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年高考備戰政治精細解讀----高中歷史近現代史復習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進程總結119世紀60─70年代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有的經濟開始出現①背影:在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企業誘導下,民族工業產生。②史實: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廣州陳淡浦的機器廠(民資工業此時主要以紡織業與糧食業為主)③作用:順應歷史的潮流,改變了中國社會階層,中國社會第一次產生了民族資產階級,同時也壯大了無產階級隊伍。(中國無產階級早于資產階級產生)注:A:在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國經濟形態包括自然經濟,洋務工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但不包括官撩資本主義。B:中國民族工業是在外商企業和洋務企業的刺激下,由部分官僚和地主創辦的,并不是由手工業工場發展起來的。2在甲午戰后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①原因:《馬關條約》賠款迫使清政府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制;帝國主義以資本輸出為主;“實業救國”運動的號召。②史實:煙臺張裕酒廠③影響:壯大了民族工業的同時,也壯大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為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礎。注:近代前期,一些商辦企業往往向外商支付一筆費用,然后以他們的名義注冊,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資本受本國官府的壓制,而不是此時的民族資本企業與外商企業的利益一致。3一戰時期(1912─1919年)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①原因:一是由于歐洲列強忙于戰爭無暇東顧。二是由于辛亥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民國,通過了法令鼓勵政策。三是國人的愛國思想影響,提倡國貨。②史實:“北張南周”的張騫與周學熙(當時的工業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為中心的長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區)注:A:1912─1919年,中國民族工業有較大發展,但表現出重工業基礎的薄弱,資金少,分布不均,時間短,規模小的特點。41927年─1937年:短暫發展原因: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國民政府進行“幣制改革”,發行法幣,收白銀為國有。51937年─1949年:陷入困境原因:①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民族工業遭到空前野蠻的洗劫和破壞。②抗戰勝利后由于美國的經濟侵略和官僚資本的壓迫,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脹政策,內戰的影響民族工業陷入困境。(美國商品大量地涌入中國市場,特別是解放時期,因為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從中攫取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各方面的特權,美國在中國形成了獨占的局面,至1949年。)61949年─1956年:得到恢復71956年通過對工商業的調整和社會主義的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一部分。中國近代生活與經濟的變遷與成就1洋務運動時期(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A前期?“自強”為口號──近代軍事工業①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洋務運動中創辦最早的軍事企業②李鴻章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洋務運動中創辦最大的軍事企業③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④滿州貴族崇高經營的天津機器制造局B后期?“”求富“為口號──_民用企業①李鴻章開辦的天津開平煤礦②李鴻章開辦的輪船招商局───────洋務運動中創辦最早的民用企業③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湖北織布局④張之洞開辦的漢陽鐵廠────────_洋務運動中創辦最早的近代鋼鐵廠注:①洋務派創辦民用企業的直接目的:為了解決軍事企業的資金,燃料等方面的困難問題②洋務運動之所以被稱為中國近代化的偉大開端,最主要的依據是采用了機器化大生產的方式③19世紀60年代─90年代的民用企業的資金主在來自于民間。④鴉片戰爭后外國人在通商口岸開辦的船塢工廠是中國最早現的近代企業。⑤洋務運動中創辦的民用工業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起一定的抵制作用,主要體現在生產的產品上占領了中國一部分市場。⑥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主要是直受洋務運動的誘導,采用了西方技術和設備。C新式學堂的興辦①京師同文館─────洋務派最早創辦的以培養外語人才為主的新式學堂。②京師大學堂─────1989年光緒帝下紹建立,是中國近代最早的高等學府③萬木草堂──────維新派康有為和梁啟超在廣州創辦的新式學堂注:①洋務派創辦學堂主要培養方向是從事實業務的有用人才②新式學堂標志著中國教育開始步入近代化③《奏定學堂章程》:1904清政府頒布的中國第一個系統并付于行動的教學制度,標志著中國半殖半封的教育制度的形成。D海軍創辦:80年代中期,洋務派初步建立北洋(最大),南洋,福建三支海軍,清政府成立了海軍衙門。2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業在上海,天津,廣東等沿海地區興起)①上海發昌機器廠─────方舉贊、孫德英②廣東南海縣繼昌隆繅絲廠────陳啟源注:19世紀60年代,同時有洋務企業,外資企業,民資企業的城市是上海。3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成就有:①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的建成,武漢大橋和寶成,鷹廈等三十多條的鐵路建成。