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什么是物種?物種是指:一個動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員在形態上極為相似,以至可以認為他們是一些變異很小的相同的有機體,它們中的各個成員間可以正常交配并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元。目前全世界現有180萬個物種。什么是物種滅絕?植物或動物的種類不可再生性的消失或破壞,稱為物種滅絕。一株植物枯萎,一只動物死亡,有時并不僅僅意味著單個生命有機體的消失,也許湊巧是整個此類物種的滅絕。地球上的生物物種現狀在世界范圍內,生物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臺灣云豹等物種已不復存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9年發表報告指出,目前對44838萬個物種進行了分析,已有869種物種完全或在其通常生存環境中滅絕,至少還有1.6928萬種物種瀕于滅絕,并且這些數字還將繼續增加,滅絕速度正在不斷加快。考慮到目前僅對全世界現有180萬個物種的2.7%進行了分析,上述數字可能僅僅是“冰山一角”。中國的生物物種現狀中國雖然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的一個國家,但我們現在面臨一個非常嚴峻的現狀。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損失嚴重,動植物種類中已有總物種數的15%-20%受到威脅,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所列640個種中,中國就占156個種, 1/4居多。(1)新疆虎 (1916年滅絕) 原產羅布泊和塔里木河下游,1916年由斯文見于羅布泊、庫爾勒。瑞典探險家斯文在其《羅布泊探險》一書中對當地人描述虎的遺骸被蟻類吞噬的情景進行了記述。 20世紀中國滅絕的10種野生動物(2)普氏野馬 (20世紀60年代滅絕) 普氏野馬,又名蒙古野馬。1881年,俄國的普熱爾瓦爾斯基在新疆發現,將其定名為普氏野馬。1890年,一德國人從中國捕到52匹野馬,長途販運到漢堡后,僅剩28匹,其中的8匹繁殖了后代。但真正野馬的最后一次觀察記錄在20世紀60年代,此后再無蹤跡。 (3)高鼻羚羊 (20世紀60年代滅絕) 20世紀60年代以前,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北塔山等地區有不連續分布,此后再無蹤影。(4)臺灣云豹 (1972年滅絕)又名龜文豹。上個世紀60年代尚有獵取記錄,因森林的砍伐,對皮毛、豹骨的需求,其數量直線下降。1972年始,寶島不再有豹。 (5)直隸獼猴 (20世紀80年代滅絕) 直隸獼猴曾是中國分布最北的靈長類動物,河北霧靈山便是作為獼猴分布北限設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入20世紀后,人們涌入霧靈山地區砍伐,直隸獼猴滅絕于霧靈山。(6)白頭鸛 (滅絕年代不詳)白頭鸛是一種大型涉禽,集群生活在沿海及內陸沼澤、泛洪區。從上世紀50年代后就一直無野生報道,因此斷定,中國境內可能滅絕。 (7)豚鹿 (20世紀70年代滅絕) 豚鹿,我國僅在云南耿馬和西盟縣邊界發現過。科學家在上世紀60年代調查時僅僅發現了屈指可數的幾只,上世紀80年代再做調查時,已絕跡。 (8)小齒靈貓 (20世紀80年代滅絕)國內僅分布于滇南西雙版納勐臘和勐養。除20世紀70年代在勐臘曾獲2個標本,在景洪、勐養收購到3張皮子外,上個世紀80年代后再無蹤影,估計已經滅絕。 (9)鐮翅雞 (2000年宣布滅絕)鐮翅雞分布于小興安嶺及黑龍江下游,國外見于西伯利亞。1986年、1987年調查時,已無蹤影。2000年新華社發布消息,黑龍江動物所經5年調查,沒有發現鐮翅雞,當地老百姓也已幾十年沒有見到。(10)冠麻鴨 (20世紀中葉滅絕) 冠麻鴨,又名鳳頭麻鴨,原產中國東北、日本、朝鮮、俄羅斯。人們曾于1877年、1913年、1916年分別發現過。直到1964年5月16日,在海參崴出現過一雄二雌三只,但后又神秘地消失。估計冠麻鴨已于20世紀中葉滅絕。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一、自然因素:生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有些會適應環境而逐漸進化,有些則不適應環境,數量減少以至滅絕,這是自然界選擇的結果。例如,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原有的許多物種不能適應造成的;發生在白堊紀末期的第五次物種大滅絕則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前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主要是由于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這類“天災”造成的。物種滅絕的人為因素環境的人為破壞動物往往只適應一種特定的生活環境,一旦環境改變,如森林被砍伐,原來在此生活的動物將面臨巨大的危險。污染污染是野生動物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污染破壞了水、空氣等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全球性的氣候變化,改變了動物的原有生存環境。大肆獵殺、捕捉人類是世界上唯一不僅僅為獲得食物而大量獵殺其他動物的物種。 他們出于各種貪婪的欲望,甚至只為游戲,而將其他動物大量殺害。 許多動物因為其長相可愛,性情溫順,被作為寵物大量捕捉飼養,其野生同類反而逐漸滅絕了。