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濟南版生物復習提綱(上冊)第一單元 認識生物 第一節生物的基本特征一.身邊的生物 現已經被人們認識的生物有200多萬種,他們可分為:植物,動物,微生物(真菌,細菌,病毒)等五大類群(蘑菇是真菌,不是植物)二.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體能夠表現出以下生命現象(珊瑚、機器人、電腦病毒不是生物)①新陳代謝(能夠不斷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同時不斷排出體內廢物: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排汗、排尿、呼吸、血液循環、消化等)②生長發育③繁殖④遺傳、變異⑤應激性(能對刺激做出有規律的反應。如植物的向水性、向肥性、向光性,含羞草、草履蟲、向日葵。動物的各種反應。)⑥適應環境并影響環境,⑦除病毒外,大多生物體都有細胞構成的 。第二節生物的生活環境一.生物圈:有生物生存的圈層叫生物圈。1.生物圈的范圍是:生物圈的圈層包括大氣圈的下層,整個水圈,巖石圈的上層,范圍為海平面以下約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之間。絕大多數生物生活在陸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約100米的范圍。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是陽光,水分,空氣 適宜的溫度和穩定的營養供給。二.棲息地棲息地指:在生物圈內,生物生存、居住的場所。土壤類型、溫度、濕度等決定了棲息地的特征。在不同的棲息地,生活著不同的動植物群體。威脅生物生存的關鍵因素棲息地的破壞或喪失生物棲息地遭受破壞的主要因素是全球人口數量劇增以及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和不合理利用。第三節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巴斯德實驗中只選擇一個變量既實驗變量,用以設計對照實驗(1)實驗的目的(或要探究的問題)是:使肉湯變酸是微生物引起的,這些微生物是肉湯自身產生的,還是來自空氣呢?(2 作出的假設是: 使肉湯變酸的微生物來自于空氣變量是: 微生物的有無 手段:設置了曲頸瓶(4)實驗現象(或實驗的結果)是: 普通燒瓶內肉湯變酸,曲頸瓶內的不變。(5)結論是: 使肉湯變酸的微生物來自于空氣(6)曲頸瓶的設計妙在何處:成功之處在于設計了曲頸瓶(阻擋細菌侵入)。二. 生物學的科學探究過程大致包括六個環節: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是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并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假設;制定恰當的科學探究計劃為探究成功的關鍵,生物學探究采用的方法一般為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調查法。三.對照試驗中只有一個不同的變量即單一變量原則,多次重復實驗,取平均值是為了保證實驗的科學性,避免實驗的偶然性。第四節生物學的研究工具顯微鏡的使用顯微鏡的結構主要結構:目鏡和物鏡(放大物像)調節光線有關的結構:反光鏡和遮光器。當外界光線強時,選用平面鏡、小光圈。當外界光線、弱時,選用凹面鏡、大光圈。調節鏡筒升降結構: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取鏡和安放(左托右握偏左7厘米)→對光(自上而下四轉:粗準焦螺旋、轉換器、遮光器、反光鏡)→觀察(兩眼睜開,左眼注視目鏡)→整理和安放(擦鏡紙擦鏡頭,其他用紗布)顯微鏡的使用①②低倍鏡換高倍鏡的變化:物像大,數量少,視野暗。③成像規律:放大的倒像(左右、上下相反)如:b的圖像是q;圖像 bdpq的實像是 bdpq(把試卷旋轉180度)放大倍數計算: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將偏離視野中央的物象移到視野中央:物像在視野的哪個方向就向哪個方向位置移動裝片。(同向法)光線的傳播:反光鏡→光圈→通光孔→裝片→物鏡→鏡筒→目鏡→眼睛。污點的判斷: 目鏡、物鏡、裝片。移動目鏡、裝片,污點不動,一定在物鏡。氣泡判斷:有黑邊、會變形、能移動。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鏡筒下降過程中眼睛應注視物鏡與玻片之間的距離。第二章 第一節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一、在生物界里,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根據構成生物體細胞的多少,可分為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病毒除外。臨時裝片的制作2、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①植物細胞:擦、滴(清水)、撕、展、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液滴,緩緩放平,避免產生氣泡)、染(碘液)、吸。②動物細胞:擦、滴(生理鹽水:使口腔上皮細胞保持正常形態)、刮(涼開水漱口:為了減少雜質)、涂、蓋、染(碘液)吸。細胞結構細胞(根據有無核膜包被)分為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生物分為真核生物(動物植物真菌)和原核生物(細菌)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動植物細胞的比較①細胞壁:保護、支持②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③細胞質: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場所綠色植物 生活環境 主要特征 繁殖方式 代表植物 作用藻類 植物 一般生 活在 水中 大多單細胞,無根莖葉分化,低等植物。 