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教案課題 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授課類型 新授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 預計課時 1課時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學習建議 學習要點:東晉的興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區的開發。學習提示:初步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教材內容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東晉的興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區的開發,分別從政治、經濟兩方面介紹江南的發展。東晉、南朝的統治,為江南地區的開發提供了必要條件。學習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國以來南北政權更替的歷史。北方地區自西晉滅亡之后,相繼建立起許多割據政權,這種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農業經濟的蕭條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為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極大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次,理解能力都不強。但是他們對歷史充滿興趣,對歷史知識有無限的探索欲望。因此需要教師加以耐心的引導,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要講清每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每個人和每個朝代不僅要講清楚怎么來的,也要講清楚怎么沒的。歷史是連貫的,不能一個一個的知識點羅列。盡量避免背誦知識點。多多運用講故事的方法。多多運用圖片、視頻和音頻資料。讓學生眼、耳,口、手并用。只有這樣歷史才不枯燥也不遙遠。教學目標1.了解東晉、南朝政權更替的歷史,知道東晉、南朝統治對南方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知道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及表現。2.利用魏晉南北朝地圖了解朝代更替歷史,提高讀圖、識圖能力。3.南北人民共同開發江南,認識到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認識維護和平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點:江南地區的開發。教學難點:江南地區的開發。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閱讀法。 教法 討論法、材料分析法、講解法。課前準備1.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通讀本課內容。 2.老師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問題,并制作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二次備課導入新課 本節課我將采用情境設置法作為導入,在上課之初,展示一幅江南美景的圖片和一首白居易的《憶江南》,播放視頻《江南美景》,隨后提問學生江南地區風景優美,現在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它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果,那江南地區是怎樣得到開發的 經濟重心何時南移的 進而進入本課的學習。講授新課 預習檢測 (一)東晉的興亡1.西晉滅亡:316年,匈奴人滅西晉。2.東晉建立:317年, 重建晉王朝,以 為都城,史稱東晉。 3.發展:東晉成功抵御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社會經濟有所發展。4.滅亡: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 年,東晉滅亡。 (二)南朝的政治(1)時間:420—589年。(2)都城: 。 (3)朝代:相繼出現 、齊、梁、陳四個王朝。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1.背景:秦漢時期,黃河流域經濟發達,是全國經濟重心。2.北方人南遷(1)時間:西晉末年以來,大批北方人民南下。(2)目的:為躲避戰禍。(3)分布:東晉后期, 地區布滿了南遷的流民,尤以 一帶為多;有一部分流民繼續南下,進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 等地。 (4)作用: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 ,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 ,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 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 3.江南地區的開發(1)農業: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興修了很多 。農業生產技術有改進,推廣和改進 ,實行精耕細作,推廣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和施用糞肥等生產技術。 (2)手工業:在繅絲、 、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發展。 (3)商業:建康人口眾多,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合作學習 一、東晉的興亡1.問題思考: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南遷的北方人懷念家鄉,希望晉朝能夠恢復中原。他們的愿望是否能實現?為什么?2.教師講述:司馬睿于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3.多媒體展示:東晉十六國形勢圖4.問題思考:東晉時期,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你能說說這是怎么回事嗎?這種現象說明什么問題?提示:在東晉初年,王導主政在內,王敦領兵在外,權傾朝野,故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5.教師提問:西晉末年,祖逖要求司馬睿出兵北伐,司馬睿是否支持祖逖的提議?得不到東晉統治者的大力支持,祖逖北伐的結果是什么?6.教師總結:東晉初期,多次進行北伐,曾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部分地區。由于東晉朝廷對北伐將領心存疑慮,多方牽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終未能恢復中原。東晉成功抵御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統治局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江南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420年,東晉滅亡。二、南朝的政治1.教師講述:東晉滅亡后,420-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迭頻繁,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2.問題思考:(1)南朝時疆域最大、江南民殷國富、社會比較安定的是哪個政權?(2)為什么“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提示:(1)宋。(2)南朝時,鎮守地方的貴族和將領勢力很大。梁武帝蕭衍從地方起兵奪取帝位后,放縱皇室成員和官僚大地主盤剝平民百姓,政治日益敗壞。后來,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建康失守,江東最富庶的地區遭到燒殺搶掠,導致千里絕煙,人跡罕見。從此,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三、江南地區的開發1.史料分析:材料一:江南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稻米和魚是主要食物,放火燒荒,種水田;不需要商人販賣貨物,沒有非常富裕的人。——《史記》(西漢)材料二:江南是全國最繁榮昌盛的地方。民戶越來越多,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江南土地肥沃,百姓勤奮,豐收的年頭,一年的收獲能滿足幾個郡人口的需要,生產的絲綿布帛能供天下人穿用。——《宋書》(南朝)材料三:《晉書 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2.合作探究:(1)上述三則材料是對哪個地區的描述?(2)漢朝與南朝時的江南經濟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3)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出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4)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江南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3.教師補充:(1)江南。(2)因為漢朝時的江南尚未開發,南朝時的江南已經過三國、西晉、東晉的長期開發。(3)大量的荒地被開墾為良田;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農業技術進步;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得到推廣;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地區。(4)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利于農業發展;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最主要原因);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南北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南方統治者推行了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措施。4.教師講述: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并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本課小結(思維導圖)鞏固練習 1.東晉的建立者是( C )A.司馬炎 B.司馬昭C.司馬睿 D.苻堅2.東晉滅亡后,南方相繼出現了四個王朝,歷史上統稱“南朝”。下列不屬于南朝的是( A )A.前秦 B.宋 C.齊 D.梁3.秦漢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在( B )A.長江流域 B.黃河流域C.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4.南朝政權頻繁更迭帶來的嚴重后果是( D )A.北方少數民族統一了南方B.南方人大量北遷長城一帶C.經濟重心北移到黃河流域D.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方處于明顯劣勢5.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譽,“六朝”建立的先后順序是 ( A )A.吳—東晉—宋—齊—梁—陳B.吳—東晉—齊—宋—陳—梁C.吳—宋—齊—梁—陳—東晉D.東晉—吳—宋—齊—梁—陳6.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主要原因是 ( B )A.南方氣候宜人,環境優美B.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C.南方生產技術先進D.北方人口多,無地耕種教學反思 今天我們學習了東晉的興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區的開發三個問題,重點是江南地區的開發。我們要認識到今天江南地區經濟的發達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果,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安定的環境,因此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反對戰爭,愛護和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