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教學設計一、教學背景分析1、教學指導思想 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并以近期中日、朝韓關系為主線,采用合作探究、體驗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落實教材基礎內容。通過角色扮演、課堂討論等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自然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理智的愛國感情和行為。2、教學內容地位 本框題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四單元第八課的第2框題。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是主權國家制定與推行本國對外政策的基本依據,是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本框闡述中國國家利益的內容,中國維護國家利益是正當和正義的,以及它的策略和主要舉措等。中國通過堅定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壯大綜合國力、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抵制外國的干涉等努力,維護我國國家利益。通過本框教學,既使學生明確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又能認識到中國只有通過提高綜合國力才能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3、教材內容分析 本框共設三目,第一目“國家交往剪影”是本框的情景導入,其功能主要是通過使用反映國際關系的圖片及文字說明,展現當代國際關系的主要內容和形式,讓學生了解、探究國際關系的有關知識。第二目“國際關系及其決定性因素”是情景分析,是對課程標準關于國際關系及其決定性因素的知識點的系統表述,闡明了國際關系的含義、內容、形式及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利益。這部分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部分。第三目“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利益”是情景回歸,在明確國際關系及其決定性因素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中國通過堅定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壯大綜合國力、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抵制外國的干涉等努力,維護我國國家利益。4、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生活中關于國家利益的相關現象有所認識和體會,這就為學習本框知識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表面的“熟悉”往往會造成事實上的“疏離”,妨礙對知識的深入探究。因此,在本課中,可利用創設新情境,引發學生探究欲望。由于國際關系紛繁復雜,其內容和形式多種多樣,國家利益的內容又是具有多層次、多領域的社會范疇,高一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另外學生正處于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理性思維日益發展的時期,部分學生的思辨能力自然處于較低水平,所以較難從紛繁復雜的理解中把握住本質。因此,在本課中,通過逐層設問,搭置思維的階梯,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二、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目標:①通過對課本圖片及文字材料的閱讀,使學生知道國際關系的含義、內容和形式,使學生理解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利益。②通過對所提供的圖片以及文字材料的反復閱讀、精心梳理及相互質辯,學生可由多種途徑獲取豐富的信息,閱讀能力、思維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將在解讀文字材料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2、能力目標:本節課內,學生將通過對大量圖文材料的感知、分析和整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加深對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和重要因素的理解。這一過程同時也有助于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判斷國際社會政治現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更關心祖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命運,增強民族自信心。更為關注國際社會的發展,樹立做負責任大國公民的心態。更加熱愛和平,樹立維護本國利益與維護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相統一的理念,培養世界眼光。②經過本課的多次合作探究,以及角色扮演,將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團結友好的精神。三、教學重點: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四、教學難點: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五、課型:新授課六、教學準備:多媒體設備、電子幻燈片七、教學方法: 1、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組織形式,生生互動,引發求知動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意識。 2、創設情境實施角色扮演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培養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八、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九、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生活中,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非常頻繁,請同學列舉一些國與國交往的事件。怎樣理性認識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問題?怎樣處理國際關系呢?講授新課: <課堂探究>:(PPT出示) 胡錦濤、普京出席俄羅斯“中國年”開幕式。 中美青少年樂團友好交流音樂會。 中國聯想與國際奧委會簽約。 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共同討論禽流感防治。 <學生活動>:(1)上面這些圖片反映了國際關系的哪些內容? (2)國家間交往的內容和形式是怎樣的? <教師總結>: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國際關系的含義,國際關系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形式。含義: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內容:國際關系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文化關系、軍事關系等。