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三 政治與法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種政治力量教學設計一、學情分析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適應了高中政治學科的學習,學科專業知識素養、學科學習及應試能力等均有了一定的積累和提高,這些都為本學期進一步學習政治與法治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雖然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的學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培養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在學習上對老師的依賴性依然比較大,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強,自主學習的習慣有待進一步培養。本學期的《政治與法治》雖也屬于政治學科,但在內容上與上學期的《經濟與社會》沒有直接的相關,對于學生來說它就是一門新的學科,因此這又是一個新的開始。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無數仁人志士各種各樣的嘗試拯救舊中國、中國共產黨的相關知識學生在必修一已經學習了相關的內容,對于本框的知識已經有了知識基礎。更重要的是在歷史事實的讓學生認清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是歷史、人民和正確的選擇。教材解析本框是第一課第一框,內容主要講述了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社會的多重矛盾和主要矛盾,20世紀上半葉中國出現的三種建國方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本框內容與下一框內容相互銜接,共同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是歷史、人民和正確的選擇。三、設計思想通過觀看視頻《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一系列屈辱與苦難的開端》,讓學生認識到近代社會我國的基本情況,之后帶領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視頻演示等過程進一步學習了解近代社會我國的基本國國情、我國的歷史任務、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等知識。四、教學目標通過分析近代中國基本國情,明確認識基本國情的重要性.通過對三種建國方案主張及結局的對比,結合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偉大成就,引導學生增強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政治認同 ,培養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是歷史、人民和正確的選擇的認同感。回顧中國近代史,培養學生的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五、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共產黨執政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正確的選擇。教學難點: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六、資源與工具教材、案例、視頻、圖片、課件。黑板、電腦、翻頁筆七、教學過程(一)視頻導入觀看視頻《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一系列屈辱與苦難的開端》,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近代的情況。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滿屈辱、苦難與抗爭的歷史,更是一部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講授新課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探究與分享一:中國: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長河之中,中國長期走在世界文明前列,17世紀中葉以后,清政府對內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對外采取閉關鎖國政策中國發展幾乎陷入停滯狀態,19世紀三四十年代,清政府由盛轉衰的頹勢日益加深,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財政拮據、社會動蕩,危機四伏。西方:西方一些國家先后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相繼完成工業革命,實現近代化機器大生產。根據上面的資料,小組之間進行探討,當時的社會我國發展的內外環境是什么樣的?學生自由發言:清政府由于閉關鎖國政策發展由盛轉衰;清政府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財政拮據、社會動蕩,危機四伏;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經濟快速發展……教師總結:當時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是西方國家逐漸強盛起來,而國內發展由盛轉衰。帝國主義的入侵,打斷了中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正常進程。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即形式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實際上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都收到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即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不斷發展。2.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通過PPT展示近代社會我國的多重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派系之間的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各帝國主義國家爭奪對中國控制權的矛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引導學生思考在這么多矛盾中,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有哪些呢?學生各抒己見,能夠找到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教師總結:近代的中國社會有很多矛盾,期中最主要的就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那么為什么說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學生經過思考回答:帝國主義的侵略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所以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當時社會清王朝還沒有滅亡,所以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教師總結: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是由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決定的。3.近代中國的主要任務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慶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請結合課本第4頁,找一找近代中國的主要任務。學生能夠自學課本找到近代中國的主要任務:第一,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4.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近代的歷史是一部苦難的歷史。面對苦難,中國人民沒有沉淪、沒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奮起抗戰,以百折不撓的精神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史詩。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的出路、前途和命運問題上,各種政治力量進行了異常激烈的較量,并相繼提出自己的方案。請結合課本第5頁,自主學習,找到20世紀上半葉中國出現的三種建國方案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找到三種建國方案及其相關內容。第一種方案:先后以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代表,極力維護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統治,要讓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結果:被中國人民拋棄了,其代表者的統治也被推翻了。第二種方案,以某些中間派和中間人士為代表,幻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結果:沒有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它的多數代表者后來也承認這個方案在中國無法實現。第三種方案,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主張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結果:贏得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教師總結: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此,中國人民在斗爭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希望。思考:從上面的三種方案及其結果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結論?結論:在近代中國三種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種方案中,中國共產黨的方案在歷史和人民的檢驗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執政,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八、板書設計九、方法與策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加教師的課堂講授相結合十、學習評價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基本掌握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歷史任務以及三種建國方案等知識。用典型事例,證實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十一、作業設計和同學唱一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曲,并和同桌討論一下你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句話的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