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三 生活在不同區域里一、鄉村與城市(一)聚落的概念與分類聚落是人類聚居和生活的場所。聚落分為鄉村和城市兩大類型。鄉村聚落城市聚落形態規模景觀平原地區的村落規模大,房屋密集且較集中,呈團塊狀分布;山區的村落規模小,房屋稀疏且分散,呈條帶狀分布規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樓群,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人群熙攘的商業中心,錯落有致的園林綠地等生產生活鄉村聚落的人們從事的生產主要有農業(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城市居民主要從事工業、商業和服務業;在休閑時間里不斷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聯 系①城市聚落是在鄉村聚落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②鄉村聚落主要為城市聚落提供農、林、牧、漁產品,而城市聚落為鄉村聚落提供經濟、文化、技術、人才等服務(二)區域往來必要性①不同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不同,對社會生活所產生的影響不盡相同②由于各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物產也有所不同。為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各區域之間就會發生聯系,實現優勢互補(目的)內 容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不僅限于物產方面,還包括經濟、文化、信息、技術和人才等各個方面①人才交流:城市優秀教師支持西部偏遠地區教育②技術交流:醫學技術指導、農業技術指導③經濟交流:到農村賣彩電、冰箱、汽車、電腦④信息交流: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網上查找就業信息作 用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促進各區域之間聯系,實現優勢互補二、世界典型區域(一)家住平原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沖積而成,地勢平坦或起伏較小。在不同的平原上,人們的生活也各有差異。湄公河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記美國中部大平原——用機械種莊稼自然環境(1)位置:亞洲東南部的中南半島上眾多的沖積平原之一,地跨泰國、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等國家(2)氣候、水文:地處熱帶,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這里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降雨集中在5—10月)。水網密布,灌溉便利。湄公河自北向南穿過(3)地形、土壤:平原地形,地勢低平,起伏較小;土壤深厚、肥沃,為人們耕作提供了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1)位置:北美洲的美國中部,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2)地形:平原地形,土地遼闊,地勢低平,土壤肥沃(3)氣候:地處中緯度地區,氣候適宜,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冷夏熱,降水較少(4)水文:密西西比河從北到南貫穿大平原,注入墨西哥灣(大西洋),為平原上的農業提供灌溉水源續表湄公河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記美國中部大平原——用機械種莊稼生產特色精耕細作的水稻種植業大規模機械化商品性旱作農業主要農作物:以玉米、大豆、小麥為主(旱地作物)①規模大:農業生產以家庭農場為主,家庭農場的規模普遍很大②機械化:家庭農場都配有許多大型農用機械和自動化裝置,勞動力少,效率高③商品化:商品化程度高(商品性農業)。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地廣人稀,機械化生產,效率高,產量大,產品儲存條件好,交通四通八達,為商品性農業提供了必備的條件作物水稻(這里是世界稻米的主產區)生產方式人們從事精耕細作的水稻種植業,主要依靠人工完成,生產水平普遍比較低,勞動力豐富稻作農業與人口的關系人口稠密與稻作農業對人力的巨大需求有一定關系,同時高產的水稻也能夠滿足眾多人口的生活需要生活特色傳統民居①民居:高腳屋,以木、竹為主要建材,用木樁支撐,懸空架設。上層住人,底層圈養牲畜和放置農具②景觀:縱橫的渠道和眾多的河流構成的水網,環繞著大片稻田和村莊,形成了獨特的聚落景觀人們享受著現代化的生活:農業是美國人民的衣食之源,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科技在改造美國農業的同時,也徹底改變了美國農村的面貌。公路、鐵路、電纜和光纜鋪設到田野,咖啡館、快餐店開設在鄉村美國適宜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自然因素:平原地形,地勢低平;土地遼闊;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不多,以旱地為主等美國中部大平原與湄公河平原在自然條件上有何異同:異:美國中部大平原位于中緯度,為溫帶大陸性氣候。熱量和降水都不如湄公河平原(熱帶季風氣候)同:都是平原,地勢低平,土壤肥沃;都有河網分布,有利于灌溉飲食生活①飲食:飲食以大米為主。在越南,除了米飯外,還有各種米制食品,如米粥、米酒、米粉和粽子等②米市:街邊有很多賣稻米的店鋪或市場,出售各種稻米精神生活①人們崇尚“谷神”“稻神”。很多文化活動與水稻生產息息相關,如柬埔寨的“御耕節”、越南的水上木偶戲②人們能夠團結互助,關愛弱者。水利工程的修建、維護等農活都需要村民協作完成美國商品農業發達的有利條件(1)自然條件:土地遼闊、平原地形,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貫穿平原,灌溉便利。(2)人文條件:經濟發達,農業科技水平高,農場規模大,地廣人稀,機械化生產,效率高、產量大,產品儲存條件好,交通四通八達,等等。(二)與山為鄰山區地表崎嶇不平,土壤不夠肥沃,交通相對困難,人們生存的自然條件較為艱苦。但是,山區人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創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圖景。地 區秘魯安第斯山區:垂直的生計瑞士:山地之國自然環境①位置:秘魯大部分國土位于安第斯山區(安第斯山脈從北到南縱貫南美洲大陸),中部地區平均海拔4000多米②氣候和植被:這里氣候和植被類型復雜多樣,從山麓到山頂氣候差異顯著,自然景觀隨之呈現出明顯的變化(自然景觀垂直差異明顯)③地形:安第斯山區地勢起伏很大,海拔越高,氣候越寒冷,空氣越稀薄,對人類活動造成許多限制①位置: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瑞士坐落在歐洲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區②地形:是典型的山地之國,以山地為主,多山的地形。