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授課類型 新授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 預計課時 1課時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學習建議 學習要點:日本全面侵華與國共再度合作;淞滬戰役與南京大屠殺。學習提示:了解中華民族頑強不屈、團結抗戰的意志和力量。教材內容 本課為部編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中第二課,前承“九一八事變與西安事變”,后啟正面和敵后戰場的抗戰,主要有四大子目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和南京大屠殺。本人擬在原有教材基礎上,以中華民族的抵抗與愛國精神為主線,對本課微調為五大板塊:七七事變,盧溝獅醒,寧為戰死鬼; 萬眾一心,國共合作,不做亡國奴;鏖戰淞滬,氣壯山河,血肉筑長城; 血染金陵,悼我同胞,國難永不忘;以史為鑒,興我中華,少年當自強。提綱挈領,并滲透德育。本課以1937年的時間軸為線索,提升了淞滬會戰的歷史地位,強調了對歷史事件的追思,叩問與感悟,為此在教學中補充了部分歷史教學內容,適當提升了教學難度,使教師進一步發揮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一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繼而努力打造靈動而又感性的歷史課堂。學情分析本課學習內容學生多有所接觸,且主要來自于影視,但學生對于日軍全面侵華的認識尚處于感性認識階段,沒有深刻認識日本滅亡中國的目的。另外,本課是一篇很典型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學生學起來感興趣,且又會加深對日本軍國主義本質的認識。教學目標1.認識七七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的標志。簡述中國守軍抗日的史實,培養口頭表達及歷史思維能力。認識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的標志;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為例,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結合教材中的《材料研讀》與《相關史事》,分析歷史材料和歷史史實,掌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形成歷史認知,提高解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以七七事變和淞滬會戰為例,感受中華民族頑強不屈、團結對外的優秀品質。學習中國軍隊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為維護世界和平而奮斗的精神。教學重點: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教學難點:第二次國共合作;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及當前日本政府極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的事實。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閱讀法。 教法 討論法、材料分析法、講解法。課前準備1.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通讀本課內容。 2.老師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問題,并制作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二次備課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盧溝橋圖片。同學們,你們了解這座橋嗎 讓學生介紹。盧溝橋確實是一座非常美麗的橋,它成為歷史名橋,是不是僅僅因為它的建筑水平很高 不是,更主要是1937年在這里爆發了盧溝橋事變。讓我們走進本課去了解什么是盧溝橋事變。講授新課 預習檢測 (一)七七事變1.爆發: 年7月7日,日軍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拒。隨即炮轟我軍防地,中國守軍奮起反擊。這就是“七七事變”,又稱“ ”。 2.英雄壯舉:保衛北平的戰斗中,趙登禹、 將軍壯烈殉國。 3.影響:標志中華民族 抗日戰爭的開始。 (二)第二次國共合作1.背景:國共兩黨分別發表聲明抗議日本侵略。2.中國共產黨努力:根據兩黨協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 , 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 , 任軍長。 3.標志:1937年9月,國民黨公開發表 ,以國共為主體的 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 (三)淞滬會戰1.爆發: 年8月13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事端。 2.斗爭: 率全營守衛寶山; 率部堅守四行倉庫陣地;首次參戰的中國空軍初戰告捷,11月, 失陷,淞滬會戰結束。 3.意義:打破了日本 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殺1.背景: 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 。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 作為戰時的陪都。 2.暴行:日軍占領南京后6周之內,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 萬人以上。 合作學習 一、七七事變教師講述:九一八事變后不到半年,日本侵占了東三省,緊接著有向華北地區推進。到1936年,日軍已經從東南北三面包圍了北平城。戰爭一觸即發。教師展示:《盧溝橋事變形勢示意圖》并提問:你們能說一說盧溝橋的地理位置怎樣? 學生回答:盧溝橋背靠宛平城,扼平漢鐵路,成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 3.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七七事變的相關信息。 學生回答:時間——1937年7月7日;經過——7日晚,日軍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國守軍嚴詞拒絕。日軍便炮轟宛平城和盧溝橋,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將士奮起抵抗,史稱“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4.教師講述:不久,日軍調集大量軍隊,入侵中國。7月底,北平、天津相繼失陷。在北平保衛戰中,趙登禹、佟麟閣兩將軍壯烈殉國。二、第二次國共合作教師:(展示材料,并提問)面對日寇大舉入侵,國共兩黨有何反應?材料一 日本帝國主義武力侵占平津與華北的危險,已經放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面前。