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單元四學科歷史年級七學習目標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戰的相關內容。2.比較系統地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難點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實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組織教學復習檢測(1)民族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有什么重要意義?(2)南朝時,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3)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導入新課:《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鮮卑語,后譯成漢語,廣為流傳。你知道鮮卑族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建立了哪個朝代嗎?你想了解鮮卑族歷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嗎?出示學生目標:準備教材等學習用品思考并回答教師的提問。傾聽并思考齊讀學習目標,理解本節內容檢測上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解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學習有的放矢。講授新課目標導學一:淝水之戰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一部分,初步了解教材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分析以下問題:材料一:強大后的前秦,疆域遼闊。東瀕大海,南抵漢水,西至龜茲,北達沙漠,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的局面。材料二:東晉以少勝多,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結合教材,介紹淝水之戰的背景。請介紹淝水之戰的時間、交戰雙方及結果。教師總結: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淝水之戰有哪些影響?教師講解: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南方相對穩定。(4)在淝水之戰中,擁兵80多萬的前秦軍隊是如何被東晉的8萬守軍打敗的呢?教師提示:前秦:①軍隊民族成分復雜,民族矛盾嚴重,軍心不齊。②苻堅驕傲輕敵,指揮失誤。③戰線過長,士兵疲于應戰。(5)淝水之戰與學過的哪幾次戰役相似?教師總結: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以少勝多。目標導學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二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知識,分析以下問題:材料一:北魏統一北方前,黃河流域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民族聚落已不多見。由于鮮卑族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族的習俗,對國家治理困難重重。材料二:北魏前期,吏治混亂,各級官吏貪污現象相當嚴重,北魏統治者和漢族人民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北魏的統治舉步維艱。(1)假如你是北魏統治者,面對這些困難,你會怎樣解決?(2)想一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教師講解:鞏固北魏對黃河流域的統治。(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有哪些?教師提示:社會大環境: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堅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終失敗的教訓;漢族文化經過長期發展,各方面都比游牧文化更為先進,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客觀上講是順應時勢。北魏孝文帝遷都后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教師總結:語言: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服飾: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姓氏: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姓元;婚姻: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官制:采用漢族官制、律令……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教師講解: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目標導學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三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知識,分析以下問題:材料一:各民族不僅在經濟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了北方主要通用語言。材料二:蒸饃與烙餅原是少數民族的食物,魏晉時在中原卻很風行。在生產方式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先進生產經驗,成為農業居民。請說明民族融合的表現。教師總結: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先進生產經驗,成為農業居民。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接受他們的生活方式并融入自己。少數民族使用漢語。漢族人民接受少數民族的歌舞、樂器等。根據本課的講述,請你談談你理解“民族交融”?教師總結: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互相影響,趨向一致。教師強調: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辯一辯:觀點一:孝文帝改革使鮮卑族最終匯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推動了整個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的進步。觀點二:孝文帝改革使鮮卑族喪失了勇武之氣,導致北魏的衰落和鮮卑族的滅亡。怎樣評價孝文帝?教師提示:評價孝文帝,主要根據他的改革;評價他的改革,主要根據以下兩個標準:一、是否順應歷史發展趨勢,促進歷史前進。二、是否有利于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回答問題如:背景:前秦企圖滅亡東晉,統一中國。時間:383年交戰雙方:前秦——東晉學生總結東晉:①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②內部團結,士氣高漲。③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指揮得當……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回答問題,如:鞏固統治,進行改革,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學生總結如:個人因素:早年受到漢文化的熏陶。學生列舉如:法律方面: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歸納表現如: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先進生產經驗,成為農業居民……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接受他們的生活方式并融入自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交流看法如:孝文帝改革推動了民族融合和社會的進步!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改革家!學生根據教師提示,進行評價。通過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有所了解,便于問題的探究與討論。通過兩則材料,從整體上使學生對淝水之戰有所了解從而引出系列問題:淝水之戰的要點,即:時間、交點雙方、背景、結果及影響等,從而使學生對淝水之戰有全面的了解。通過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使學生提高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的能力。通過材料,介紹北魏前期社會情況,自然的引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能夠使學生對改革有深入的理解。通過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列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使學生提高自主閱讀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借助兩則材料,分析介紹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的情形,從而引導學生歸納民族融合的表現,問題的引出自然順暢,符合學生認識規律。設置辯一辯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兩個觀點進行辨析,在辨析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刻理解:孝文帝改革推動了民族融合和社會進步,考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改革家!檢測目標1.孝文帝的改革,首先從遷都開始,北魏將都城從平城遷都到()A、臨安B、洛陽C、殷地D、許都2.對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下列描述不正確的是()A.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C.使孝文帝統一了黃河流域D.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3.下列改革中,有利地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管仲改革C、商鞅變法D、李悝變法學生以組為單位,觀看幻燈片出示的檢測題,討論并交流,從而總結出正確的答案,鞏固和理解好本節所學內容。利用多媒體出示本節課的檢測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要牢牢記住: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談收獲和體會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板書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