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教案課題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授課類型 新授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 預計課時 1課時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學習建議 學習要點:獨尊儒術;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學習提示:初步理解西漢強盛與“大一統”的關系。教材內容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在政治、經濟和思想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影響,即“推恩令”的實施、“罷黜百家,尊崇儒術”、鹽鐵專賣。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五十四年,推行了一系列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強化中央權力,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西漢王朝也進入到了鼎盛時期。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對歷史人物的故事、歷史圖片等信息比較感興趣,在講解的過程中,提出接近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更容易激活他們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由于學生認知水平有限,有些字詞既不知道讀音,也不知道它們的含義,再加上本課的政治色彩較濃,因而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可能需要做一些解釋,否則可能有一些學生會因聽不懂而分散注意力,導致教學效果受影響。教學目標1.了解“推恩令”“罷黜百家,尊崇儒術”、鹽鐵專賣及北擊匈奴等鞏固大一統的措施。2.從引導學生閱讀課后《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圖表入手,結合相關歷史記載,逐次分析漢武帝所采取的各項措施。3.感知漢武帝為維護國家統一所作的努力,認識維護和鞏固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長期永恒的任務。教學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教學難點:對“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認識。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閱讀法。 教法 討論法、材料分析法、講解法。課前準備1.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通讀本課內容。 2.老師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問題,并制作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二次備課導入新課 在漢朝有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是漢武帝,經過他的統治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但是在這位皇帝剛繼位的時候,皇權卻受到極大的威脅,他是如何擺脫困境,使西漢達到鼎盛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具體學習一下。講授新課 預習檢測 (一)“推恩令”的實施1.背景:西漢初, 勢力強大,地方上的 也與官府分庭抗禮。 2.措施:漢武帝采納 的“推恩”建議,削弱封國勢力。 3.監察:建立 制度,監視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 (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1.背景:漢初,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的政策, 的學說在社會上很流行。 2.措施(1)漢武帝接受 “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建議,把 學說立為正統思想。 (2)在長安興辦 ,以儒家的經典作為教材。 3.作用:從此, 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三)鹽鐵專賣1.背景:漢初,私人鑄幣還沒有完全禁絕,豪強控制鹽鐵經營權,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2.內容(1)漢武帝把 收歸中央,統一鑄造 。 (2)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 、專賣。 (3)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3.作用: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 。 (四)北擊匈奴1.背景:經過“ ”,西漢強盛起來,漢武帝開始大舉反擊匈奴。 2.時間:公元前 年,漢武帝派衛青、 出擊匈奴。 3.結果:大勝而歸,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合作學習 一、“推恩令”的實施【教師提問】漢武帝為什么要頒布“推恩令”?學生討論后回答。學生1:漢初,諸侯王實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政治上甚至公開反抗朝廷派來的官吏,有的還企圖謀反。學生2:地方上的豪強地主也發展起來,兼并土地,聚斂財富,橫行鄉里,與官府分庭抗禮。【教師總結】:正是由于這些原因,導致社會秩序混亂,不得不采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教師提問】“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哪兩項措施?”了解兩個人物的故事:晁錯向景帝上了《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景帝聽從他的建議。主父偃認為,諸侯王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而為淫亂,急則合縱以反抗朝廷,對加強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武帝建議,令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為侯,這樣王國自治,諸侯王的權力也隨之削弱。【歸納】政治方面的措施:削弱諸侯國的勢力。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政權對抗,漢武帝實現政治上大一統。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教師講解:削弱了諸侯,使他們在實力上不再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那么是不是就此能使人們在思想上也服從于中央、聽從于皇帝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看一下漢朝初年還面臨哪些問題呢?(學生閱讀教材)學生:漢朝初年實行的是“無為而治”的政策,諸子百家的學說在社會上很流行,許多士人四處游說,依附諸侯王,對抗朝廷。教師:對,諸侯王門下的諸子百家從自身的角度出發誹謗朝廷,謾罵漢武帝。漢武帝會用什么思想主張來治理國家呢?有沒有像秦始皇那樣將這些人都殺了,又來一次焚書坑儒?學生:沒有,他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教師:這是聽從了誰的建議?學生:董仲舒。教師:誰能介紹一下董仲舒是什么人,在歷史上有什么地位?(一位學生介紹,教師出示董仲舒人物圖像,同學們邊聽介紹,邊觀看圖像)教師:漢武帝為什么要聽他的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55頁“相關史事”,了解一下當時的情況。