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古代印度【學習目標】1.識記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種姓制度、佛教的創立等基礎知識。2.理解并識記古代印度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對古印度文明產生的影響。【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同學們,古代印度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古印度人有很多著名的文明成就,比如阿拉伯數字、佛教等等。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3課古代印度。二、出示目標【過渡語】: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呢?請看大屏幕。(出示“學習目標”投影)學習目標1.識記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種姓制度、佛教的創立等基礎知識。2.理解并識記古代印度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對古印度文明產生的影響。三、自學指導怎樣達標呢?請看自學指導。(出示“自學指導”投影)自學指導請認真默讀課本課文P10--14,要求如下:(1)用橫線在課文中畫出1--4題的答案,力爭自學后檢測全對。①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哪里?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在哪里?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哪些早期文明遺址?年代大約在什么時期 ②誰統治時期是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除哪里以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首都是哪里?③種姓制度的從高到低的四個等級及職能分別是什么?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并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的叫什么?④佛教創立的時間、地點、人物、主張分別是什么?(2)思考并解釋1--4題中的關鍵詞,思考第5-6題,準備口答。⑤總結種姓制度的影響。⑥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在什么樣的地理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為什么呢?7分鐘后比誰能正確回答思考題,做對書面檢測題,如有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詞語,請小聲問同學或舉手問老師。四、先學學生進行緊張地自學。教師巡視,做適當點撥,并注意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五、后教(一)口頭提問過渡語:下面檢測自學的效果,比誰口頭練習、書面練習成績最好。教師逐一提問(重點是后進生),從嚴評定對錯。還要求學生解釋答案中難理解的關鍵詞,弄懂為什么。答案要點:1.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公元前23世紀到公元前18世紀。2.孔雀王朝。半島最南端外。華氏城。3.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教師出示選擇題:理解種姓制度各個階層的職能:吉米是公元前1500年印度的一位富商,家財萬貫,他有很多愿望,在當時的條件下,你認為他的哪個愿望可能實現()A.向神廟中的婆羅門上供B.向國家多納稅,尋求國王授予爵位C.娶一個美麗的公主做妻子D.雇用一名武士,保護財產不受侵犯4.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喬達摩·悉達多。眾生平等,忍耐順從。過渡語:前4題的答案找到了我們來討論第⑤題:總結種姓制度的影響。師:隨著雅利安人內部的貧富分化日益加劇,等級的差別被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逐漸形成了種姓制度。它的影響是什么呢?在舉手的學生中找到后進生來回答,答錯了,請尖子生進行更正。第5題答案要點:種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為種姓內成員提供了保護,有利于維持統治及社會安定。但是其消極作用是主要的,它制造種姓隔離,維護社會不平等。使下層勞動群眾備受壓迫和歧視,延緩社會發展的進程。師:出示古代亞非文明古圖地圖,思考:⑥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在什么樣的地理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為什么呢?第6題答案要點:大河流域(1)因為大河流域氣候濕潤,光熱充足,地勢平坦,適合人類生存。(2)大河上游高山積雪的融化,導致河水的定期泛濫,泛濫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這些都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教師拓展:亞非文明的基本特征是:興起于大河流域,經濟上以農業為主,政治上是奴隸制王國。(二)書面檢測:給學生發檢測題。教師出示檢測要求:(1)合上課本,按時、獨立完成;(2)坐姿端正,握筆姿勢端正,書寫工整,卷面整潔。時間8分鐘。學生默寫時,教師注意觀察學生默寫的答案,進行二次備課。知識點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哪里?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在哪里?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哪些早期文明遺址?年代大約在什么時期?2.誰統治時期是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除哪里以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首都是哪里?3.種姓制度的從高到低的四個等級及職能分別是什么?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并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的叫什么?種姓制度有何特點?4.佛教創立的時間、地點、人物、主張分別是什么?信仰佛教的民眾日益增多是因為什么原因?5.總結種姓制度的影響?6.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在什么樣的地理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為什么呢?能力題1.古印度是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其文明成就突出表現在()A.形成種姓制度B.制定《漢謨拉比法典》C.建造金字塔D.實行民主政治2.婆羅門編造說:從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羅門,從手生出剎帝利,從腿生出吠舍,從腳生出首陀羅。這就給種姓制度罩上神圣的色彩。該制度出現在()A.古代中國B.古代埃及C.古代印度D.古代巴比倫3.某班級要進行一場關于古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話劇表演,他們采用的臺詞應該是()A.“以眼還眼,以牙還牙。”B.“別看我只是一個武士,但我和國王同屬剎帝利。”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D.“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4.“在權利方面,人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但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古代印度,卻逐漸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在當時的四個等級中,處于第二等級的是()A.婆羅門B.剎帝利C.吠舍D.首陀羅5.“徹底消滅和根除欲望后,生老病死、悲傷、哀痛、不幸和絕望就一掃而光。”與此教義相關的宗教是()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蘭教6.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公元前6世紀佛教產生于()A.印度河流域B.兩河流域C.尼羅河流域D.黃河長江流域7.與“千手觀音”、“普渡眾生”等詞語相關的宗教是()A.佛教B.基督教C.伊斯蘭教D.道教8.一個考古隊從中國出發,自東向西去考察亞洲文明古國的發源地,最后一站是()A.黃河流域B.印度河流域C.兩河流域D.尼羅河流域(三)糾錯1.公布答案、評定對錯。知識點邊公布答案,邊組織學生判定對錯,邊組織學生討論糾錯。2.表揚全對同學。過渡語:“全對的請舉手 ”統計全對人數并提出表揚。3.準備糾錯過渡語:“選擇題沒有全對的請舉手”。統計、公布未滿分的人數。過渡語:還有部分同學沒有全對,我們來幫幫他們。(教師站在講臺指導全班學生認真看書,默背本節知識點,由學生送錯題卷)4.討論糾錯。白板展示相關錯題,指明讓做錯的同學回答“錯在哪里?為什么?怎么辦?”不會的其他同學糾正、補充。預計會出現的錯誤: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反映出的實質問題是:A社會成員分工不同B四個等級之間權利、義務不同C嚴格的等級關系D等級之間的種姓差別析:本題考查對種姓制度的分析和理解。種姓制度反映的實質問題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階級的專制,是一種嚴格的等級關系。因此,C項符合題意。(四)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印度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古印度文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人類早期的文明最先誕生于亞非地區的大河流域,最重要的有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倫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國文明,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它們都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及寶貴的傳統文化,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