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課 干旱的寶地第1節 石油寶庫(波斯灣地區)1.自然環境波斯灣地區的地形(1)地理位置:波斯灣地區位于亞洲的西部,地處__________三大洲的連接地帶,瀕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稱。(2)氣候:大部分地區屬于__________氣候,全年炎熱干燥,降水稀少。(3)地形:以________為主,也有部分平原,________廣布。(4)水文:河流較少,西北部有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地表沒有一條常年有水的河流。(5)自然資源:________儲量豐富,________資源缺乏,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2.波斯灣地區的發展概況(1)過去:在這片干旱的土地上生活著大大小小的阿拉伯部落。________的缺乏,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長期以來,這里的人們生活比較________。(2)20世紀初:人們在波斯灣沿岸陸續發現了儲量豐富的________,這里的面貌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3.生產特色:石油工業發達(1)有利條件:豐富的__________,加上得天獨厚的__________,使得這里的石油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世界各地。(2)主要產油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該地區是世界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被譽為“________________”。(3)石油輸出的影響①財富變化:以前,從波斯灣沿岸國家走出的一支支駱駝商隊,帶回來的是域外珍寶;而今從這里駛出的是一艘艘油輪,帶回來的是巨額的__________。, ②生活變化:石油的生產和銷售,改變了世代居住在這里的阿拉伯人的生活。他們用石油換來的財富建設________,完善__________和________,發展現代化的________,人們的__________有了顯著的提高。4.尋求新的經濟發展方式(1)原因:波斯灣地區的國家因大量__________而成為________國家,但石油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2)做法:這些產油國在______________的同時,也在努力尋找新的______________。一些國家利用石油財富在沙漠中修建了許多摩天大樓,大力發展________和________。 石油輸出的四條主要路線。波斯灣地區石油輸出路線線路一(A):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東亞(日本、中國)。線路二(B):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北美、西歐。線路三(C):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北美、西歐。線路四(D):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太平洋→澳大利亞。一、選擇題1.阿拉伯半島的氣候以________為主。( )A.熱帶沙漠氣候B.溫帶季風氣候C.溫帶大陸性氣候D.高原山地氣候2.世界上的“金子”——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 )A.波斯灣沿岸B.幾內亞灣沿岸C.地中海沿岸D.紅海沿岸3.波斯灣地區地處“五海三洲之地”,這里的“三洲”是指( )A.亞洲、北美洲、大洋洲B.亞洲、歐洲、非洲C.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D.歐洲、亞洲、北美洲4.有關西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懸掛美國、日本國旗的游輪在波斯灣沿岸港口來來往往B.穿著白袍纏著白頭巾的白色人種在麥加的清真寺里誦讀《古蘭經》C.阿拉伯半島有許多“高腳屋”,居民乘著雪橇出行D.沙漠里發現高聳的井架,綠洲上生長著茂盛的棗椰樹5.右圖中A、B附近的重要石油生產國是( )①伊朗 ②沙特阿拉伯 ③委內瑞拉 ④伊拉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下列石油運輸航線必經馬六甲海峽的是( )A.波斯灣—好望角—西歐B.波斯灣—地中海—西歐C.波斯灣—太平洋—日本D.波斯灣—印度洋—澳大利亞7.假如你到中東地區旅游,你可以欣賞到波斯灣沿岸國家的城市景色有( )①摩天大樓、繁華的街道②美麗如畫的大學校園③現代化的工農業設施④黃沙滾滾,破舊的房屋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8.波斯灣沿岸具有世界意義的自然資源是( )A.淡水資源B.漁業資源C.石油、天然氣D.煤炭、鐵礦9.石油輸出給居住在波斯灣地區的阿拉伯人帶來了巨額的財富,改善了他們的生活。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改善之列的是( )A.改善了工業B.提高了農業效率C.得到了永久的和平D.建起了大型海水淡化廠10.下表為2010年西亞部分國家的人均收入情況。也門作為非石油輸出國與石油輸出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說明了( )國 家科威特以色列巴林沙特阿拉伯阿曼伊朗也門人均收入(美元)163401602011260853078302000520位 次232433383986135A.石油輸出國家因大量的石油而富裕,使他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B.