河谷平原面積小,地勢起伏大③氣候:高原山地氣候④資源:多樣的地形、奇特的景觀、古老的城鎮、純樸的鄉村生活,成就了瑞士豐厚的旅游資源生產特色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旅游業發達:旅游業是瑞士的支柱產業有利條件:①夏季眾多的山峰吸引著大批登山愛好者。冬季是瑞士山區最重要的旅游季節,滑雪場景十分特別。有些地方也是知名的溫泉療養地。②瑞士擁有發達的鐵路和公路,最著名的“冰川快車”連接阿爾卑斯山區兩大著名的旅游勝地。③旅游內容豐富多彩,設施先進完備,服務細致入微,一年四季皆為旅游者的天堂低海拔的山谷山坡處種植業:印第安人開辟梯田,種植水稻、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高海拔的山區畜牧業:氣候極為寒冷,經常遭受霜凍,形成了廣闊的干寒草原地帶,居民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生活特色衣 食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居民的主要糧食。羊駝和駱馬的奶、肉與皮革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來源影響:①旅游業為瑞士創造了財富,提高了國民生活水平,人們對生態環境自然厚愛有加。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瑞士人很早就意識到國土面積的狹小、資源短缺與人口增長、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嚴格立法保護環境。瑞士修建了阿爾卑斯山區自然保護區,禁止打獵、伐木、放牧和采花,為許多瀕危動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地。交 通駱馬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多山的地形嚴重影響了交通和經濟的發展,修筑鐵路和公路困難重重) (三)傍水而居日本——耕海牧魚威尼斯——水上都市自然環境(1)位置:日本位于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西北部臨日本海,西南隔東海與中國相望。位于北太平洋漁場,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日本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2)領土特征:日本是一個地域狹小、人口眾多的島國。國土南北狹長,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1)位置:威尼斯是意大利東北部一座富有魅力的水上古城。600多年前,地中海是連接亞、非、歐三洲貿易往來的主要通道。位于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地理位置十分優越(2)氣候: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生產特色海洋漁業發達(1)成因:①自然因素: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有世界著名的漁場(北海道漁場),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日本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②人文因素:強大的工業對日本的漁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造船業領先全球,發達的紡織業織就了優質漁網。先進的電子工業,為遠洋捕撈提供了現代化的技術和裝備(2)發達的海洋漁業:隨著造船業的發展和捕魚裝置與技術的進步,遠洋捕撈發展迅速,但各種新問題也隨之產生。現在許多漁民改變了過去只捕不養的習慣,轉而大力發展人工養殖,建設“海洋牧場”(1)因水而生:這里曾是一片荒無人煙的島嶼群,經改造而成為水上城市(2)因水而興:位于意大利北岸的威尼斯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發展成為東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和貿易中心。后來威尼斯成為地中海沿岸著名的商業港口(3)因水而美:①現在威尼斯以獨特的水城風光和多姿多彩的浪漫風情,成為人們欣賞水城風貌的絕佳勝地(生產特色);②縱橫交織的水道構成了大街小巷,船是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既有大型的“公共汽車”——交通船,也有各家的“小汽車”——汽艇,還有專載游客的單槳平底木船——貢多拉(生活特色)(4)因水而憂:海水倒灌與水位上漲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生活特色獨特的“魚文化”。日本有著悠久的捕魚歷史,在長期與大海共存、與漁業共生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魚文化”,人們的生活處處散發著濃烈的海洋氣息日本漁港的分布 威尼斯在意大利的位置(四)草原人家馬賽人——“逐水草而居”澳大利亞——現代化的牧場自然環境(1)位置:馬賽人生活的熱帶草原在非洲肯尼亞的南部及坦桑尼亞北部。非洲的熱帶草原,分布在熱帶雨林的南北兩側,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草原區(2)氣候與植被:在熱帶草原上,一年之內有明顯的濕季和干季。每到濕季,降水豐沛,植被繁盛,郁郁蔥蔥;干季來臨后,則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黃。濕季和干季時空的年際變化,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會造成很大影響(1)位置: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是世界上唯一占據整個大陸的國家(2)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植被):澳大利亞幅員遼闊,天然草場占國土總面積的一半左右。這里氣候比較干熱,近2/3的土地屬于干旱地。草原平坦遼闊,適宜大面積發展畜牧業生產特色馬賽人以放牧為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馬賽人根據熱帶草原氣候雨季和旱季時空的年際變化,每年大多循著一定路線,舉家遷移,尋找水草豐美的地方放牧牛、羊或駱駝等牲畜現代化的牧場,畜牧業發達(1)分布:澳大利亞的牧業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部的草原上(2)特點:①畜牧業發展迅速,牧場規模大;②機械化程度非常高(牧民在放牧、打草、投料、剪毛、擠奶、屠宰等環節上都使用了現代化的機械);③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羊比人多”(美利奴羊)是其真實寫照;④他們采取定居的生活方式,重視對草地的利用和保護生活特色馬賽人過著極其簡單的生活,牛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茅草房是他們的家居住所。