孢子繁殖 水綿、海帶、紫菜,鹿角菜、石花菜、小球藻、硅藻等 90%的氧氣由藻類植物提供 ;魚蝦的餌料;食用/藥用,可作魚類餌苔蘚 植物 陰暗 潮濕 有莖葉分化,無輸導組織假根起固定作用 孢子繁殖 地錢、葫蘆蘚、墻蘚 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非常敏感,檢測空氣污染程度 的指示植物蕨類 植物 陰暗 潮濕 真正的根莖葉分化,有輸導組織 孢子繁殖 卷柏、滿江紅、腎蕨等 煤是古代蕨類植物遺體變來的 食用(紫萁,蕨)藥用(貫從,卷柏,鳳尾蕨)滿江紅(飼料肥料)芒萁(強酸性紅壤土的指示植物)種子植物 裸子植物 干旱 根莖葉、花、種子(無果皮) 種子繁殖 銀杏(植物界中的活化石)、蘇鐵馬尾松、、銀杉 食用,藥用,綠化美化環境等等被子(綠色開花植物) 水陸 都有 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有果皮包被) 種子繁殖 玉米、小麥、蘋果、草莓、楊樹、柳樹 應用廣泛④細胞核:內有遺傳物質,傳遞遺傳信息⑤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場所⑥線粒體:呼吸作用的場所⑦液泡:內含細胞液(溶解多種物質,酸辣甜,各種顏色)動植物細胞共有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三、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的分裂概念: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細胞的過程細胞分裂過程:首先細胞核一分為二(染色體復制后平均分成兩等份,然后進入兩個新細胞),然后細胞質分裂最后A動物細胞向凹陷形成兩個新細胞B植物細胞在細胞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結果:細胞數目增多。(新原細胞染色體形態結構、數目以及所含的遺傳物質相同。)細胞的分化概念:細胞分裂產生新的細胞,在遺傳物質的作用下,其形態、結構、生理功能隨著細胞的生長出現了差異。②過程:③結果:形成了不同的組織。植物組織:保護組織(表皮)、輸導組織(導管篩管)、營養組織(葉肉果肉)機械組織(木質部)分生組織(莖尖、根尖)動物組織:上皮組織(表皮)肌肉組織(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神經組織(腦脊髓)結締組織(血液、骨骼、脂肪、肌腱)3、器官:不同的組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如口腔、小腸、皮膚、肺、心臟、根、莖、葉(營養器官);花、果實、種子(生殖器官)4、系統:多個器官按一定的次序組合起來,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構成系統。哺乳動物的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5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如:小麥的結構層次:細胞→ 組織→器官 →小麥。動物體的結構層次。如羊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羊。第二單第一章第一節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注意:海帶、裙帶菜的食用部分≠葉白果≠果實 孢子≠種子種子屬于生殖器官 孢子屬于生殖細胞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植物體在進行生命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地向空氣中散發水分,水分以氣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體外的過程。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1、葉片的結構和功能(1)、上表皮和下表皮合稱表皮,由保護組織構成。具 有保護作用(2)、和合稱葉肉,由營養組織構成,內含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3)、是葉脈,含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篩管(運輸有機物)具有支持和輸導作用。(4)、是氣孔(分布:上、下表皮都有,主要分布在_下表皮。但小型浮游植物的氣孔主要位于上表皮),由兩兩相對而生的保衛細胞圍成,氣孔是植物蒸騰失水的“門戶”,也是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通道”。(二氧化碳、氧氣)(5)、氣孔的張開和閉合受半月形的保衛細胞的控制。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閉合(6)、表皮細胞和保衛細胞在結構上的區別是表皮細胞中無葉綠體,保衛細胞里有葉綠體。2、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光照強度、環境溫度、空氣濕度和空氣流動狀況等。3、蒸騰作用的意義:促進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促進水分和無機鹽從根部輸送到莖葉等器官、還能有效的散熱;增加空氣濕度,有利于形成降水。4、夏季移栽植物時,為保證成活率可采用:⑴去掉部分枝葉⑵傍晚或陰天移栽⑶給植物適當遮陰(4)剪掉部分枝葉 (植物體的根多帶些濕土 是為了保護植物的根)第三節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光和作用的產物1、天竺葵的實驗 驗證綠葉在光照下制造淀粉⑴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目的:讓葉片中的淀粉運走耗盡。⑵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淀粉。⑶脫色(目的溶解葉綠素):幾個小時后把葉片放進酒精中隔水加熱(防止酒精燃燒)。葉片由綠色變成黃白色。⑷染色:用碘液染色現象:見光部分變藍,不見光部分不變,還是黃白色。依據:淀粉遇碘變藍,檢驗氧氣。(5)結論: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2 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實驗:將快要熄滅的細木條插進管內,觀察到細木條會復燃。說明了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產生了氧氣。光合作用的原料海爾蒙特實驗說明柳樹質量的增加不是來源于土壤。1、光合作用的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能,通過葉綠體,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2、光合作用的反應式: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貯存能量)+氧氣3、光合作用的實質:制造有機物,貯存能量。4、光合作用的應用:間作套種、合理密植。第四節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實驗 :觀察種子的呼吸現象實驗步驟2說明了萌發的黃豆種子能產生熱量,步驟3說明了萌發的黃豆種子消耗氧氣,步驟4說明萌發的黃豆種子能產生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會變渾濁,用于檢驗二氧化碳。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碳酸氫鈉可以產生二氧化碳。