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1937年7月8日)材料二 7月17日蔣介石談話,明確宣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睂W生:(研讀材料,討論分析)教師:在民族生死存亡關頭,國共兩黨堅決抵抗日軍侵略,兩黨再度攜手,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全民族抗戰。教師:(展示材料)材料 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并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吨泄仓醒霝楣紘埠献餍浴?1937年7月15日)教師:根據國共兩黨協議,中國工農紅軍及留在南方八省的游擊隊分別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1937年9月,國民黨通訊社公開發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也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同時也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教師:國共兩黨共進行了兩次合作,這兩次合作有哪些不同呢?學生:(師生共同回顧,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表格)第一次國共合作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國民黨通訊社公開發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革命任務打倒軍閥,統一全國抗日建立戰線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后結果合作破裂,國共開始十年內戰取得了抗戰的勝利三、淞滬會戰1.教師講述:為了迫使國民政府投降,日軍于1937年8月,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爆發。2.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說出淞滬會戰中的英雄事跡有哪些?提示:姚子青率全營守衛寶山,與日軍苦戰3天,全營官兵壯烈犧牲;謝晉元率軍在四行倉庫陣地與日軍激戰,消滅日軍200多人;中國空軍首次參戰,擊落敵機3架,初戰告捷。3.多媒體鏈接:多媒體鏈接視頻——人民之戰——淞滬會戰4.教師提問:淞滬會戰的結果如何?有什么影響?提示: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淞滬會戰持續3個月,斃傷日軍4萬多人,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四、南京大屠殺教師: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日本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日軍占領南京后,對南京人民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犯下了滔天罪行。教師:(展示圖片)教師:(補充)據戰后中國南京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查證,日軍占領南京后,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殘酷性和野蠻性。教師:戰后日本拒不承認南京大屠殺的事實,并多次篡改歷史教科書,其首相也多次參拜靖國神社,我們應怎樣認識?學生:(各抒己見)(1)作為中國人,不能忘記這段歷史。事實不容否認,歷史不容篡改,日本應正視和深刻反省侵略歷史。(2)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反對戰爭,珍愛和平。本課小結(思維導圖)鞏固練習 1.“宛平城外狼狗叫,盧溝橋上槍聲激。”這首詩反映的歷史事件標志著中國( C )A.十年內戰開始 B.抗日戰爭開始C.全民族抗戰開始 D.抗日戰爭勝利2.1937年,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的總指揮是( A )A.朱德 B.彭德懷 C.葉挺 D.項英3.1937年9月,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主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谷彰褡褰y一戰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B )A.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正確的方針B.日本不斷擴大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C.國民政府對日本的態度發生了變化D.西安事變的爆發4.淞滬會戰中,率部堅守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陣地與日軍展開血戰,消滅日軍200多人,后奉命撤出的是( C )A.趙登禹 B.佟麟閣 C.謝晉元 D.姚子青5.中國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下面對其理解錯誤的是( A )A.中國記住戰爭慘痛,延續仇恨B.中日兩國人民應以史為鑒、世代友好C.喚起世人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D.反對任何“美化”侵略戰爭的錯誤言行6.圖片無言,歷史有聲。從右圖中,你能獲取哪些重要的有效信息( B )①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大屠殺?、谀暇┐笸罋⒅袊鲭y者達30萬以上 ③國民政府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 ④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12月13日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重點強調一種對歷史的理性審視和反思。在尊重學生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性而不失理性地去認識南京大屠殺等歷史真相,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唯物主義歷史觀。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引出材料,以材料展開問題,加上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培養學生史論結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論從史出的良好思維習慣。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更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自身在教學中的作用,做到“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在實踐中提升自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