(學生邊閱讀邊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相關史實: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他做官的時間不長,后回家著書講學,但國家遇到重大的事情,皇帝仍向他請教。教師:此時董仲舒已對傳統的儒家學說有所發展,把儒家思想和當時社會結合起來,同時,吸收法家、道家等學派的一些思想,提出了大一統思想。為了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就需要實行思想上的統一。此時儒家的大一統思想適應了漢武帝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所以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教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崇孔子的儒家學說,禁止其他各派學說的發展。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做法我們應怎樣評價呢?請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發表各自的不同意見,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生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指只用儒家思想來實行統治。學生2:它使漢武帝在思想上實現了統一。教師:(歸納總結)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黜”就是廢除、禁止的意思。把儒學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確立了儒家學說在封建統治中的正統地位,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儒家思想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后,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漢武帝為確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推行,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多次下詔求賢,并在中央設立太學,在地方設立官學,用儒家思想來培訓官員,教化百姓,從此,研讀儒學的風氣一天天興盛起來。教師過渡:前面我們說了漢武帝政治和思想上的措施,他在經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統治呢?三、鹽鐵專賣教師出示材料,讓學生閱讀。文帝之時,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吳王擅鄣海澤,鄧通專西山。山東奸猾咸聚吳國,秦、雍、漢、蜀因鄧氏。吳、鄧錢布天下。譯文:文帝時,人們可以隨便鑄錢、冶鐵、煮鹽。吳王劉濞壟斷了煮鹽業,鄧通壟斷了鑄錢業,山東奸猾之徒齊聚劉濞帳中,秦、雍、漢、蜀貪鄙之輩依附鄧通麾下。劉濞、鄧通的錢遍布天下。教師提問:同學們想一想,這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經濟狀況,這種狀況對國家產生了什么影響?學生回答:私人鑄幣沒有完全禁絕,鹽鐵經營權大多掌握在豪強手中。富商大賈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教師講解:對,國家經濟命脈掌握在富商大賈手中,他們唯利是圖,不關心國事。部分不法豪強,利用手中的財富,對抗中央,成為不穩定的因素。漢武帝為了改變上述狀況,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穩定經濟發展。都有哪些措施呢?學生1: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還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教師出示“五銖錢”圖片,學生觀看)學生2:還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教師提問:這些措施會帶來什么影響呢?學生3: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四、北擊匈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大勝而歸。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討論大一統的歷史意義: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他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探究五:課堂辯論:千秋評說——秦皇漢武誰的功勞更大。【老師歸納】對于秦皇漢武,歷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實在不好分出個誰高誰低。有一句詩寫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風流人物,都對中國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我認為,他們到底誰的功勞更大,這一問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忘了歷史、看待歷史的觀點和方法,還有我們所要擔負的歷史使命。(媒體播放歌曲《問天下誰是英雄》)【總結】那么,究竟誰是真正的英雄呢?毛澤東在詩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新的時代,你們認為在這樣的時代里怎樣才算英雄?你們能正確評價自己嗎?請同學們在課后寫出自己的思考,我們將在適當時候進行新的探討。本課小結(思維導圖)鞏固練習 1. “今諸侯子弟或十數,余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材料體現了 的主張。( B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李斯 D.姜子牙2.“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當時的最大作用是( D )A.削弱了王國勢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C.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D.促進了政治上的大一統3.漢武帝時,為了打擊地方上的土豪地主與官府勾結,欺壓百姓,為非作歹等不法行為,創立了什么制度( A )A.刺史 B.推恩令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鹽鐵專賣4. 下面屬于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經濟措施的是 ( D )A.頒布“推恩令” B.實行分封制 C.派張騫出使西域 D.實行鹽鐵經營5.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從現實的角度看來,始皇一死,秦帝國蕩然無存……不出十年之內一個新的朝代繼之勃興,茲后延續達四百余年。”使這個“新的朝代”達到鼎盛的帝王是( C )A.漢高祖 B.漢景帝 C.漢武帝 D.漢光武帝6.漢初劉邦大封劉姓子弟為王,建立諸侯國,想以此確保劉家天下,但漢武帝卻要“削藩”,其主要原因是( D )A.為了推行郡縣制,加強對地方的管理B.為了進一步充實國庫,發展國家經濟C.國家已經強大,不再需要諸侯國的保護D.諸侯王勢力膨脹,直接威脅到中央集權教學反思 漢武帝“大一統”的政策、措施及其歷史作用是歷來考試的重點和難點。本節課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等方式,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利用實物圖片等直觀教具,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整節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