1呼吸作用概念:細胞內有機物在氧氣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2、反應式:有機物(貯存能量)+氧氣 二氧化碳+水+能量3、呼吸作用的實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4、呼吸作用的意義: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與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關系:農產品豐收法(促進光合作用):可概括為:三增(增光、增水、增二氧化碳)。促進呼吸作用:農作物的田間松土、及時排澇抑制呼吸作用:農產品保存法,可概括為:三低(低溫、低氧、低含水量)及時晾曬收獲的糧食,低溫保存水果、蔬菜白天進行的生理活動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夜晚進行的生理活動有:呼吸作用、蒸騰作用。7、新疆的瓜比較甜的原因:晝夜溫差大(白天溫度高光照強,光合作用就強,積累的有機物多;夜晚溫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機物就少)8、填表比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區 別 聯 系場所 原料 條件 產物 能量光合作用 含有葉綠體的細胞 二氧化碳和水 有光 有機物和氧氣 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 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呼吸作用 所有的活細胞 有機物和氧氣 有光無光均可 二氧化碳和水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第五節 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綠色的“能量轉化器”(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地球上所有生物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太陽能,起著能量轉化的作用2.自動的“空氣凈化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溫室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3.天然的“蓄水池”蒸騰作用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量,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另一方面減緩陸地水徑流,增加地下水含量,對維持水分平衡其重要作用。無無脊椎動物 無 特征 代表動物腔腸動物 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海葵、海蜇、珊瑚 水母、水螅扁形動物 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血吸蟲、絳蟲線形動物 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 秀麗隱桿線蟲、 線蟲、蛔蟲環節動物 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 蚯蚓、沙蠶、 水蛭軟體動物 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河蚌的運動器官是斧足,蝸牛的是腹足 河蚌、烏賊、 蝸牛、扇貝節肢動物(種類、數量最多) 身體分部足和觸角均分節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 蝗蟲、蜘蛛、 蜈蚣、蝦、蟹脊 脊脊椎動物 魚類 終生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體表常有鱗片覆蓋;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側線能感知水流和測定水壓 鯽魚、海馬 鯊魚、中華鱘兩棲類 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和皮膚呼吸 大鯢(娃娃魚)、 青蛙、蟾蜍、爬行類 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真正陸生脊椎動物) 鱉、龜、 蛇、鱷魚鳥類 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的骨中空,有的愈合;有喙無齒;身體呈流線型,雙重呼吸,用肺呼吸;氣囊輔助呼吸;恒溫動物 企鵝、家雞、 麻雀、家鴿哺乳類 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齒有門齒、臼齒和犬齒的分化;體內有膈;恒溫動物 家兔、蝙蝠、 鯨魚、白鰭豚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動物一節動物的主要類群動物根據有無脊柱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蠕蟲動物:身體細長,兩側對稱,無附肢,能夠蠕動(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包括扁形、線形、環節動物。1.蚯蚓:前后端(前端靠近環帶)。呼吸:依靠濕潤的體壁;運動:肌肉和剛毛配合運動2節肢動物:蛻皮現象:外骨骼不能隨身體的生長而生長有保護、支持和防止水分的蒸發的作用,3.蝗蟲呼吸器官:氣管。氣門是(氣體出入身體的門戶)。魚類魚的體型和體色:身體呈梭形減少阻力,身體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易被上面和下面的敵害發現,是一種保護色。2.魚鰭的作用:背鰭:保持豎直方向平衡;尾鰭產生前進的動力和控制方向;胸鰭和腹鰭:保持魚體左右方向平衡的作用,胸鰭還有轉換方向的作用,魚在游泳時各種鰭相互協作。2.側線: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3.變溫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1.家鴿的骨骼: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較長的骨內部大多是中空的,這樣的骨骼既輕便又牢固,有利于飛行。2..家鴿呼吸器官:肺。雙重呼吸,提高了氣體交換的效率。3.家鴿的消化系統:家鴿的口中沒有牙齒,食物經咽、食管進入嗉囊暫時儲存和軟化,然后進入肌胃經研磨初步消化,最后在小腸內徹底消化,沒消化的在大腸內形成糞便,直腸很短經泄殖腔排出體外,有助于減輕家鴿自身的重量。。哺乳類家兔:門齒適于切斷食物,臼齒適于磨碎食物,與其以植物為食相適應。哺乳動物:體表被毛,具有保溫作用,對維持體溫的恒定具有重要意義;牙齒分化,食性復雜:大腦發達;胎生哺乳的生殖發育特點,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體內有膈;用肺呼吸;體溫恒定。第二節動物的運動一、運動的基礎1.動物的運動方式:奔跑、飛翔、蠕動、爬行、游泳、跳躍等。2.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包括:骨、骨連接和骨骼肌。