在馬賽人的社會里,擁有牛的數量越多的人越富有,社會聲望也越高。因此,養育牛群的草原成為馬賽人心目中的神靈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①自然條件:澳大利亞幅員遼闊,天然草場占國土總面積的一半左右。這里氣候比較干熱,近2/3的土地屬于干旱地。草原平坦遼闊,適宜大面積發展畜牧業②人文條件:澳大利亞政府十分重視畜牧業的研究與技術的應用,擁有先進的科技與現代化的農業機械(五)干旱的寶地波斯灣地區——石油寶庫以色列——沙漠綠洲自然環境(1)位置:亞洲西部的波斯灣地區,地處亞、歐、非三大洲的連接地帶,瀕臨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稱(2)氣候: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氣候炎熱干燥,降水稀少(3)資源:石油儲量居世界前列;水資源缺乏,嚴重影響了農業發展(1)位置:以色列地處亞洲西部、地中海的東南角(2)氣候:北部為地中海氣候,南部為干旱的熱帶沙漠氣候(3)資源:這里可耕地面積少,水資源非常缺乏。降水分布不均,北多南少續表波斯灣地區——石油寶庫以色列——沙漠綠洲生產特色①石油工業發達:該地區是世界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被譽為“世界石油的寶庫”。豐富的石油儲量,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波斯灣地區的國家大量出口石油,成為富裕的國家。石油輸出的四條主要線路:線路A: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北美、西歐線路B: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北美、西歐線路C: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東亞(日本、中國)線路D: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太平洋→澳大利亞②但石油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些產油國在穩定石油生產的同時,也在努力尋找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一些國家利用石油財富在沙漠中修建了許多摩天大樓,大力發展旅游業和商業①發展節水農業、綠洲農業做法:采用世界最先進的農業節水技術,開發節水作物。實施各種“開源”與“節流”措施,具體措施如下:措施具體做法開源a.把生產和生活污水凈化處理后用于農業灌溉,還將海水淡化后作為生活用水b.進行大規模水利建設,實施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將北部的水輸送到南部節流a.使用了噴灌和滴灌技術b.國家實行用水許可證和計劃用水分配制度,根據用水量和水質來確定供水量和水價,以此來鼓勵節約用水成效:以色列人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在沙漠中建起了片片綠洲,使該國躋身于農業發達國家的行列。②開發節水作物和種植附加值高的作物生活變化石油的生產和銷售,改變了世代居住在這里的阿拉伯人的生活。他們用石油換來的財富建設學校,完善醫療設施和住宅,發展現代化的工農業,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色列人努力開發節水作物(棗椰樹),種植附加值高的作物,并進行反季節生產。因其蔬菜和花卉大量出口到歐洲,以色列被稱為歐洲人的“大菜籃”“大花園”,躋身農業發達國家的行列。馬賽人的活動范圍 波斯灣地區石油輸出路線考點拓展1.世界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不同,出現了不同的人文環境特點。這說明了什么?有何啟示?說明了自然環境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啟示: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要積極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采取適應當地條件的發展策略和方式,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注意保護環境,這樣才能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以色列在發展綠洲農業方面可供其他干旱地區借鑒的舉措有哪些?(1)利用科技“開源”“節流”,采用滴灌、噴灌等技術,科技興農。加強廢水處理和循環利用。(2)完善并落實水資源使用制度,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3)立足自身的自然特點和優勢,尋求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方式。因地制宜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選擇種植合適的農作物等。(六)不同類型的城市1.自然環境:莫斯科地處東歐平原中部,地勢略有起伏。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全年降水較少。河流莫斯科河蜿蜒流過全城。2.城市特色: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是其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著名的國際大都市。3.紅場位于莫斯科市中心,是俄羅斯國家首腦的辦公場所。1.自然環境:巴黎位于歐洲大陸西部、法國北部。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全年降水均勻。塞納河緩緩地流過巴黎,蜿蜒曲折,向西北注入英吉利海峽。河中心有兩個小島,其中的西岱島就是巴黎的發祥地。2.城市特色:文化藝術之都。建筑之美①盧浮宮博物館:古典藝術的寶庫,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著稱于世②奧賽博物館:近代藝術的殿堂,收藏了大量印象派繪畫大師的作品③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現代藝術的象征,收藏了20世紀以來西方各種風格的藝術作品④凱旋門、巴黎圣母院、埃菲爾鐵塔(最“離經叛道”的典型建筑之一,法國的標志)、盧浮宮外的玻璃金字塔(古典與現代、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等人文之美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也將對文化與藝術的熱愛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如:舊書攤、“街頭藝術”、露天畫廊和左岸古舊的咖啡館。巴黎人民對文化的敬重、對藝術的追求,造就了這座世界文化藝術之都1.