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教案課題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授課類型 新授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 預計課時 1課時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學習建議 學習要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學習提示:理解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教材內容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課是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中國古代史的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中的第14課,課本內容包括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對西域的管理三個子目。秦漢時期的大一統促進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的發展。學情分析初一的學生好奇心強,教師教學中要注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如果一開始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是一所縣級學校,學校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大多數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主要來源于課木。學生課余查閱資料的途徑局限性較人。大部分學生主要常課本獲取歷史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利用現有資源,挖掘教學潛力。給學生更多的歷史背景資料,通過圖片、配音、錄像制造意境,制造濃厚的歷史氛圍,使學生產生親臨其境之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印象更加深刻。教學目標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實,思考和認識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2.識讀《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絲綢之路線路圖》《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獲取有效信息。3.學習張騫為報效祖國不畏險阻,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教學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教學難點: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閱讀法。 教法 討論法、材料分析法、講解法。課前準備1.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通讀本課內容。 2.老師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問題,并制作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二次備課導入新課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歷史典故與我國歷史上哪位人物有關?你想知道有關這位歷史人物更多的故事嗎?中國與歐洲遠隔重洋,在沒有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的古代社會,中國和歐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直接交往的?誰又是中西方交往的先行者呢?講授新課 預習檢測 (一)張騫通西域1.含義: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 。 2.第一次出使西域(1)目的:聯絡 夾擊匈奴。 (2)時間: 年,張騫西出長安,前往西域。 (3)經過:途中兩度被 扣留,13年后返回長安。 (4)作用:使漢朝了解到 的具體情況。 3.第二次出使西域: 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 (二)絲綢之路1.路線:從 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 。 2.商品:漢朝的 、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 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傳入中原。 3.作用: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 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4.海路:漢朝還開辟了 。 (三)對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護的設置(1)背景: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2)時間: 年,西漢王朝設置西域都護。 (3)地位:西域都護是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4)意義: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 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 2.東漢管理西域:東漢明帝時,派兵出擊匈奴,并派 出使西域。班超克服種種困難,使西域各國重新與漢朝建立聯系。 3.出使大秦:班超經營西域期間,還派甘英出使 。 合作學習 一、張騫通西域【出示課件】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伴配樂詩①《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②《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清清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講述】古代絲綢之路分為海陸兩路,一直以來,人們對陸路絲綢之路的關注更為密切。詩中的陽關、玉門關是陸路絲綢之路上的兩個重要地點,它們以西的廣大地區歷史上稱為西域。今天進行的探究之旅活動將全班同學組成一個聯合考察團,從西安出發沿絲綢之路向西進行尋訪考察。這個團隊由四種不同身份的人員組成,即旅游觀光者、考古學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將分別為大家介紹沿途景色、考古發現、販運的物品、傳播的文化等。同學們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由選擇身份,組成四個小組,互相討論、交流。同學們充分利用課外知識和豐富、合理的想象來完成本組的主題,準備好回答相關的提問。【出示課件】荒漠、沙漠、綠洲、戈壁、草地、雪山(先顯示圖片,待學生回答后在圖片下方顯示文字)旅游觀光小組的同學說出以上所顯示的景象名稱,并即興創作一段簡短的絲路風光的介紹,展示同學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認識到對當年徒步往來于絲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只是遙遠,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礙,而絲綢之路的暢通,首先就是要克服這些自然障礙,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從中體會到行走絲綢之路的艱辛。【思考】新疆的樓蘭古城曾是絲綢之路的重鎮,維持了數百年的繁榮,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目睹樓蘭古城的輝煌,只能憑借殘垣斷壁去遐想。你認為樓蘭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考古小組的同學回答,其他小組可作補充。對于學生聯想到的環境遭到破壞、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結論應從思維的角度予以肯定。【教師小結】人為的亂砍濫伐森林、無計劃地濫用水源是導致樓蘭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結合相關的地理知識談談自己從樓蘭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哪些啟示,從而認識到保護環境、合理開發資源、科學治理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喚起人們對環境的憂患意識。