骨和骨連接構成骨骼。3.骨與骨的連接形式?不活動的連接、半活動的連接、活動的連接(關節),關節是骨連接的主要形式。4.關節的結構(能活動的骨連結):(1)關節面:由(關節頭和關節窩)組成,其上有關節軟骨。(2)關節腔:內有滑液。(3)關節囊:由致密結締組織組成,有連接、保護和分泌滑液的作用。(4)關節的特點:靈活性(滑液和關節軟骨)牢固性(關節囊和韌帶)。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一塊骨骼肌至少要跨越一個或者多個關節。運動的實現運動的產生: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的相應部位就會產生運動。骨骼肌產生動力、骨起著杠桿的作用、關節起著支點的作用。2、運動是如何實現的?任何一個動作的完成,都是有骨骼肌、骨和關節三者協調配合,在神經系統的支配和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其他系統的輔助下完成的。第三節動物的行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獲得途徑 區別 聯系概念 先天還是后天 主要影 響因素 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舉例 學習行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先天性行為(本能) 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 先天 遺傳物質 動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礎 蜘蛛結網、蜜蜂采蜜學習 行為 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 后天 環境 動物適應多變的環境,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海豚頂球、蚯蚓走“T”型迷宮,二、社會行為1營群體生活的,其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具有這樣的行為稱為社會行為。特點:明顯的組織,明確的分工,有的哺乳動物內部存在明顯的等級。2 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有:螞蟻、密封、狼、猴、象、狒狒、斑馬等他們利用聲音、形體姿態、動作及氣味來傳遞信息。第五節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動物與動物之間存在著互助和斗爭的關系;動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并能幫助植物傳播花粉和種子。他們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2、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主要作用:促進生物圈的物質循環;維持生物圈中生物種類和數量的相對穩定,影響植物的繁殖生息。二、動物與人類的關系1、動物為人類提供食品,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例如草履蟲能凈化污水;蚯蚓改良土壤等。2、動物在仿生學、基因工程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利用蝙蝠的回聲定位發明了雷達,利用蚯蚓生物反應器處理有機廢物等。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營養方式分為:自養和異養。生活方式分為:腐生和寄生。第一節病毒一、病毒(極其微小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的生命活動病毒的分類:根據病毒侵染細胞的不同可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三、病毒與人類的關系1、有益方面:利用病毒特性制成疫苗來預防病毒性疾病。2、有害方面:流感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都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形態 類型 結構 營養方式 繁殖方式病毒 球狀、桿狀、蝌蚪狀 細菌病毒(噬菌體) 沒有細胞結構(外層蛋白質、內部有遺傳物質) 異養(寄生) 自我復制細菌 球形、桿形、螺旋形 乳酸菌、根瘤菌、放線菌 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鞭毛、莢膜) 大多異養(腐生寄生) 分裂生殖真菌 單細胞的、多細胞的 酵母菌、霉菌、蘑菇 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異養(腐生寄生) 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第二節細菌1、形態:個體十分微小,必須借助高倍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2繁殖方式:分裂生殖。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每20-30分鐘就能繁殖一次;當環境變的不利于細菌生長時,有些細菌形成一個橢圓形的休眠體叫做芽孢。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危害:結核桿菌使人患結核病。有益的:放線菌能產生一些抑制或殺死細菌等的抗生素。第三節真菌。真菌和人類的關系:許多真菌對人類是有益的。例如平菇、香菇可以食用;青霉菌可以產生青霉素。2、有的真菌對人類是有害的。如腳癬就是由真菌引起的。第四節細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促進生物圈中的碳循環二、促進生物圈中的氮循環 固氮作用:固氮微生物:根瘤菌。第四章生物的分類一、生物的分類方法1 分類的依據是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習性等方面的特征。2、被子植物中花、果實、種子的形態結構特征常常作為分類的重要依據。3、動物的分類除了要比較外部形態結構外,還要比較動物的內部結構和生理功能。二、生物的分類單位1、根據生物的而不同特征,分成不同等級的分類的單位,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為: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2、分類單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就越多,親緣關系就越近;反之分類單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就越少,親緣關系就越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