自然環境:班加羅爾位于印度南部,地處德干高原。屬于熱帶季風氣候。由于地處高原,年均溫20℃左右,四季如春,氣候溫和宜人;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2.城市特色:被譽為“亞洲的硅谷”,是全球著名的信息技術中心。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優越的自然環境,適宜人居,適合發展信息產業;政府的大力扶持;班加羅爾高校云集,培養出眾多高素質的IT人才;印度人編寫程序的能力,得益于古代印度文明在數字和邏輯方面的深厚積淀;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印度人無論是編寫軟件還是與客戶溝通,都沒有語言障礙;軟件園區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的影響促進班加羅爾經濟的快速發展,深刻地改變著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可以在網上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既方便又快捷;班加羅爾的軟件從業人員以其優質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為印度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1.自然環境:蔚山位于韓國東南部,隔日本海與日本相望。屬于亞熱帶季風和濕潤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太和江橫穿蔚山市區。2.城市特色:世界著名的汽車城。發展汽車工業的優勢沿海港口,交通條件優越,便于生產原料運進和產品輸出;太和江橫穿蔚山市區,工業用水便利;政策扶持,1962年,蔚山被指定為第一個特定工業區;鋼鐵、造船、石化等行業領先發展,汽車零配件業發達,方便汽車產業原材料的采購;生產、科研、教學協調發展,提高了勞動者素質,保證了企業的持續發展汽車工業在韓國的地位①韓國的汽車制造中心:世界最大規模的單一汽車工廠②韓國的汽車交易中心:韓國最大的汽車生產集散地③韓國的汽車研發中心:首個燃料電池汽車和電動汽車研究基地,正大力研發環保汽車1.自然環境:巴西利亞位于南美洲的巴西中部,里約熱內盧的西北方向。地處巴西高原,地勢平坦。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帕拉諾阿湖環繞,水源充足。2.城市特色:城市規劃的典范。宏觀布局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像一架巨大的噴氣式飛機,大多數建筑物都集中在機頭、機翼、機身和機尾上,機頭是三權廣場所在地成功經驗重視綠化,保護植被;建筑多樣,布局合理;功能分區,有效管理;道路系統完善,交通便捷地 位目前世界上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現代城市附錄 復習提綱與配套練習專題一 地理信息的獲取、表達和理解(一)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比例尺含 義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又叫“縮尺”(注:通過比例尺可以算出圖上兩點間的實地距離)公 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在比例尺計算中要注意單位間的換算)比例尺的兩種表示方法數字式比例尺1∶10000000或1/10000000線段式比例尺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分子為1,分母越小,比值越大,即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大,比值越小,即比例尺越小關 系在圖幅大小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地圖表示的范圍越小,表示的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地圖表示的范圍越大,表示的內容越簡略方 向方向的三種表示方法圖例和注記圖例是對地圖上各種符號和注記的說明,注記指地圖上的文字說明(常用圖例見課本P4圖16和P105)(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1.等高線及其相關部位的含義、特點基本概念地形部位①等高線:如果把一個區域內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這條線就稱為等高線②海拔:以海平面為起點,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作海拔③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叫作相對高度④等高距:在地圖中,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度之差,叫作等高距山頂(山峰):通常用“▲”表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的地方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的地方(◆河流出現在山谷)鞍部:兩座山峰之間下凹的部分,為山地的鞍部陡崖:等高線重疊成鋸齒狀特點: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稀疏的區域,坡度越平緩;等高線越密集的區域,坡度越陡峭。爬山時選擇緩坡相對容易、省力(但走的路程會更遠)2.地圖選擇地圖是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獲取區域信息的工具。應根據不同需要,選擇不同主題、不同比例尺的地圖。按表現的主題分:地圖可分為地形圖、政區圖、交通圖、旅游圖、歷史地圖等。3.從地球儀上看世界(1)經線和緯線經 線緯 線定 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長 度每一條經線長度都相等就半球而言,每一條緯線長度都不相等,赤道最長,到兩極逐漸縮短成點;就全球而言,緯度相同的緯線,長度相等圓弧狀況每條經線呈半圓狀,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可組成一個經線圈,且每一個經線圈均可以平分地球每條緯線自成緯線圈(兩極為一點),但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關 系所有經線都能相交于南、北兩極除兩極外,所有緯線都相互平行,緯線與經線垂直方 向南北方向東西方向區 分正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除兩極外,一條緯線單獨構成緯線圈經緯網作用幫助我們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地理位置幫助我們確定事物的方向和位置可以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2)經度和緯度比較點經 度緯 度定 