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設計者:單位:審核者:學習目標1.掌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農業的發展。2.分析、比較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異同。學習重點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學習難點原始農業發展的意義。教學過程(結合課程標準或單元目標進行簡要分析)課程標準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農業的產生,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本單元的主題: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史前時期,這節課就給我們介紹了原始農業的發展及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備注教學導入通過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引問: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為什么不在房子里面居住?從而過渡到本節課,這樣能夠較好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有利于自主探究的學習。教學探究第一學程:原始農業的發展學習任務:主問題1:中國早期農業是怎樣發展的?次問題:(1)原始農業發展的表現(2)原始農業發展的標志(3)原始農業發展的意義學法指導:第一步:自學探究——“學法指導”設計(自學要求)閱讀課本內容,并思考問題。自學時間3分鐘。第二步:互學討論——“學法指導”設計(互學要求)學習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學習小組采取兩人對學、組內互學、組間幫學等形式,協同解決自學中未解決的問題。做好展學分配任務。互學參與度高,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若出現每人次扣1分)。第三步:展學交互——“學法指導”設計(展學要求)展示分工明確,儀態大方,語言規范,聲音洪亮。主問題1設計意圖(主要從“知識重點難點”與“學科核心素養”兩個角度分析)課本主要講述原始農業的發展: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從而得出結論:中國原始農業發展表現。主問題1預設答案:預設答案:1、表現距今1萬年左右,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農作物;長江中下游開始栽培稻;北方栽培粟、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家畜飼養出現2、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出現、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3、意義稻、粟、黍的栽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原始農業的發展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原始農業的發展為人類定居奠定來基礎。過渡語:通過講述、補充,我們知道了中國早期農業發展的基本概況,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兩個典型的聚落。第二學程:原始聚落學習任務:主問題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不同農耕類型的因素是什么?次問題:(1)半坡居民與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相同點有哪些?(2)半坡居民與河姆渡居民生活的不同點有哪些?學法指導:第一步:自學探究——“學法指導”設計(自學要求)1、自學課本。2、獨立、專注、積極自學。3、初步理解自學內容并標注所發現的問題。4、自學時間5分鐘。第二步:互學討論——“學法指導”設計(互學要求)1、學習小組成員分工明確。2、學習小組采取兩人對學、組內互學、組間幫學等形式,協同解決自學中未解決的問題。第三步:展學交互——“學法指導”設計(展學要求)1、展示分工明確,儀態大方,語言規范,聲音洪亮。2、展示組展示時,非展示組認真傾聽,小組之間有質疑有對抗,思維碰撞,及時矯正錯誤問題。主問題2設計意圖(主要從“知識重點難點”與“學科核心素養”兩個角度分析)美國獨立戰爭的過程需要借助地圖幫助學生掌握。所以所以問題一結合示意圖讓學生到黑板上講解。問題2對《獨立宣言》評價是一個難點,要引導學生學會客觀評價。主問題2預設答案:1、相同點①都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②都種植農作物③都過著定居生活,有房子④都生活在大河流流域⑤都飼養家畜⑥都使用陶器。2、不同點①半坡居民主要種植粟,河姆渡居民則主要種植水稻②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樣式是半地穴式,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樣式則是干欄式③半坡居民是生活在黃河流域,河姆渡居民則是生活在長江流域④半坡居民飼養的家畜主要以豬狗為主,河姆渡居民則是以豬、狗、水牛為主⑤半坡居民使用的陶器是彩陶,河姆渡居民使用的則是黑陶⑥半坡居民是在陜西西安半坡一帶發現的,距今約6000年,河姆渡居民則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發現的,距今約7000年學程三:達標測試見導學單教學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原始的農耕生活,知道了原始農業的產生與發展,了解了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狀況,也了解了他們在生產與勞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與成就,故而,,我們為我們祖國悠久的歷史而驕傲、自豪。板書設計原始農業的發展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課后反思原始農耕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