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選擇性必修3“邏輯與思維”第一單元“樹立科學思維觀念”第一課“走進思維世界”第一框“思維的含義與特征”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分析“思維的含義與特征”是本書第一單元第一課的第一框。本單元的基本邏輯為:從思維到邏輯思維再到科學思維的遞進。具體來說,從異同、特征、形態角度談思維的基本內涵;從條件、含義、特征角度談科學思維的內涵;思維的作用、學習科學思維的意義主要說明樹立科學思維的重要性;正確思維的基本條件是從措施角度闡述樹立科學思維的基本途徑。由此可見,第一課“走進思維世界”是整個單元乃至整本書的邏輯起點,尤其第一框題對思維的概念與特征進行了基礎的理解和梳理,為第一單元以及整本書內容的展開奠定了基礎。只有弄清思維的概念與特征,才能進一步理解科學思維的含義與特征,形成具體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能力。二、教學目標必備知識目標:思維的含義、表現以及特征。關鍵能力:了解思維風格具有差異性,思維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思維的方式具有多樣性;掌握思維有共同特征,思維的意義與作用;能夠結合具體案例辨別思維的類型和思維的作用。科學精神:正確認識思維的共同特征,明確思維的方式,學會科學思維。公共參與:了解思維的基本知識,初步走入思維世界,正確參與公共生活。政治認同:通過本課學習,了解中美兩國在應急救援中的不同表現,反思產生救援效果巨大差異的原因,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巨大力量,感受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優勢,增強中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三、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本框采用議題式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邏輯與思維》,顧名思義,本教材的學習核心價值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思維。如何學會思維、提高思維能力?不是灌輸式的教給學生一些思維方法的知識,而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更多的注重思維的過程,思維過程比思維的結果更有價值。通過本模塊的學習,通過議題探究活動,讓學生明確科學思維的意義,學會遵循邏輯思維的規律,掌握科學思維的方法,提高思維能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學會正確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觀察和理解社會、正確處理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邏輯與思維》作為思想政治課教材,必須凸顯正確的價值導向,讓學生在正確與錯誤的比較和辨析中提升認識,拓寬視野,啟迪思維,以正確的思想政治導向,引領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政治認同。本框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設定的教學目標,更加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由此設計了“古今中挖外應急救援背后的思維透視”的議題,圍繞本議題設置了4個目標明確的探究活動。在每一個活動中,通過學生自主討論、思考、回答,教師引導總結相結合完成學習目標。四、教學重點及難點教學重點:思維的含義、思維的特征教學難點:思維的含義、思維的特征五、教學過程1、課堂導入:從動物世界到人類社會,從古代到現代,從我們身邊到世界各地,風險時常發生。風險有時候可以避免,有時候不可避免但卻可以降低風險帶來的傷害,但這需要智慧。今天我們就以“古今中挖外應急救援背后的思維透視”為議題來探討關于思維的話題。2、講授新課活動1:議題情境:PP展示動物救援:黑猩猩它能打開水龍頭,用水桶放水滅火。后來,人們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樣點上火,給它一個水桶,讓它滅火,但它此時卻束手無策了。古代人類救援:司馬光砸缸探究一:為何人和動物的活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司馬光必須砸缸嗎?如果現在你遇到這種情況會用什么方法?設計意圖:本活動指向思維的含義這一知識點。思想家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葦草。所謂有思想就是人類能思維。什么叫思維?是人所特有的么?1、本活動通過動物與人在開展救援活動時的不同表現對比,讓學生討論思考背后的原因,引出人因為有思維,所以成了萬物之靈,思維是人類特有的活動,與動物有著本質的差異。2、現場讓學生展開思維活動:對司馬光砸缸救援小伙伴的方法進行頭腦風暴(思維),感受思維的魅力與力量。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啟發學生思考人所特有的思維概念,教師總結生成思維的廣義與狹義,指出本教材《邏輯與思維》中的思維是狹義上的思維。引出了思維的含義就為后續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活動2:議題情境:PPT展示(圖片、文字、視頻)“美國式”救援2021年6月24日凌晨,美國佛羅里達州一棟12層住宅樓發生局部坍塌,預計150人左右被埋。美國是超級大國,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擁有最強大的科技。一整套救援資源批準程序和應急機制。世界上最精銳的救援人員:此次救援,美國、以色列和墨西哥共派出80個救援小組,多達500人。搜救犬、聲納設備、相機、無人機等技術全部都用上。州長、總統親自到現場慰問,指導救援。開動腦經:目前搜救工作已經結束,請據此推測救援成果?自事故6月24日凌晨發生一小時后至7月7日停止搜救工作,救援人員沒有找到任何幸存者,目前,該事故已致54人死亡、86人失聯。PPT展示美國此次救援過程:播放視頻:美國佛州居民樓倒塌專業救援隊被拒之門外16小時走完所有的批準程序,等到八個州的救援團隊最終到位,是72小時以后。搜救隊伍采取12小時輪班制,每個團隊成員工作45分鐘要停下來休息,由專業醫生檢測身體和精神狀況,確定無恙后,才能繼續工作。遇到下雨,為防止次生災害救援人員還會停下工作,在一旁避雨。當地新聞發布會上,官員們表示這場救援太難了,現場有各種各樣的危害,比如有毒的化學物質、火災、煙霧,救援人員必須要非常小心,所以會很慢,很辛苦。探究二:“美國式”救援體現了怎樣的思維?你怎么看待“美國式”救援?