義兩面角,即某點所在的經線平面與本初子午線平面間的夾角線面角,即某點與地球球心的連線與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起點線0°經線(本初子午線)0°緯線(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劃分方法以0°經線為界,向東、向西各劃分180°以0°緯線為界,向南、向北各劃分90°①0°經線以東為東經度(面向地圖,從左向右看,數字越來越大的是東經)0°緯線以北為北緯度,0°緯線以南為南緯度②0°經線以西為西經度(面向地圖,從左向右看,數字越來越小的是西經)表示方法東經(E)、西經(W)南緯(S)、北緯(N)分布規律東經度的度數越向東越大,西經度的度數越向西越大從赤道向南、北兩極度數越來越大,北緯度的度數越向北越大,南緯度的度數越向南越大半球劃分以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劃分東、西半球以赤道為界劃分南、北半球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3)低中高緯度和五帶的劃分低、中、高緯度的劃分低緯度0°~30°中緯度30°~60°高緯度60°~90°五帶的劃分北極圈(66.5°N)以北地區北寒帶66.5°N~90°N北極圈和北回歸線(23.5°N)之間北溫帶23.5°N~66.5°N南、北回歸線之間熱帶23.5°N~23.5°S南回歸線(23.5°S)和南極圈之間南溫帶23.5°S~66.5°S南極圈(66.5°S)以南地區南寒帶66.5°S~90°S注:中國的地理位置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緯度帶五 帶時差(經度每隔15°,時間相差1小時)北半球東半球中緯度北溫帶中國東西大約跨越62°,大約相差4小時二、描述區域的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一)描述區域的位置 描述位置的方法:一個地方的位置可以從經緯度位置和相對位置兩個方面來描述。(1)經緯度位置:可以通過地圖上的經緯網來確定。(2)相對位置:可以通過周邊其他區域或事物來確定。例如,相對于某個大洲或大洋、某個山脈或某條河流的位置。(二)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的特點 區域的自然環境:包括這一區域的地形、氣候、河流和自然資源等。(1)地形:一般可以從海拔、地表起伏、地形的種類和分布三個方面來描述。(2)氣候:一般從氣候類型和氣候特點等方面來描述,有時還需要描述月份的降水量和氣溫。(3)河流:一般可以從河流名稱、流向、徑流量大小、落差大小、河流季節變化大小來描述,河流眾多可以描述為河網密布。(4)自然資源:××資源豐富或短缺。例1:觀察右圖,說一說南非地形的特征。(1)地表起伏:南非地形主要以高原為主,地表起伏較小,地勢東高西低。(2)地形種類:有高原、盆地、平原。(3)平原和高原的主要分布地區: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非的沿海地區,高原主要分布于南非的中部和東北部。南非的地形例2:結合右圖,描述南非的氣候特征。(1)最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其特征: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之中分干、濕兩季。(2)西南沿海地帶的氣候類型及其特征: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低溫少雨。(3)西北地區的氣候類型及其特征: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三)描述區域的人文環境特點南非的氣候類型 區域的人文環境:包括區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鄉村、風俗習慣等方面。常用的表述詞語有:××業(如種植業、林業、畜牧業、航運業、旅游業等)發達;經濟發達,資金雄厚;交通便利;城市眾多,市場廣闊;勞動力資源豐富,人才眾多;××歷史悠久;旅游資源豐富;政策扶持;基礎設施完善;港口眾多,便于發展航運業。(四)區域的發展1.一個區域的發展一般可以通過該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等幾個方面來認識。2.列舉:南非依靠自然條件的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1)南非充分利用其礦產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采礦業和制造業。(2)南非利用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發展旅游業;等等。專題二 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一)大洲1.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為(其中亞洲最大,大洋洲最小):分界線運河、海峽、山脈溝通的海洋亞洲—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巴倫支海、黑海與地中海亞洲—非洲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紅海歐洲—非洲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地中海、紅海和大西洋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北冰洋和太平洋南美洲—北美洲巴拿馬運河太平洋和大西洋南美洲—南極洲德雷克海峽太平洋和大西洋 2.大洲內部的劃分(或分區):例如,按照地理方位亞洲和歐洲劃分如下。(見課本P25圖27)(1)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和北亞六個地理區域(中國位于東亞)。(2)歐洲分為南歐、西歐、中歐、北歐和東歐五個地理區域。3.各大洲的位置特點位置特點大 洲位置特點大 洲處于東半球亞洲、非洲、大洋洲、歐洲和南極洲的一部分南回歸線穿過非洲、大洋洲、南美洲處于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的一部分北回歸線穿過亞洲、非洲、北美洲處于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北極圈穿過歐洲、亞洲、北美洲處于北半球北美洲、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南極圈穿過南極洲(南極洲也是跨經度最廣的洲)赤道穿過非洲、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經緯度位置緯度最高的大洲是南極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南極洲有關包圍南極洲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包圍。北美洲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包圍(二)大洋1.