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分析(一)課程標準解讀課程標準:知道祖沖之的數學成就,初步認識書法藝術。了解北方農業技術的成熟和農歷。課程標準解讀: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權分立、文化多元的時期。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上承兩漢、下啟隋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不僅是對秦漢科技與文化的繼承和創新,還為隋唐科技與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教材內容分析《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20課的內容。本課主要學習兩塊內容,即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與文化成就。科技成就主要講述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科學家祖沖之;文化成就主要講述書法、繪畫與雕塑方面的成就。學習這部分內容,首先要了解魏晉南北朝的時代特征。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權分立的時期,出現了各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經濟恢復發展、江南開發,以及區域性政權的并立和競爭等客觀上有利于科技文化發展的因素,因而科技文化成就斐然。科技代表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文化是時代變革的先聲和反映,它們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科技領域,出現了劉徽、祖沖之、賈思勰等著名科學家;在文化藝術領域,出現了書法家鐘繇、胡昭、王羲之和北魏的著名書法作品《魏碑》,畫家顧愷之,石窟藝術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寶貴財富。(三)課時安排本課需安排1.5-2課時。二、學情分析初一的學生剛剛開始學習歷史,歷史基礎比較薄弱,分析理解能力還不足。對學生而言,本課學習的困難在于,要將科技、文化與歷史發展的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思考魏晉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與此階段的時代特征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使學生在了解歷史背景和進程的基礎上,理解科技、文化與社會變遷的關系,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三、設計理念歷史學科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任務,本課重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和歷史理解能力。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一)教授方法1.講授法通過師生互動及一系列問題的設置,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2.文獻資料法教師提供一些與魏晉南北朝科技和文化成就的文獻材料和圖片,增強學生對這一時期科技文化成就的直觀理解。3. 表格歸納法通過表格,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進行歸納。(二)學習方法1.閱讀法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內容及教師提供的相關資料,來了解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相關知識。2.合作探究學習法從問題入手,搜集、分析、運用歷史信息,思考討論相關問題,提出自身觀點,同學間交流分享。通過討論,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3.即時練習法在課堂上完成相關練習,以更好地理解和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四、教學目標分析(一)知識與技能:1.了解《齊民要術》的作者、內容及地位;科學家祖沖之;書法、繪畫與雕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等基本史實。2.思考魏晉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與此階段的時代特征有著內在的聯系。(二)過程與方法:1.研讀《材料研讀》里《齊民要術》引文、祖沖之《相關史事》;賞析《鐘繇楷書宣示表》、王羲之《蘭亭集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觀賞《云岡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龍門石窟北魏<帝后禮佛圖>》,直觀感受其文化魅力。2.注重探究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三)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文化成就承上啟下,在我國科技文化史上大放異彩,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一份寶貴財富,培養學生對古代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2.通過了解古代科學家的研究和成就,讓學生明白刻苦鉆研是成功的秘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五、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科學家祖沖之(二)教學難點:魏晉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時代背景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魏晉南北朝是社會的動蕩時期,統治階級的封建桎梏相對削弱,加上北方勞動人民的大量南遷,促進了南北方經濟的交流與發展,因而科技進步、文化發展。可概括為以下圖示: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魏晉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二)新課教學1.首先學習第一部分:賈思勰和《齊民要術》(1)教師提問:請同學們回憶兩條中國古代在農業、畜牧業方面為世界作出貢獻的史實學生回答:河姆渡居民會種植水稻,飼養豬;半坡居民會種植粟等教師總結:這說明中國自古就具有比較發達的農業。(2)了解《齊民要術》成書的背景教師提問: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時代特征是什么?學生回答:總體特征政權分立,民族融合。教師再次提問:南北朝時期哪一個民族曾統一過北方?學生回答:北魏。教師分析: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孝文帝進行了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的進程,北方民族融合加強,社會經濟恢復發展,有利于科技文化的發展。賈思勰是中國古代杰出的農學家,北朝人。在有利的客觀條件的影響下,賈思勰通過刻苦鉆研大量古代農業文獻和農諺,進行艱苦的實地考察,撰寫了總結北方勞動人民生產經驗的《齊民要術》。(3)學生閱讀課本,概況《齊民要術》的內容和評價請學生閱讀教材90-91頁的內容,思考《齊民要術》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并通過PPT展示《齊民要術》的相關內容。閱讀教材90頁材料研讀,思考問題:想一想為什么賈思勰強調農業生產要順應天時地利?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點評并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分析:種植農作物要充分利用最好的時機,農作物的生長必須“不失農時 ”;各地物產的不同是因為各地自然條件和土質條件不同,必須“因地制宜”。教師提問:《齊民要術》在歷史上有何重要地位?