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提出問題的策略師生之間交流的橋梁---提問大多數師生之間的交流都與各種形式的問題有關。最常見的課堂教學行為(1)教師提供組織結構,大致規定討論的題目或主題;(2)教師向一個或多個學生提問;(3)學生回應或回答問題;(4)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80%的課堂時間花在提問與回答上面典型的中小學課堂上每小時會問到數十個左右的問題。有效的問題是那些學生能夠積極組織回答并因此而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問題。問題的有效性不僅僅在于詞句,其有效性還在于音調的變化、重讀、詞的選擇及問題的語境。提問有很多方式,每種方式都能決定它是否被學生理解為一個問題,會被理解成一個怎樣的問題。提問的目的是什么?提出問題的類型低層次問題/高層次問題封閉性問題 /開放性問題簡單問題/復雜問題認知領域目標分類方法與問題類型認知領域目標分類問題舉例內容問題的類型/過程問題的類型:低層次問題/高層次問題低層次問題:只需要簡單地回憶知識點高層次問題:要求進行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諸如澄清、擴展、歸納和進行推理。早期研究(三、四十年代):70%—80%的問題只需要簡單地回憶知識點,只有20%—30%的問題要求進行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諸如澄清、擴展、歸納和進行推理。最近英美的研究表明,在每五個問題中,有三個需要回憶知識點,一個是課堂管理性的,只有一個要求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這種回憶型問題和思考型問題之間的比例不平衡是很讓人擔憂的。因為,在成人生活、工作和高級訓練當中要求得最多的行為----認知層次高的分析、綜合、評價能力----看來在課堂上最容易被忽視。可見,這些研究數據表明,并非所有的問題都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封閉性問題/開放性問題封閉性問題:一個將答案限定在一個或少數幾個答案之內的問題叫封閉式問題(或直接問題)。學習者以一種限定式方式來回答。往往讀過或聽過它的答案,因此只需要回憶某些知識點即可。80%問題屬于此類。開放性問題:比起封閉性問題來,開放性的問題會有多得多的各不相同的回答,它沒有惟一正確的答案,但可能有錯誤的答案。這也許能解釋為什么只有20%的問題是開放性的。開放性問題是一種豐富的資源,能使你的教學更為新鮮有趣。簡單問題和復雜問題的特點比較復雜問題 簡單問題(1)要求學生對內容進行歸納,以應對新的問題(2)問題沒有預先設定的答案,提問的方式往往暗藏玄機(3)在一種探索的語境中提出,這種語境往往比問題本身要寬泛得多(4)要求學生能為他們的回答作更深的解釋、作進一步澄清、提供更多的依據(5)在提問中更多地注意抽象概念的使用,以檢查他們的答案能在多大程度上適用于不同場合(6)作為一系列問題的一部分,逐步建立認知層次更高、更復雜的概念、模式及抽象理論 (1)要求學生回憶與問題相關的學過的知識(2)使用學生熟悉的具體例子、場景和物體(3)使用逐步提問的方式,逐步縮小提問的范圍(4)對前面的問題的回答進行重新說明和組織(5)提示一兩個可能的答案,把學生引向正確的方向(6)將問題置于游戲中(例如,20個問題)給學生打分或獎勵問題分類圖解行為復雜性層次預期學生的行為學習過程關鍵詞識記理解應用(轉化)分析(聯系)綜合(創造)評價(判斷) 學生能夠回憶信息,識別事實、定義和規則學生能夠改變交流的方式,能夠轉述或重新組織讀過或講過的知識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于新的環境之中學生能夠將一個問題分成幾部分,并能在各個部分之間建立聯系學生能夠將各個部分的知識加以整合,構建出對一個問題的獨特新穎的回答學生能夠按照一定標準對不同方法、思想、人物或產品的價值作出判斷 重復記憶解釋說明練習轉換推理演繹發散思維歸納辨別推斷 定義描述識別歸納轉述重新組織應用使用聯系分辨區別明確地表達組織創造評判斷定說明識記 理解 應用 分析 綜合 評價能否背誦構成所有格的第一條規則 在將所有格邊回非所有格的過程中,應用第一條規則應該如何重新表述? 考慮一下構成所有格的第一條規則,哪位同學能用它來修正以下報紙文章中的錯誤?用什么方式可以把下面這篇文章文章中所有格的第一條規則的錯誤與第二條規則的錯誤區分開來 不使用所有格,卻要表示所有,這樣的段落你會怎樣去寫? 根據構成所有格的第一和第二條規則,如果每一個正確的用法給一分,你會給下面這篇學生習作打幾分直線的定義是什么 畫一條直線需要哪些步驟 可以為我在這兩點之間畫一條直線嗎? 下面的圖畫中,哪幅圖表示一條直線? 不使用尺子,你怎樣畫一條直線? 以下這些線條中,哪些是曲線,哪些是直線?提問的序列類型 描述擴展型擴展提高型“漏斗”型“播種收獲”型逐步提高型逐步下降型空降型 同一主題的一系列同一類型的問題現實要求舉出同一類型的例子的問題,然后再跳躍到不同類型的問題;常見順序往往是:回憶,簡單的推理和描述,推論和假說先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然后將其范圍縮小,要求進行簡單的推理或回憶,或是得出推論和解決問題提出主題,再問開放性的問題,然后是具體的問題,對最初提出的問題重新界定一系列的問題,由系統地從回憶進行到解決問題、評價及得出結論開始時評價性的問題,然后有系統地從解決問題進行到簡單的回憶開始時評價和解決問題,然后直接進行到簡單的回憶探詢式提問探詢式問題時在學生對問題有了一個回答以后接著追問的一個問題,用于以下的目的:使學生的回答得到澄清。在學生回答得基礎上激發新信息,以作進一步的擴展。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重新導向或重新組織,使之向更有成效的方向發展探詢式問題另一個輔助行為是探詢。探詢指教師用來鼓勵學生詳細闡述自己或別人答案的陳述。探詢既可以采用泛泛發問的方式,也可以包括其他表達方式,誘導學生澄清答案,探詢某一回答的額外信息,調整學生的回答使它沿著更有利的方向發展,教師經常用探詢把討論提升到更高的思維水平上。總的來說,如果誘導、探詢和調整(如有必要)循環進行,學生就會取得更大成就。這能把討論有計劃地導向更高的復雜水平,尋找互相聯系,概括和解決問題用這種方式,你可以在剛剛開始上課時提一個簡單的事實問題,然后,通過誘導學生澄清答案,探尋新信息或調整方向等,你就可以上升到更高水平對學生發問。促進學生提問—帶著問題學習促進學生提問—角色反轉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