四大洋的位置、特點四大洋位置特點太平洋①被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極洲包圍,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水體最深大西洋②被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極洲包圍,跨緯度最廣,呈S形印度洋③被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包圍,全在東半球北冰洋④被歐洲、北美洲和亞洲包圍,也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洋,面積最小,緯度最高,全在北半球經緯度位置緯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2.著名海峽、運河類 型名 稱地理位置溝通的海洋海 峽馬六甲海峽位于東南亞(見課本P27圖212)太平洋—印度洋直布羅陀海峽位于歐洲、非洲之間地中海—大西洋麥哲倫海峽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太平洋—大西洋運 河蘇伊士運河位于亞洲和非洲的分界處(見課本P27圖212)地中海—紅海巴拿馬運河位于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處太平洋—大西洋3.海洋對人類的影響(1)提供不可缺少的淡水資源。(2)為人類提供漁鹽之利、礦產資源、巨大能量。(3)為旅游業的開發提供了資源,為人類提供了空間資源。(一)自然環境1.人類生活的空間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認識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的兩個基本著眼點:自然條件和人文特色。2.自然環境的三個基本要素:地形、氣候、河湖。(二)地形多樣五種基本形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1.地形描述:一般可以從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種類和分布三個方面來描述。地形類型海 拔主要地形特征世界主要地形區中國主要地形區山地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山脈排列有序,脈絡分明阿爾卑斯山脈(歐洲)、安第斯山脈(世界最長,南美洲)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亞洲)、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平原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主要分布在大河兩岸和瀕臨海洋的地區;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方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亞洲)、東歐平原、美國中部大平原、亞馬孫平原(世界最大熱帶雨林區,南美洲)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高原500米以上地表起伏不大,但邊緣處比較陡峭;也有的高原表面山巒起伏,凹凸不平東非高原、南非高原、伊朗高原(亞洲)、巴西高原(世界最大,南美洲)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丘陵500米以下坡度和緩,連綿起伏——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盆地無標準四周高,中間低剛果盆地(世界最大,非洲)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2.亞洲地形特點: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地形復雜多樣(五種基本地形都有),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勢中間高,四周低。3.地形對人類生活有重要影響的實例(1)地形影響人口的分布:平原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方。(見課本P40-41)(2)地形影響村落的形態:平原上的村落一般呈團狀分布;山谷中的村落一般呈帶狀分布。(見課本P7-8)(三)氣象萬千1.氣候概念:是一個地區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如四季如春、溫和濕潤、炎熱干燥、干旱多風沙等。2.天氣:指瞬時或短時間內風、云、降水、溫度、氣壓等大氣狀況。天氣具有短時、多變的特點,如雷電交加、電閃雷鳴。3.氣候描述:可以通過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描述各地不同的氣候特點。如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炎熱、溫和”是反映氣溫這一特點的,“干燥、多雨”是反映降水這一特點的)。4.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及特征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季風和濕潤氣候示意圖氣候特點終年高溫多雨終年高溫,一年之中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終年高溫,一年之中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風向隨季節變化明顯終年高溫,終年炎熱干燥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分布地區赤道附近地區,大致在南北緯10°之間。如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亞洲的馬來群島等非洲和南美洲的熱帶雨林南北兩側,大致在南北緯10°到回歸線之間亞洲的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大致在南北緯10°到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部回歸線附近的大陸中部和西部,如非洲北部、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中西部亞洲大陸東部,北回歸線以北至北緯32°附近。