為了使國家富裕,這些國家應該大量開發石油C.石油輸出國家都是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擁有雄厚的資本D.也門也應該努力開發石油資源,以提高國家的人均收入11.下列關于波斯灣地區的描述,正確的是( )①地理位置優越②石油資源儲量豐富③全年高溫多雨④居民大多信仰佛教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二、非選擇題12.(10分)讀圖,回答問題。(1)現在有一批石油從波斯灣地區用油輪分別運往日本的橫濱和葡萄牙的里斯本。某同學設計了一條運輸路線,請你在方框內填上適當的海峽、運河或海域名稱。(7分)(2)波斯灣地區的石油主要運往哪些地區?(3分)13.(10分)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1)A既是大洲的分界線,也是世界海運的咽喉要道。在C的周邊儲藏著大量被譽為“工業血液”的地下資源。(2分)A是__________運河,C是________灣。(2)B半島上水資源短缺,這與當地什么氣候特征有關?C周邊豐富地下資源的開發給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4分)西亞地區圖(3)一直以來,西亞都是世界熱點地區之一,沖突不斷。結合上圖及所學知識,從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兩個角度分析西亞成為世界熱點地區的原因。(4分)參考答案第五課 干旱的寶地第1節 石油寶庫(波斯灣地區)教材解讀1.(1)亞、歐、非 阿拉伯海 紅海 地中海 黑海 里海(2)熱帶沙漠 (3)高原 沙漠 (4)幼發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5)石油 水2.(1)水資源 貧困 (2)油田3.(1)石油儲量 地理位置 (2)沙特阿拉伯 科威特 伊拉克 伊朗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世界石油的寶庫 (3)外匯收入 學校 醫療設施 住宅 工農業 生活水平4.(1)出口石油 富裕 (2)穩定石油生產 經濟發展方式旅游業 商業當堂鞏固一、選擇題1.A 2.A 3.B 4.C 5.B 6.C 7.C 8.C 9.C10.A 11.A二、非選擇題12.(1)印度 馬六甲 臺灣 東 紅 蘇伊士 直布羅陀(2)西歐、北美、日本、中國、澳大利亞等。13.(1)蘇伊士 波斯(2)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干燥,降水稀少。(2分) 大量出口石油,成為富裕國家,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分)(3)地理位置角度:該地處于亞、歐、非三大洲的連接地帶,瀕臨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戰略位置比較重要。(2分) 自然資源角度:這里是世界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被譽為“世界石油的寶庫”。(2分)第2節 沙漠綠洲(以色列——西亞)1.地理位置:位于亞洲________、________的東南角。2.氣候:北部為____________,南部為干旱的______________。降水__________。夏季高溫,水分蒸發量大。3.水文:水資源________且南北分布__________。河流少,主要有________河。4.自然資源:全國有近2/3的土地是________,可________面積少,土地貧瘠,水資源匱乏。1.特色一:發展節水農業,形成具有特色的____________。(1)原因:以色列水資源非常________;土壤貧瘠,________面積有限;降水量________,夏季高溫,蒸發量________。(發展農業的不利條件)(2)應對措施:①采用世界最先進的______________,使可灌溉土地大量增長。②嚴格保護有限的水資源。③實施各種“________”與“________”措施,以保證農業生產對水的需求。具體措施如下:開 源把生產和生活污水凈化處理后用于農業灌溉,還將__________后作為生活用水;政府投巨資進行大規模__________,實施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將北部的水輸送到南部節 流使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技術;國家實行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制度,制定法律法規,加強管理(3)成效:以色列人克服了降水量少、土壤貧瘠、夏季高溫的不利條件,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在沙漠中建起了__________,使該國躋身于______________的行列。2.特色二:開發節水作物,種植附加值高的作物,進行反季節生產。在干旱地區發展農業生產,以色列人盡量避免種植高耗水作物,努力________________,讓寶貴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1)原因:①在干旱地區發展灌溉農業,投資大,成本高,不僅要考慮水資源問題,還要考慮作物的品種問題。②種植附加值高的作物用于出口,再進口低價值的糧食與飼料,既滿足以色列自身的需求,又能增加外匯收入。(2)做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色列進口低價值的糧食及飼料,集中力量種植水果(棗椰樹)、蔬菜、棉花和花卉等__________的作物,并進行________生產。(3)成效:因以色列蔬菜和花卉大量出口到歐洲,以色列被稱為歐洲人的“________”“________”。 以色列發展綠洲農業過程中可供其他干旱地區借鑒的舉措。(1)采用噴灌和滴灌等技術,科技興農。(2)加強廢水處理和循環利用,科學用水,一水多用,完善并落實水資源使用制度。