【出示課件】胡蘿卜、絲綢、中草藥、西瓜、核桃、葡萄、瓷器、茶葉、鐵農具。(圖片、文字顯示)【提問】商人是要講究經濟效益的,如果你從中原出發,可以帶以上哪些商品到西域才能盈利?在你歸來的時候,你應該把西域的哪些物品銷往中原才能賺到錢?商人小組的同學回答此題。【小結】在人類文化交流中,最普遍的是物產的交流。中國物產在古代大量外流,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同時通過絲綢之路,西域的物產流入中國,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生活。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出示課件】佛教、基督教、印刷術、造紙術、指南針、火藥、針灸。(圖片、文字)【提問】絲綢之路最初只是在經濟上互通有無,作商品交換,后來突破了經濟范疇,在政治、外交、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有深遠影響。在以上文化成就中,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有哪些?世界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文化使者小組的同學回答此題。【小結】中國古代科技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尤其是四大發明的西傳有力地推動了歐洲文明的進步,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而中國文化在她漫長的發展歷史中,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響,使得古老的中華文明得以不斷更新、發展。絲綢之路成為中國與西方世界溝通的橋梁,人們對絲路暢通的興奮,對遙遠世界的向往,對絲綢之路帶來的種種具體感受,成就了無數動人的詩篇。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交流與開放的精神,至今仍然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看到許多與絲路有關的文章、歌曲、影視、社會活動等等。視頻“絲路集錦”:中日合拍紀錄片《絲綢之路》片段、新絲路模特大賽片段、舞劇《絲路花雨》片段、歌曲《月牙泉》MTV片段、絲路旅游宣傳片的片段。二、絲綢之路1.陸上絲綢之路(1)名稱的由來: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人們稱這條陸上中西交通要道為“絲綢之路”。(2)形成條件①西漢國力強盛,社會經濟發展。②張騫溝通與西域的關系。③西域都護保護商旅往來。(3)主要路線地圖研讀【問題探究】假如你是一位漢代販運絲綢的商人,想把商品從長安運到大秦(古羅馬),沿途會經過哪些國家或地區?答案提示: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4)物品交流【圖片鏈接】【問題探究】哪些物種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哪些是從中原傳入西域的?說明了什么?答案提示:a.從西域傳入中原的物種: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良種馬等。b.從中原傳入西域的物品:絲綢等。c.說明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漢族和西域少數民族的生活都得到了豐富和發展。(5)作用材料一 據《漢書》記載,張騫通西域后,絲綢之路呈現繁榮狀態,赴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金器、漆器、銀器源源不斷傳入西方,西方的香料、珠寶、皮貨、藥材也不斷運到中原。材料二 中國的許多科技成就經絲綢之路西傳,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西方的各種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也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材料三 絲綢之路是開放之路,是中國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之路。【問題探究】絲綢之路的開辟產生了怎樣的價值和作用?答案提示:絲綢之路的開辟,不僅僅是一條商業通道,更大的貢獻是溝通了東西方文明,促進這兩個文明的相互滲透。絲綢之路成為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代名詞。對于中國人民來講,絲綢之路是開放之路,是友誼之路,是共同發展之路。2.海上絲綢之路(1)路線:東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今斯里蘭卡)。(2)影響:從海路溝通了東西方外交關系,拓展了中國、亞洲瀕海地區、歐洲一些國家的外交活動范圍。三、西域都護的設置(1)展示:西漢疆域圖。提問:西域何時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受何機構管轄?這個機構的職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義?(2)拓展——“東突”危害:某些老殖民主義者為了達到分裂和控制新疆的目的,把新疆稱為“東突厥斯坦”,編造所謂新疆是東突厥人家園的謬論。東突厥恐怖分子制造恐怖氣氛,擴大影響。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2014年,境內外東突厥恐怖勢力在中國新疆境內制造了至少200余起恐怖暴力事件,造成各民族群眾、基層干部、宗教人士等162人喪生,440多人受傷。(對學生進行祖國統一的教育)【總結】甘英出使大秦,既是班超經營西域的重要一環,也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直接往來的重要一筆。東漢與大秦的交往于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灣;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本課小結(思維導圖)鞏固練習 1.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共同點是 ( A )A.都與匈奴有關 B.都是為了聯絡大月氏C.都是為了加強與西域的友好交往 D.都從此加強了內地與西域的聯系2.當代史學研究者在評價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時稱:“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它把黃河文明、恒河文明、兩河文明和希臘文明等諸多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聯在了一起,被喻為世界歷史展開的主軸。”指出這一“主軸”的起點是 ( B )A.東漢的洛陽B.西漢的長安C.漢代的成都D.元朝的大都3.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統轄的時間和標志是(C )A.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B.漢武帝時,絲綢之路開通C.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 D.73年,班超出使西域4.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新疆的歷史與發展》白皮書指出新疆與中原地區的密切聯系由來已久。請你判斷新疆地區正式歸屬我國中央政權管轄最早開始于( B )A.張騫出使西域 B.西域都護的設置C.玄奘西行 D.絲綢之路的開辟5.《后漢書》記載:“……班超定西域……遣掾甘英窮臨西海而還。”此行(B )A.將造紙術傳到歐洲 B.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C.使漢朝開始了解西域情況 D.開辟了后世聞名的“絲綢之路”6.“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辟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 B )A.洛陽 B.長安 C.建康 D.北京教學反思 通過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小組合作、教師點評補充,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過張騫和班超的事跡,學習他們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意識。采用了教師分析和示意圖來幫助學生加強對絲綢之路的記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