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秦統一中國學習目標:1、知道秦滅六國的過程及意義。2、掌握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和影響。3、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四至。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9課秦統一中國(板書課題)二、出示目標。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呢?請看大屏幕!(出示“學習目標”投影)。學習目標1、知道秦滅六國的過程及意義。2、掌握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和影響。3、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四至。三、自學指導怎樣達標呢?請看自學指導(出示“自學指導”投影)。自學指導請認真默讀課本第44頁到48頁的內容,結合看圖、要求如下:(一)用橫線在課文中畫出1—4題的答案,力爭自學后書面檢測全對。1.秦朝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意義。2.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3.秦始皇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五方面回答)4.請說出秦朝長城東西兩至、疆域四至(能識圖)(二)思考并能解釋1—4題中的關鍵詞語,思考第5題,準備口答。5.思考第49頁課后活動: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那么文字上的統一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7分鐘后,比誰能正確回答思考題,做對檢測題。注意:如有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請小聲問同學或舉手問老師。四、先學。(一)看書學生看書自學,教師巡視,密切關注每一位學生,并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學生如有疑問,請小聲問同學或舉手問老師。(二)檢測。過渡語:第1—4題找到答案并能準確記憶的請舉手!(關鍵詞解釋:政治: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經濟: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銅錢)和度量衡;文化方面:文字(小篆);軍事:(1)開鑿靈渠,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2)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交通: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找到了。我們來討論第5題。1.提問第5題。過渡語:秦朝統一后,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那么。文字的統一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什么重要作用?能回答第5題的同學請舉手,在舉手的學生中找后進生來回答,答錯了,請尖子生進行更正。答案要點: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便于國家政令的發布和貫徹執行,有利于政治上的鞏固統一;有利于各地經濟的交流與發展;便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響到漢字的演進與發展,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2.書面檢測。給學生發檢測試題第9課當堂檢測班級: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填空1.年,建立秦朝,定都。意義:。2.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①最高統治者稱,總攬,②中央:設、、、分管、、和,最終決斷權由掌握。③地方:,意義:。3.長城:西起,東到;秦的疆域:東至,西到,北至,南達.4.秦始皇為鞏固國家統一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及民族關系交通二、選擇5.下列關于郡縣制的說法,錯誤的是()A.在該制度下,中央直接管轄地方B.始創于秦始皇時期C.秦朝在全國設40多郡,其長官為郡守,由朝廷直接任免D.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6.“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中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稱呼最早出現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7.秦統一后,在中央設立政權機構來管理政務。其中,掌管監察事務,能夠監察官員行為的是()A.郡守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3.學生練習,教師注意觀察學生默寫的答案,進行二次備課。五、后教。(一)糾錯。1.公布答案、評定對錯。第一大題邊公布答案,邊組織學生判定對錯,邊組織學生討論糾錯。第二大題集中批改,然后糾錯。2.表揚滿分同學。過渡語:“全對的請舉手?”統計全對人數并提出表揚。3.準備糾錯。過渡語:“選擇題沒有全對的請舉手!”統計、公布未滿分的人數。過渡語:還有部分同學沒有全對,我們來幫幫他們。(教師站在講臺指導全班學生認真看書,默背本節知識點,由學生送錯題卷。)4.討論糾錯。白板展示相關錯題,指名讓做錯的學生回答“錯在哪里?為什么?應當怎么辦?”不會的其他同學糾正、補充。預計會出現的錯誤:(1)選擇題第5題:郡縣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二)拓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雖然短暫,但是秦始皇確定的制度和許多舉措,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六、當堂訓練。請同學們做《基礎訓練》第9課。七、教后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