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春秋時期從經濟發展到社會制度的深刻變化,政治局面上諸侯爭霸斗爭及其影響。認識春秋時期是生產力飛躍進步、社會制度大變革、政治局面大變動的時代,培養學生從歷史現象到歷史認知的思維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對鐵器、牛耕出現的出土文物圖片和相關文獻記載的認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加感性認識,培養證據意識;通過春秋時期與西周相關制度的對比,理解社會制度的變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養學生比較思維能力;對諸侯爭霸戰爭影響的討論,認識爭霸戰爭具有利于局部統一、促進民族交融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開放創新的思維品質和用聯系、辯證的觀點分析看待歷史現象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生產力發展引起社會轉型,認識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樹立發展生產力的觀念。通過霸業興替的探究,認識到綜合國力和軟實力對國家生存和大國崛起的意義。教學重難點重點: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難點: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及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教學準備:多媒體,故事收集新課導入:讓學生回顧已學過的朝代導入新課,提問: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是什么?學生回答:夏,然后是商,西周。西周之后是東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始東周的歷史,東周的前期被稱為春秋。由此引出本節課:動蕩的春秋時期。意圖:通過對朝代的復習讓學生鞏固朝代的順序,朝代的順序是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應讓學生牢牢掌握這一知識點。講授新課:教師: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春秋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戰國從公元前475到公元前221年。讓學生預習課文完成完成自主預習案(紅色部分為答案):學生完成預習后提問8個學生完成自主預習案的問題。意圖:通過課文的預習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再由自主預習案的問題,學生更好的了解本節課的重點,預習更有目的性。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設問: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什么?(參考答案:鐵制農具和牛耕)教師向學生講述人類使用工具的發展:石器→骨器→青銅器→鐵器設問:鐵農具有哪些優勢?(讓學生思考自由發言,如鐵比較堅硬,耐用等)教師:鐵農具比石農具和青銅農具相比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比較堅固,耐用,鋒利,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過渡:春秋時期除了鐵農具的使用,還有哪項技術的使用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展示兩幅牛耕的圖片:教師:牛耕技術是農業技術的一大飛躍,它的意義在于: 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力從使用人力到畜力的飛躍, 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勞作的效率 ,牛耕使耕作更為精細,大大提高了農業產量,提高了勞動效率 ,可以大面積開墾荒地,提高產量。意圖:讓學生懂得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極大地節省了社會勞動力,擴大了生產規模,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過渡:農業生產的發展也促進了手工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商業的繁榮,在商品交換的市場開始使用金屬貨幣,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進而推動了當時社會制度的變革,西周時期的各種制度在春秋時期逐漸遭到破壞,由此過渡到第二子目王室衰微。二、王室衰微教師多媒體展示材料:周王勢力變化表名稱 土地 兵力 財力物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系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轄的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 人口眾多,資源豐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東周 東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轄的土地有方圓約600里的土地,往后越來越少。最后只有方圓約百里的土地。 平王東遷后,還有3萬人。后來逐漸減少到只剩下幾千人了 直轄的人口所剩無幾,財力、物力、兵源減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諸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設問:王室衰微有那些表現?(讓學生從土地、兵力、財力等方面分析)教師:(1)周平王東遷后,周王室的統治勢力大減(直接管輔的地區僅在洛邑一帶。周王雖然在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無力控制諸侯。)(2)諸侯國勢力崛起,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3)諸侯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致使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意圖:通過表格讓學生了解周王室衰微的表現,也是初步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分析歸納材料的能力。過渡: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春秋時期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自此引出第三目的內容:諸侯爭霸。三、諸侯爭霸教師:春秋時期十幾個比較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間展開激烈的爭斗,經過一番爭斗之后產生了五位公認的霸主,歷史上被稱為:春秋五霸。設問:你們知道春秋五霸是指那幾位霸主嗎?第一位稱霸的又是誰?(學生回答后多媒體展示春秋五霸的名字)春秋五霸:齊桓公 ( http: / / baike. / subview / 2841 / 5530360.htm" \t "_blank )、宋襄公 ( http: / / baike. / view / 2880.htm" \t "_blank )、晉文公 ( http: / / baike. / view / 2852.htm" \t "_blank )、秦穆公 ( http: / / baike. / view / 2863.htm" \t "_blank )、楚莊王意圖:通過兩個小問題的設置,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就能輕松回答,比較容易掌握這一知識點的。多媒體放映齊桓公稱霸的視頻,視頻中還會介紹春秋五霸的另一種說法。讓學生結合視頻內容和課本知識歸納齊桓公稱霸的原因。學生發言后多媒體展示齊桓公稱霸的原因:1.經濟: 齊國是東方大國,有魚鹽之利2.政治: 管仲改革,國富兵強;3.外交:順應政治形勢,打起“尊王攘夷”,的旗號教師講解完齊桓公的史實再播放晉文公稱霸的視頻,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意圖: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霸主和晉文公是兩個是春秋時期無可爭議的霸主,通過兩小視頻讓學生對他們有更詳細的認識,更多的了解當時的史實。課堂小結:春秋時期,是一個動蕩的歷史時期,社會經濟因牛耕的出現和鐵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進而導致西周的各種制度遭到破壞、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最終引起諸侯爭霸與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板書設計:動蕩的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鐵器,牛耕)↓分封制破壞(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齊桓公等)↓民族交融、經濟文化交流、新舊制度交替教學反思: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基本上已經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學習氣氛也比較輕松愉悅。不足之處在于七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歷史這門課,分析和歸納的能力較弱,回答問題分析的還不夠透徹,答案也不夠具體,接下來的課程學習還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