形式:國際關系的形式也是多樣的,競爭、合作和沖突是其基本形式。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列舉自己所知道的國與國交往的事件,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通過對圖片的分析歸納出國際關系的含義、內容、形式、可以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課堂探究>:“天安”號事件:韓國“天安”號警戒艦在因發生爆炸而沉沒,艦上104名官兵中46人喪生。韓國軍民聯合調查團公布的調查結果稱,“天安”號是遭受朝鮮小型潛水艇發射的魚雷攻擊而沉沒的。朝鮮國防委員會發言人發表聲明拒絕接受韓方調查結果,并表示將派遣檢查團前往韓國核實物證。這一要求遭到韓國拒絕。 <學生活動>:模擬“天安”號事件六方會談辯論 <學生活動>:1.分析六方立場有何不同? 2.六方觀點的共同基礎是什么? <教師總結>:國際關系的變化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對立則是引起國家沖突的根源。 <課堂探究>: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中日關系的發展經歷了很多艱難曲折。(PPT展示) 2001年以來,小泉首相每年執意參拜靖國神社,并揚言“把戰爭責任推給個別人”。(冰凍狀態) 安倍2006年10月8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日本領導人5年來第一次訪問中國。(破冰之旅) 2007年4月11—13日,中國總理在時隔7年之后首次訪問日本,是在中日邦交正?;?5周年之際訪問日本。(融冰之旅)2008年5月胡錦濤訪問日本會見福田首相。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元首第二次訪日。(暖春之旅) <學生活動>:1、請用歷史事實說明為什么中日關系會處于“冰凍狀態”? 2、2006年日本為什么要“破冰”,2007年中國為什么要“融冰”? 探究提示:1、針對第一個問題,學生比較有話講,應能回答出歷史問題;教科書問題,參拜靖國神社問題。鼓勵小組同伴互助,相互補充。2、針對第二個問題,學生通過文本材料,應比較容易找出經濟方面的原因,但政治方面或其它方面則須點撥,引導。 3、學生在回答過程中若有創見,如找出其他更多的原因,凡言之成理,均予以鼓勵。 探究提示:中日關系為何會處于“冰凍狀態”,所涉及到的歷史事實主要由:歷史問題;教科書問題;參拜靖國神社問題;釣魚島的主權歸屬問題;東海油氣田問題;臺灣問題。破冰——融冰的原因:政治方面:共同維護東北亞的和平與穩定,推進東亞區域合作進程,致力于亞洲的振興。經濟方面:中國已經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而日本則已成為中國實際上的最大外交來源國。其它方面:科教文衛事業的交流與合作;攻克世界難題;避免全球性災難等。 <教師總結>: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升華。兩國利益對立導致兩國沖突,使兩國片于“冰凍狀態”。兩國有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礎,形成了現在的戰略互惠關系,由此可見,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1、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實施對外政策的基本依據,是其對外活動的主要目的。2、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利益的對立是國家間分歧、摩擦及至沖突的根源。3、任何國家都不應以維護本國國家利益為理由,侵犯別國的主權和安全,干涉別國內政。 設計意圖:1、用中日關系的變化作為情景分析的材料,學生對此既熟悉(知識舊),又陌生(角度新),有探究的欲望和基礎。2、把中日關系的變化歸納為冰凍狀態→破冰之旅→融冰之旅,有利于訓練學生思維的規范性和嚴整性。3、在學生回答問題中加以點撥、推導出利益對立導致沖突,共同利益形成合作、最后升華為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層層遞進,突破重點和難點。4、在對圖片和文字材料的反復閱讀和相互討論中,學生可經由多種途徑獲取豐富的信息,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5、在學生小組合作,共同探究中,可培養學生合作,團結友好的精神。 <課堂探究>:(PPT出示)釣魚島位于中國臺灣省基隆市東北約92海里的東海海域,早在明朝時,它就已明確為中國領土……根據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的結論,釣魚島附近可能成為第二個“中東”,油氣儲量達77億噸。 (PPT出示)中國南海海域探明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南海諸島中越南占28個,菲律賓占7個,馬來西亞占3個,印尼占2個,文萊占1個 <學生活動>:材料中涉及到我國的哪些方面的利益? 請大家為保衛中國海權建言獻策? <教師總結>:在材料中涉及到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三者共同構成我國的國家利益。堅決捍衛我國的國家利益:(1)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不斷提高綜合國力。(2)公民:樹立國家觀念,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努力學習,學好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履行維護國家安定、社會穩定的義務,同一切損害國家利益的現象作斗爭。 設計意圖:1、用釣魚島的一系列材料引出何為國家利益,以及如何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問題,層層遞進,水到渠成,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2、在角色扮演中,可培養學生的分析和判斷國際社會政治現象的能力和表達能力。3、在如何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問題上,可通過學生的舉例以及不合理行為的圖片展示,有利于弘揚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維護本國利益與維護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相統一的理念,培養世界眼光。十、布置作業 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收集有關材料,分析討論國家利益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十一、板書設計 十二、教學反思: 本節課能夠較為突出的體現思想政治課的時代性、生活性和教育性,整個課堂設計深入淺出,用鮮活的事例說明國際交往的普遍規律,做到了知識生活化,加深了對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和重要因素的理解。 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采用討論、辯論等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思維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多次合作探究,以及角色扮演,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團結友好的精神。 選取與我國國家利益相關的事件,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培養了學生的世界眼光,有助于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判斷國際社會政治現象的能力。 不足之處主要是題材事例稍顯繁雜,應作進一步整合提煉,另外辯論時間略顯倉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