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8課 百家爭鳴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掌握老子及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重點掌握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及影響,知道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貢獻。2.知道“百家爭鳴”中的主要派別、代表人物,以及各學派的思想特點;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深遠影響。【重難點】教學重點:孔子和儒家學說: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教學難點: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深遠影響。【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思想領域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出現了怎樣的繁榮景象 二、新課講解模塊一、老子1.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楚國人。他做過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藏書,知識非常淵博。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很多問題,而且對他評價很高。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有著作《道德經》(又名《老子》)留世。2.思想主張(1)老子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2)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老子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3)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人們與世無爭,天下就能太平。3.相關著作老子的學說集中在《老子》一書。這部書成為道家的經典。老子的名言:1.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2.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模塊二、孔子和儒家學說視頻:孔子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2.思想核心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3.政治主張材料二: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材料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1)面對當時社會的動蕩,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張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2)他反對苛政,認為統治者只有實行德政,使人民心悅誠服,社會才會穩定。4.教育成就(1)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夏商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只有貴族才有機會接受教育,平民百姓是沒有機會進入校門的。孔子創辦了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智愚、善惡,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的弟子大多數出身于平民。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像顏回、子路、曾參等人,在歷史上都非常有名。(2)孔子在教學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育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為政》5.文化成就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對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巨大貢獻。6.相關著作孔子的思想后來由其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7.歷史影響(1)孔子的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2)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規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模塊三、百家爭鳴1.背景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2.主要學派及主張儒家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荀子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提倡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墨家的墨子主張“兼愛”“非攻”,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法家韓非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3.百家爭鳴的形成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各學派間相互辯論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4.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思考:“百家爭鳴”是指一百個流派嗎 如何理解“爭鳴”二字 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并不是指一百個流派,它們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所謂“爭鳴”是指爭論和辯難。“諸子百家”按照本階級(層)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社會、萬事萬物作出解釋,紛紛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于是形成了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如何認識和評價“百家爭鳴”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子百家在各領域形成的理論,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思考: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政治因素:當時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志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于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于政治權勢是相對于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小組合作探究建議將此活動設計打印出來,讓學生課上或課下完成。三、課堂小結四、結語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它的出現反映了戰國時代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特征,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生動寫照,彰顯了當時中國人的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五、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百家爭鳴微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