學生結合教材敘述回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教師點評,可適當補充:《齊民要術》引用過一百五六十種書,有些書現已失傳,幸虧《齊民要術》保留了這些書的部分內容,因此它對后世影響深遠。2.學習第二部分:科學家祖沖之閱讀教材91頁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插圖《祖沖之》畫像以及相關史實,并思考回答:(1)祖沖之最突出的貢獻是什么?什么叫做圓周率?祖沖之推算出的圓周率是多少?祖沖之采用什么方法計算圓周率?這項成就領先于世界多少年?(2)祖沖之還有哪些成就?(3)祖沖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祖沖之最值得學習的地方是什么?學生展示:祖沖之是南朝時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數學領域求得比較精確的圓周率;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比例叫做圓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7位數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祖沖之計算圓周率利用前人創造的“割圓術”。這項成就領先世界近一千年。祖沖之著有《綴術》一書,制定了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擅長機械制造。祖沖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他從小就對科學研究興趣濃厚,注意學習前人的成就,但不盲從,敢于創新。刻苦鉆研,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祖沖之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他有許多值得后人學習的優秀品質。其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鉆研和創新的精神。3.學習第三部分:書法、繪畫與雕塑(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方面的著名代表人物及成就。教師提問:書法何時成為一門藝術的?學生回答:書法在東漢末年逐漸成為一門藝術。教師提問:回憶學過的內容,你能說一說漢字的演變過程嗎?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并展示漢字發展圖表:甲骨文——金文——篆書(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教師提問: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書法藝術家有哪些?其中最突出的是誰?學生回答:鐘繇、胡昭、王羲之;其中又以東晉的王羲之成就最為突出。教師點評并展示書法名家的作品,提高學生欣賞美和鑒賞美的能力,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師補充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書圣”。教師展示《蘭亭集序》,介紹其中以“之”字最多,計有20個字,這些“之”字,字字有特點,筆筆有新意,無一雷同,增加了作品的豐富性和靈動感,就連王羲之自己也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歷代書法家也認為是行書的絕代佳作。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并用準備好的紙筆臨摹兩個《蘭亭集序》中的“之”字,注意體味歸納他的字有何特點?可以用自己的話說或用古人的話說。學生臨摹字帖并回答:端秀清新、“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更無”。[自古書畫不分家,魏晉南北時期書法藝術百花爭艷,繪畫藝術上也是俊才輩出,最著名的當推東晉的顧愷之。(2)教師引導學生欣賞顧愷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提問:顧愷之的人物畫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他筆下的人物,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教師點評并補充:《女史箴圖》畫出了晉時宮廷婦女的日常生活;《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的《洛神賦》所作。除《女史箴圖》、《洛神賦》,顧愷之還創作了大量表現佛教內容的畫。因為那時佛教盛行。唐朝詩人杜牧有一首詩形象的再現了佛教盛行的情況。請學生背誦杜牧《江南春》。教師提問:“四百八十寺”這個數字說明了什么?[來學生k.Com]學生回答:佛教盛行。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統治者除建大量寺廟外,還令人劈山削崖,開鑿石窟,塑造佛像,從而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精湛輝煌的石窟藝術。(3)學生閱讀教材94頁內容和插圖,思考回答:十六國、南北朝統治者開鑿了哪兩個石窟?為什么建于這兩個地方?(小組討論)學生回答: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四世紀后期,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來,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大同和洛陽先后成為當時我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佛教的中心。有的學生提出:“洞”和“窟”有什么區別?通過讓觀察兩大石窟的圖片,結合前知識,學生自己答出兩者的區別在于:洞為天然而成,而窟為人工開鑿;洞較深而窟較淺。教師可進一步提問: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佛像的特點是宏偉精巧,繼承了秦漢以來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三)歸納總結領域 時代 人物 成就農學 北朝數學 南朝書法 曹魏東晉繪畫 東晉雕刻 北朝教師提供列表,學生展示完成:(也可引導學生獨立制作《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科技成就簡表》,使學生學習制作圖表的方法。培養學生利用圖表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歌訣記憶:東晉羲之寫字行, 書法藝術集大成,代表作品《蘭亭序》,“行書”天下第一名,后人給王送美譽, 尊稱他為大“書圣”。東晉愷之畫人物, 形象逼真好藝術,代表作品有兩幅, 《女史箴圖》《洛神賦》。北朝劈山鑿石窟, “云崗”“龍門”最杰出,繼承秦漢的風格, 吸收佛教的藝術。附:板書設計第20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一、科學成就1.農學:賈思勰《齊民要術》——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2.數學:南朝祖沖之——《綴術》;精確計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后第七位數3.天文歷法:《大明歷》二、文化成就1.書法(1)曹魏:鐘繇——獨創楷書;胡昭(2)西晉:設置書博士(3)東晉:王羲之——書圣,《蘭亭集序》(4)北魏:《魏碑》2.繪畫: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3雕塑: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四)檢測反饋和布置作業七、教學反思新課導入不夠吸引學生,二次備課考慮采取新的方案。導入新課:1967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山”;紫金山天文臺將該臺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祖沖之星”。祖沖之有哪些突出的貢獻?他生活的時代,還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問世?帶著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0課——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