰線過長也是失敗的原因。
從東晉方面看,廣大將士在保衛江南、恢復中原思想的激勵下,士氣高昂;將領足智多謀,指揮得當。
淝水之戰前一年,苻堅欲大舉伐晉,會群臣議,會后苻融單獨見秦主(苻堅),泣下而言曰:陛下寵育鮮卑、羌、羯,布諸幾甸,舊人族類,斥徙遐方。今傾國而去,如有風塵之變者,其如宗廟何?監國以弱卒數萬,留守京師。鮮卑、羌、羯,攢聚如林,此皆國之賊也,我之讎也,臣恐非但徙返而已,亦未必萬全。
——《晉書》一 一 四《苻堅載記下》
苻堅自幼學習儒家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以至“問難五經,博士多不能對”,一言一行都欲與儒家經典中的千古帝王做對比。有自覺的文化使命感:“課農桑,立學校,鰥寡孤獨高年不自存者,賜谷帛有差,其殊才異行、孝友忠義、德業可稱者,令在所以聞。”
——摘錄自房玄齡《晉書》P2883-2885
材料分析:
從苻融反對的理由,可以發現前秦伐晉是在剛完成統一北方后的六七年進行的,內部統治不穩,更沒有較雄厚的物質基礎,且內部的民族矛盾和問題比較嚴重,所以出現人民厭戰,軍隊的士氣不高,缺乏群眾基礎。正如恩格斯所說,“連年的戰爭會使甚至是最強大的國家精疲力竭”。
深層原因分析:秦主(苻堅)不顧“風塵之變者”而大舉伐晉的深層原因。淝水之戰本質上是苻堅實現統一的兼并戰爭,但從材料二可以發現,正如著名歷史大家陳寅恪先生分析:在我國歷史上,統一不能從血統著手而要看文化高地。文化低的服從文化高的,次等文化服從高等文化。而文化最高的是漢人中的士族,要統一漢人和各種不同的湖人,就要推崇漢化,要漢化就要推崇漢人,要推崇漢人莫過于推崇士族。當時中原衣冠多隨東晉渡江,漢人正統死在南方。如果不攻取東晉南朝,就不能自居于漢人正統地位,也就不能降服鮮卑等族,且漢人有離心的傾向。只有攻取東晉,實行漢化,方可統一胡漢。苻堅所以堅持南伐,原因在此。
可見,南北分野非僅僅地理界限,是文化分界線。
過渡:如果說苻堅的南伐晉完成兼并統一的軍事行動,草行露宿、晝夜不息,最后卻落了個“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大敗而亡的后果。同樣完成了統一北方,同樣有深厚漢文化修養的北魏孝文帝,卻采取了主動漢化的改革方式來對待中原文化,是少數民族政權的勝利還是一種自我消亡
(2)孝文帝改革: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第七位皇帝。按照北魏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成為太子時,生母慘遭賜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撫養成人。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由祖母文明太后臨朝執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響。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后,進一步推行改革。
內容:遷都、著漢服、說漢話、改漢姓
遷都洛陽:孝文帝以舊都平城為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邑為歷史名都,物富民豐,交通便利,便于經略海內,控制中原,魏太和十七年(493年),以南伐為名,進駐河洛,定為京師。舊都保守勢力強大,阻撓改革;舊都經濟落后,糧食供應困難;舊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騷擾和威脅。
評價:
北魏孝文帝改革長遠來看有巨大的積極意義,但在短時期內也產生了明顯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收到損害的少數民族軍人揭竿而起,導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進程,也在北魏滅亡前后出現短暫的回流。
孝文帝不加揚棄的全盤漢化,也為北魏后期的統治埋下了無窮的隱患,特別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門閥士族制度,在經濟利益上一味向鮮卑貴族讓步,這對尚無文化積淀可言的鮮卑貴族來說,無疑是給了他們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種種,銷蝕了北魏統治者的銳氣與活力,激化了社會矛盾與沖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 ,歸于滅亡。
【課堂探究】閱讀史料《魏書·高祖紀》,并結合所學,請你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評價北魏孝文帝改革。
進步性: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魏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發展;接受了漢族的先進制度與文化,加速北魏政權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局限性:推行漢化,使鮮卑族喪失作為一個民族的獨立性、主體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軍事力量。
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恒的歷史規律。
民族大融合的實現,使漢族接受了其他少數民族的新鮮成分,所以在經濟、文化上不僅沒有衰落,而且變的更加興盛,充滿活力。隋文帝能夠順利完成統一事業,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應該是南北統一的重要條件。因此,歷史上強盛的隋唐大帝國的出現,正是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實現為堅實基礎的。
魏晉南北朝這個帝國的低谷,最終在政治和民族發展的歷史合力下,選擇了以北朝作為歷史出口。一個嶄新的隋唐大帝國正在走來!
北朝的強盛來自體制的力量,而體制的進步活力,則可以最終歸結為北方的獨特歷史道路。交替的“胡化”和“漢化”孕育出了強勁的官僚制化運動,它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
——據閻步克《波峰與波谷》整理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精血,注入中華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陳寅格《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
【教后反思】
本課的主要特點是站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角度,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地位。設計的主線是從政權更迭看民族沖突、民族矛盾,為緩解民族矛盾而進行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為隋朝的統一奠定基礎。立意較高,主線清晰。
材料包含信息豐富,圖片資料趣味性強,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在區域開發方面可以進一步深入挖掘,以加深學生認識。
本課教材容量非常大,在教學中必須有所取舍,有些內容就沒有深入講解、分析,比如三國鼎立的局面,東漢以來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的原因,西晉的八王之亂,“士族”的特點及影響,北魏分裂的原因,北魏滅亡前后民族交融進程的短暫回流等。
PAGE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瓦提县| 郯城县| 马边| 芦溪县| 稻城县| 房山区| 衡南县| 黄浦区| 开封市| 专栏| 鄢陵县| 汉源县| 军事| 全州县| 兴国县| 无锡市| 娱乐| 河源市| 绥化市| 阜阳市| 化隆| 贵阳市| 五大连池市| 安阳市| 卓尼县| 怀集县| 治多县| 巩留县| 威海市| 安庆市| 泰顺县| 盘山县| 张家口市| 延庆县| 雷州市| 绵竹市| 揭阳市| 扎兰屯市| 洪泽县| 内黄县| 阆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