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聚焦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1.端午節的由來1從下列詩句中找出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上述傳統節日分別是:清明,端午,中秋,元宵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在我國比較著名的有: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汩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2.端午節習俗——慶祝端午節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1.劃龍舟2.一起來吃粽子吧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下來。但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粽子“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3.中韓“端午”申遺之爭Danoje,這是韓國江陵市賦予“端午祭”的英文名字,2005年11月25日,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正式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三省四地聯合申報“端午申遺”入選2009年10月初,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傳來喜訊,由湖北省代表中國三省四地聯合申報“端午申遺”順利入選。此次中國共有22個項目成功進入世界非遺名錄,而端午節是唯一的傳統節日。本次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汩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1)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花燈、皮影戲、木偶戲、雜耍、舞龍、舞獅等,飲食上有元宵、粽子、月餅、年夜飯等,風俗方面有春聯、門神、福、祿、壽、禧、招財進寶、五谷豐登、龍鳳呈祥、龍的圖騰等。(2)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湖北省黃石市東郊的西塞山下神舟宮內,一艘長約7米、寬約2米、高約5米的龍形神舟已基本完工。旁邊的香案上供奉著一尊被稱之為“黑爺”的神像,另有“都天府”、“娘娘”、“屈原”等神像擺放在一側,只待三日后的端午節凌晨進行“開光”儀式。現年73歲的西塞神舟會會長賈德生告訴記者,待到農歷五月十八,經過“開光”的神舟將載著包括“黑爺”在內的108位神祇一同登入長江。(3)湖南汩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 習俗”(4)蘇州端午習俗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大力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推進傳統文化復興,對全面推動我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3.紀念端午節的歷史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