如中國秦嶺—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和日本等類型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寒帶氣候示意圖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夏季比較涼爽,冬季比較溫暖(冬溫夏涼),全年降水較多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1月平均氣溫低于0℃冬冷夏熱,全年降水較少終年嚴寒,降水稀少,積雪不化續表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季風和濕潤氣候分布地區中緯度大陸西岸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地區最廣,主要位于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除南極洲外各大洲都有的氣候)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最廣,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亞洲東部的中緯度地區中緯度內陸地區,如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極圈內的高緯度地區,南極大陸以及北冰洋的島嶼和沿岸地區類型高原山地氣候(示意圖見左)說明氣候特點終年低溫(寒冷),很多地方終年冰雪覆蓋,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日溫差較大,降水較少①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大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②除南極洲外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是:地中海氣候分布地區主要分布在高大的高原山地地區,如亞洲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等5.氣候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關系(1)氣候影響地區旅游:如英國人在夏季選擇去地中海沿岸旅游。歐洲地中海沿岸地區是著名的旅游勝地(旺季為夏季),這里夏天炎熱干燥,冬天溫和多雨。而歐洲西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區受到來自大西洋潮濕海風的影響,以多云或陰雨天氣為主。因此,對于生活在歐洲西部和北部的人來說,晴朗的天空和燦爛的陽光,正是他們所渴望的。(2)氣候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或氣候與農業的關系):海南省是中國重要的熱帶作物基地。這里全年平均氣溫高,是熱帶季風氣候。充足的熱量資源對熱帶水果,如椰子、香蕉、荔枝、杧果和菠蘿等的生長十分有利。以色列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主要種植節水、抗堿的棗椰樹;湄公河流域是熱帶季風氣候,適合種植水稻。(3)氣候與建筑的關系:格陵蘭島的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極圈內,冬季十分寒冷。人們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設計、建造房屋。墻很厚,窗戶較小且是雙層玻璃,屋內建有壁爐。降雪量大的地方,屋頂傾斜角度較大,以尖頂和坡頂為主,利于排雪。湄公河流域和中國云南傣族地區是熱帶季風氣候,所以建高腳屋,房屋斜頂。6.從動植物上看氣候:葉小而厚,或只有尖刺,說明是熱帶沙漠氣候或當地氣候干燥少雨;植被茂盛、高大、郁郁蔥蔥,則說明當地可能高溫多雨;長頸鹿、斑馬則出現在熱帶草原氣候地區。(四)眾多的河湖1.河流被稱為大地的動脈,湖泊被譽為大地的明珠河流流向所在大洲尼羅河自南向北非洲(世界第一長河)多瑙河自西向東歐洲(流經的國家最多)剛果河自東北向西南非洲(水能資源最豐富)亞馬孫河自西向東南美洲(流量最大,面積最廣)黃河自西向東亞洲(世界上含沙量最大,形狀呈“幾”字形)長江自西向東亞洲(形狀呈“之”字形)京杭大運河——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湖泊世界之最湖泊世界之最里海面積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最大的湖泊納木錯湖海拔最高的湖泊蘇必利爾湖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死海海拔最低的湖泊貝加爾湖最深的湖泊——世界主要的河流亞洲主要河流發源示意圖2.河流與自然環境的關系(1)亞洲河流與地形之間的關系中間高、四周低的地形特點決定了亞洲的河流多發源于亞洲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2)河湖與氣候①濕潤地區河湖眾多;干旱地區河湖稀少。②濕潤地區的河流,大多一年四季水流不斷;干旱地區的河流水源不足,沿途多沙漠、戈壁,河水蒸發和滲漏嚴重,很多河流為季節性河流。△河流流向表示方法:前后順序不能換,如長江自西向東流,不能說成自東向西流(因為有上下游)。△山脈走向表示方法:前后順序可以換,如小興安嶺西北—東南走向,也可說成東南—西北走向。3.河湖對人類的意義(1)供給人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具有航運、發電、灌溉、養殖和旅游之利。(2)是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并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調蓄洪水、降解污染物等功能。(五)風光迥異世界各地在地形、氣候等方面的差異,共同構成了多種多樣的自然景觀。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氣候→(生長)不同的植物→(養育)不同的動物→(構成)不同的自然景觀。北極冰原帶:冰雪覆蓋,北極熊。 南極地區:企鵝。 內蒙古高原:藍天白云下面馬兒跑。熱帶雨林帶:熱帶雨林,蟒蛇。 非洲熱帶草原帶:稀樹高草,斑馬、獅子、野象和長頸鹿。亞寒帶針葉林帶:松,云杉,狐。 熱帶沙漠氣候區:單峰駝。造成陸地自然帶景觀差異的主要原因:氣候。 陸地自然帶景觀最明顯的標志:植物。人文環境由地球上的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和現象構成,如人口、人種、語言、宗教和生產活動等方面。它們的時空變化特點都有自然環境影響的痕跡。(一)人口與人種1.世界人口概況(1)人口總數:2018年年中,世界人口總數達76億。(2)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情況可以用人口密度來表示。人口密度是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用“人/千米2”表示。人口密度=地區的總人口數量(人)/地區的總面積(千米2)。(3)世界人口分布的總體特征:分布不均勻,有的地區人口稠密,有的地區人口稀疏。(4)人口稠密地區:亞洲東部與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東南部等地區。大多處于中、低緯度地區,地勢平坦,氣候適宜,所以人口密度大。(5)人口稀疏地區:青藏高原地區、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非洲北部、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地區、大洋洲的中西部地區。基本屬于高海拔、極地、沙漠、熱帶雨林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不適宜人類生存。2.