輕率引進外界的新物種人類不充分考慮,輕率引進外界的新物種,有時會極大威脅本地的原有物種,導致一些物種的滅絕。一封給全世界的信關于盜獵藏羚羊藏羚羊面臨的最大威脅是為獲得其底絨的大規模盜獵行為。為了獲取底絨就必須將藏羚羊殺死。藏羚羊底絨制成的披肩稱為“沙圖什”,是世界公認的最精美最柔軟的披肩。 一條披肩是以數只藏羚羊的生命為代價而織成的。 西方時尚界對沙圖什的追求是直接導致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盜獵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每年估計有2萬只藏羚羊因為沙圖什的原因被獵殺。藏羚羊角在傳統醫藥市場也有銷售。藏羚羊為羚羊亞科藏羚屬動物,是中國重要珍稀物種之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形與黃羊相似,體長為117—146厘米,尾長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體重45—60千克。主要棲息于海拔4600—60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環境中。性情膽怯,早晨和黃昏結小群活動、覓食。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時速可達80公里,壽命最長8年左右。 雌藏羚羊生育后代時都要千里迢迢的到可可西里生育。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的高原上,另有零星個體分布在印度地區。加拿大一枝黃,美麗的災難加拿大一枝黃原產北美,1935年作為觀賞植物引進我國,后逸為野草,上世紀八十年代擴散蔓延。一枝黃花具有適應性強,繁殖迅速等特點,它既可通過發達的根莖進行繁殖,近距離快速蔓延,也可通過風力和鳥類進行遠距離種子傳播,還能隨土壤傳播,帶有花籽的泥土被運到哪里,它就能生長到哪里。它的可怕之處在于它的根系分泌物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并且具有快速繁殖、快速占有空間的能力,它所到之處,別的植物和雜草會滅絕。它若侵入農田,會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急劇下降。現在進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人類成為罪魁禍首!自從人類出現以后,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人口不斷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資料越來越多,人類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對自然的干擾越來越多。如此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農田、水庫…… 生物的自然棲息地被人類活動的痕跡割裂得支離破碎。由于人類只注意到具體生物源的實用價值,對其肆意地加以開發,使地球生命維持系統遭到了人類無情地蠶食。科學家估計, 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 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 1600年以來, 生物生活的環境面積縮小了90%,物種減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更為突出。估計從1990-2020年由于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 即每天減少50-150種。在過去的400年中, 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就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7-70倍;在二十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13-135倍……。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目前,世界上還有1/4的哺乳動物、1200多種鳥類以及3萬多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消失,卻很難像前五次那樣產生新的物種,地球生態系統遠比想象的脆弱,當它損害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人類賴以生存的體系崩潰。現在生物多樣性受到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威脅。 我們到底是選擇一種有節制的生活方式,和野生動植物和諧相處,讓地球上的各個物種永遠的延續下去,還是為了眼前物質追求,財富的占有,去剝奪自然,去侵犯其他物種的空間呢?是盡可能豐富的世界, 還是一個生物種類日漸貧乏的地球?不斷攀升的數字敲響了世紀末的警鐘, 人類改造世界的美夢蒙上了一層陰影,不少人驚恐地自問:不曾孤獨來世的人類,難道注定要孤獨地離開?答案也許可以從150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長的話中找到——“地球不屬于人類,而人類屬于地球”。保護生物,從我做起!作業觀察一種動物或植物,了解它的名稱、分布、習性、現狀等,寫出一篇500字以上的小報告。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份宣傳保護地球生物的手抄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