(3)因地制宜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選擇種植合適的農作物,如節水耐旱作物和附加值高的作物。(4)制定相關法律,促進水資源的保護。(5)實施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修建地下引水渠,減少水資源浪費。一、選擇題讀世界某區域圖,回答1-3題。1.關于圖示區域,說法正確的是( )A.甲水域為黑海B.以白色人種為主C.居民大多信仰基督教D.氣候為熱帶草原氣候2.該地區石油資源豐富,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石油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世界各地,在海運輸往東亞的過程中,走最短路程需經過的海峽是( ) A B C D3.乙地區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在沙漠中建起片片綠洲,其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有( )①發展噴灌、滴灌②修建水利工程,南水北調③海水淡化④生產和生活用水處理后再利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以色列水資源缺乏,卻躋身于農業發達國家的行列。該國解決農業用水問題的舉措包括( )①生產、生活用水的凈化回收②收集和貯存豐雨季節的降水③使用噴灌和滴灌技術,提高水的利用率④開挖溝渠,引冰川、積雪融水灌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下列屬于高附加值作物的是( )①小麥②花卉③水果④蔬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假如你來到以色列,不能感受到的情景是( )A.綠洲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B.收獲的季節到了,田里翻滾著金黃色的稻浪C.成片的棗椰樹D.大地遍布管道,公路旁藍白色的輸水管連接著無數滴灌系統7.在干旱地區發展農業生產,不僅要考慮水資源問題,還要考慮______問題( )A.作物的品種B.營養價值C.銷路D.勞動力8.家住平原、與山為鄰、草原人家、干旱的寶地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的場景,給我們生產、生活的啟示是( )①要大力發展現代化工業 ②要積極利用自然條件 ③要因地制宜 ④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耶路撒冷被奉為宗教圣地,城內保留了許多宗教遺跡,如哭墻(猶太教)、圣墓教堂、阿克薩清真寺和薩赫萊清真寺。從上述的遺跡分析,該城還是哪些宗教的圣地( )A.伊斯蘭教、佛教B.基督教、伊斯蘭教C.基督教、佛教D.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二、非選擇題10.(14分)閱讀下面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以色列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沙漠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7%。先進的節水技術,使這個“不毛之地”變成了“花果之鄉”,每年都有大量蔬菜、花卉出口到歐洲。死海是該地區最大的湖泊,生活在死海岸邊的人們發現這里的沙漠常彌漫著大霧。材料二:“荒涼、貧瘠和沒有希望的土地”,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經這樣描述以色列。但如今,昔日的大片沙漠早已變成了瓜果飄香的沃野良田,到處郁郁蔥蔥,綠意盎然,被稱為歐洲人的“大花園”“大菜籃”。以色列創造了舉世聞名的農業奇跡。材料三:以色列部分地區的降水空間分布圖。(見右圖)(1)根據材料三描述以色列降水的分布特點,并分析死海沿岸沙漠地區經常彌漫著大霧的自然原因。(注:霧形成的條件是溫差和水汽)(5分)(2)水資源嚴重缺乏的以色列,為什么被稱為歐洲人的“大花園”“大菜籃”?(3分)(3)以色列是如何創造舉世聞名的農業奇跡的?(4分)(4)以色列發展綠洲農業的舉措,對干旱地區發展農業有什么啟示?(2分)參考答案第2節 沙漠綠洲(以色列——西亞)教材解讀一、1.西部 地中海2.地中海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 北多南少3.匱乏 極不平衡 約旦4.沙漠 耕地二、1.綠洲農業 (1)匱乏 耕地 少 大 (2)①農業節水技術 ③開源 節流 海水淡化 水利建設 噴灌 滴灌 用水許可證 計劃用水分配 (3)片片綠洲 農業發達國家2.開發節水作物 (2)附加值高 反季節 (3)大菜籃 大花園當堂鞏固一、選擇題1.B 2.C 3.C 4.A 5.D 6.B 7.A 8.B 9.B二、非選擇題10.(1)特點:西多東少(或沿海多內陸少),北多南少。(2分) 自然原因:位于亞熱帶沙漠地區,(1分)白天氣溫高,死海水分蒸發量大,空氣中水汽含量大,(1分)夜間氣溫及地表溫度明顯下降,水汽凝結形成大霧。(1分)(2)以色列通過進口低價值的糧食和飼料,集中力量種植水果、蔬菜、棉花和花卉等附加值高的作物,并進行反季節生產,將其蔬菜和花卉大量出口到歐洲,因此被稱為歐洲人的“大花園”“大菜籃”。(3)推廣噴灌和滴灌等節水技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種植耐旱及高附加值作物;興修水利,實施水資源跨區域調配;加強廢水處理和循環利用,完善并落實水資源使用制度等。(4)推廣噴灌和滴灌等節水技術;制定相關法規,促進水資源保護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節 石油寶庫(波斯灣地區).docx 第2節 沙漠綠洲(以色列——西亞).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