人種世界三大人種的分布 (1)三大人種的外貌特征、主要分布地區及分布特點人 種外貌特征主要分布地區分布特點白色人種膚色白,頭發彎曲而金黃,鼻梁高,嘴唇薄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的東部和南部,亞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世界人種在分布上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又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如黑色人種主要集中在非洲,但由于歷史不同,不少黑人也生活在其他洲)黃色人種黃色皮膚,烏黑通直的頭發,臉龐扁平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黑色人種皮膚黝黑,頭發烏黑卷曲,臉龐平,嘴唇厚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的西北部(2)形成原因及分類依據形成原因:由于生存環境差異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人種。分類依據:主要依據人們在皮膚顏色、頭發的顏色和形狀、面部特征等體質方面的特征。(3)正確的人種觀世界上所有的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都是世界大家庭的成員。他們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創造了獨特的文化。這些富有濃郁特色的文化,使得世界文化百花園更加絢麗多姿。(二)語言與宗教1.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這六種語言被確定為聯合國的工作語言。語 言主要分布地區備 注漢 語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使用人數最多英 語歐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亞洲南部、非洲南部等地使用范圍最廣俄 語俄羅斯、東歐等地—法 語法國、非洲中部和西部地區—西班牙語西班牙、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國家—阿拉伯語西亞、北非地區的阿拉伯國家—2.宗教(1)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2)特色體現:每種宗教都有各自的特色,體現在宗教節日、宗教儀式和宗教建筑等方面。宗教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文化景觀。如基督教的教堂,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佛教的寺廟和佛塔等。如今,很多宗教建筑已成為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3)宗教影響: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傳播范圍很廣,對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著廣泛的影響。三大宗教特 色主要分布基督教信仰人數最多。耶穌是傳說中的創始人。節日:圣誕節,復活節。經常做教堂禮拜,教典是《圣經》。建筑:教堂(建筑成尖頂,哥特式建筑,用白色裝飾,有十字架標志)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清真教或回教,不吃豬肉。創始人是穆罕默德。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伊斯蘭教徒又稱為穆斯林,教典是《古蘭經》。建筑:清真寺(大圓頂,頂端有裝飾物)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東南亞為主)佛 教始創于古印度。節日:佛誕節。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建筑:佛塔(圓形的塔,同時用金黃色來裝飾)、寺廟亞洲的東部(東亞)和東南部(東南亞)(三)國家的差異1.面積差異(1)俄羅斯是世界上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2)陸地面積前六國家從大到小依次為: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2.人口差異(1)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的人口密度比較高,但不是最高的)。(2)亞洲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最多。(3)世界人口超一億的國家及所在大洲(見下表)。國 家所在大洲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亞洲美國、墨西哥北美洲巴西南美洲尼日利亞非洲俄羅斯(屬于歐洲國家)跨亞歐兩大洲3.發展水平差異(1)分類: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世界上的國家通常被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類 型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分布地區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舉 例美國(當今世界最發達的國家)、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中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埃及、墨西哥、尼日利亞注:非洲和南美洲沒有發達國家。(2)差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異不僅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而且還體現在教育、醫療、衛生、服務設施水平,以及人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3)發展中國家的現狀:20世紀60年代以來,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抓住全球經濟發展的新機遇,通過改進生產方式,開發新產品,加強合作與交流,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但從總體來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仍有很大差距。4.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社會的成員,任何國家都應該在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下,共同為維護世界大家庭的繁榮與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一 地理信息的獲取、表達和理解.docx 專題三 生活在不同區域里.docx 專題二 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