設計意圖:高二文科班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國際視野,對美國國情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這為開展本環節的活動奠定了基礎。PPT展示的美國式救援的案例更是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提供了鮮活的素材。議題情境中主要展示了美國佛州的突發事故從發生、到救援的過程、到救援的結果。在展示情境的過程中有一個讓學生思維邏輯推理的小環節: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救援實力強大,由此預測救援的結果。而事實卻跟我們的想象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再展示美國實際的救援過程,這為學生概括提煉“美國式”救援背后的思維方式提供了依據。學生通過討論,可能會透過現象概括、提煉出美國政府堅持政治正確第一,對規則和程序的堅守,系統完善但又低效落后的應急機制,美國政治體制效率低下,美國兩黨制、聯邦制互相推諉、效率低下的缺陷,美國堅持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價值觀等美國式救援背后的思維方式的本質。在評價環節,學生可能會堅持辯證思維,一分為二的評價美國的應急救援機制,指出其思維方式中的合理性;堅持法治思維、對救援人員生命健康的保障與尊重等等。學生提煉美國式救援背后的思維方式的本質以及評價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思維主體地位,可以提升學生科學思維的能力,領會思維的意義與作用。而提煉出來的美國式救援背后思維方式本身就是帶有間接性、概括性和能動性的特征,這就為第四個活動概括思維的特征奠定了基礎。學生在評價中也在自覺的不自覺的運用了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等思維方式,進而指向了思維方式類型的知識。本活動的開展也為活動3中對中美兩國不同救援效果的思考作了鋪墊。活動3:議題情境:“中國式”救援案例一:2020年的3月7日17時40分,福建泉州一所酒店突然倒塌。一個多小時,26支消防隊,共計361名消防人員趕到現場救援;在24小時之內,臨近的福州、廈門、漳州等9個城市總共1086名消防人員趕到倒塌現場參與救援,加上地方組織的各種救援人員,一共有118只隊伍,5176人展開救援。經過112小時的飽和式救援,大家共計搜救出71名被困人員,其中42人生還,29人遇難——所有的被困人員被全部找到!該酒店倒塌之后,事故責任人第一時間被控制;4個月以后,國務院關于此次事故的調查報告出爐。案例二:抗擊新冠疫情,武漢保衛戰;案例三:共同抗擊河南洪澇災害。探究三:“中國式”救援體現了怎樣的思維?你怎么看待“中國式”救援?兩國不同的救援效果對你有何啟發?設計意圖:學生對“中國式”救援的思考可能會提煉出:生命至上、萬眾一心、樂于奉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民族精神,中國政府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國提倡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價值觀,中國擁有符合國情的高效的政治體制與制度等等。在評價環節,學生可能會運用歷史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方式對中國式救援做客觀辯證的評價。這一材料情境的設置看似跟活動2有重復。其實不然,除了通過討論、概括、提煉中國式救援背后的思維方式以及學生對此的評價,提升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為活動4的開展奠定基礎,生成思維方式類型的知識以外,還可以通過對兩國救援過程、結果、思維方式的體驗和對比,感受到人人都會思維,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政府可能有不同的思維風格與方式。而不同風格的思維,就會在速度、方式、質量乃至結果上有很大的差異,這就更凸顯出樹立科學的思維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過兩國救援的對比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感,體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巨大力量,感受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優勢,增強中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實現政治認同的價值目標。活動4:探究四:結合自己的思維過程和透視中美兩國救援不同的思維方法,概括思維有何共同的特征?設計意圖:思維特征的知識理解起來并不困難,如果通過教師舉例講解方式也可以達成相應的知識目標,但是少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少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與提升,背離了設定的《邏輯與思維》課程要更加注重學生思維過程的初衷。因此,本環節知識目標的達成依然是在學生的思維過程中實現的。在活動2與活動3中,學生通過對中美兩國救援案例的分析,提煉概括出中美兩國應急救援中背后不同的思維方式,以此為素材,讓學生討論反思思維過程、對比案例素材與總結出的思維方式的成果,運用恰當的思維方式自然的可以提煉出思維的間接性、概括性與能動性的三個特征。我們通過圖片、視頻、文字所展示出來的中美救援的過程與結果的案例是現象、表面、個性的,這我們可以通過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而兩國應急救援的思維方式是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本質,是我們通過理性思維才能準確把握的,因而思維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我們不同的人對中美兩國救援背后的思維方式認識和評價不同,兩國不同的救援思維也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帶來的影響不同,反映了思維具有能動性,從而讓學生辯證看待思維的作用,啟發學生要科學思維,增強政治認同,感受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優勢,增強中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師小結:本節課我們通過對古今中外應急救援背后思維的透視,了解了人類思維的含義與思維方式的多元,體會了思維的意義,提煉出了思維的共性特征。同時我們通過對中美兩國救援方式的探討,感受到了我們國家的制度優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巨大力量。六、板書設計、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