4十年建設期間:①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②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③成功試驗了第一顆原子彈(1960年),成功試驗了中國第一顆氫氣彈(1967年)④成功地研制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⑤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進入航天時代⑥涌現有英雄人物有:雷鋒,王進喜,焦裕祿5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成就:①京九鐵路的建成②大亞灣核電站,葛州壩水利樞紐工程③成功地發射第一艘“神舟”號飛船④寶山鋼鐵廠⑤東方魔稻(袁隆平培養出世界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南優二號”,此后又成功培養出“超級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第二次綠色革命”,2001年袁隆平贏得國家最高的科學獎項“國家最高科技獎”)圖片⑥2003年,神舟五號宇宙飛船把楊利偉成功地送上太空,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宇航員送進太空有國家。6近代交通的成就:①唐山開平至胥各莊鐵路────中國第一條自建的鐵路。②1888年清宮廷專用的鐵路建成。③1909年,詹天佑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通車────第一條由中國自主設計并完成的鐵路。④輪船招商局─────1872年,近代第一家輪船運航公司────標志著水運交通現代化的開始。⑤1910年,馮如研制了中國第一架飛機。7教育的發展:①1986年,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②1977年,國家恢復統一的高考招生制度。③1995年,國家提出科教興國的的戰略。④1956年,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雙百方針”(指“百花齊放”與“百家爭鳴”,其中“百花齊入”是指方學藝術上的不同風格可以自由地發展;“百家爭鳴”是指科學上不同派別可以自由爭論)。⑤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在20世紀末,全國基本掃除青年文盲,使青年壯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⑥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提出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促進了教育改革的發展的步伐。⑦211工程:1993年發展高等教育計劃,內容是面向21世紀,在全國重點辦好100所大學和一批得點學校。8衣食住行方面:①衣;A:長袍馬褂與西服革履是近代流行不悖的基本樣飾。B:民國建立后,中山裝和旗袍成為通行的服飾。C:建國后,中山裝和列寧裝、連衣裙為特征的蘇式服裝盛行。注:中國近代女子最代表性的服飾是旗袍②住:A:鴉片戰爭后在租界最早出現西式建筑(但當時大院和里弄住宅還是近代居民的主流)B:北方城市以四合院為主,南方城市以中西合壁的里弄住宅為主③食:A:19世紀40年代,在通商口岸出現了由外國人經營的西餐廳B:19世紀60年代,在上海由中國人開辦一批西餐廳C:19世紀70到80年代,西餐廳成為一種時尚注:張裕葡萄酒和其他西式飲料等也是那個時期流行開來的④禮:(民國時期)A:剪辮易服,禁止纏足B公歷在官方活動中得到實施C:女子開始走出家,步入社會,并獲得受教育的權利D:提倡“自由戀愛”E以握手示好注:“去辮放足”并不是在辛亥革命后才徹底消除的。9大眾傳媒的發展:①報刊(報刊是我國最早的現代化傳播媒介):1872年創刊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報紙。1873年,漢口出版了第一份國人報刊——《昭文新報》。②影視A: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B:1913年,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C:1931年,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D:《漁光曲》是我國首次獲得國際大獎的電影③電子媒介:A:中國信息社會的到來的標志是因特網在中國的廣泛應用B:因特網業務在中國全面展開是在1995年。注:①大眾媒體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其表現在它的打破了常規的時空界限②美國曾經先后舉辦過13屆的“世博會”,但從20世紀以后美國停止了申請并放棄了“世博會”的舉辦權,美國放棄舉辦權主要原因在于互聯網時代到來使國際貿易方式發生了改變。10近代通信成就:1949年普及率只有0.05%.甚至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電話對一般的老百姓來說都是奢侈品。20世紀末21世紀初,這一種狀態有了根本上的變化了,中國成了世界上排名位居前列的電訊大國。11開放格局的經濟建設:①改革開放的格局進程(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經濟特區à沿海開放城市à沿海經濟特區à內地②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A:1980年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個經濟特區B:1984年進一步開放天津,大連,秦皇島,煙臺,上海,南通,連云港,寧波,溫州,福州,廣州,北海14個城市C:1985年把海南島設為經濟特區D: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標志著我國對外開發進一步發展.中國的外交發展總結1并報中國成立初期實行的外交政策:①“另起灶火”: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屈辱的外交關系,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建立平等關系。②“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帝國主義在華殘余勢力,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的特權,以鞏固中國獨立和主權。在此基礎上在于一些國家建立外交關系③“一邊倒”:在外交上堅持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2新時期的外交政策:①反對霸權主公元前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②不結盟政策③重視建交第三世界國家④積極發展睦好友的周邊關系⑤實行對外開放政策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開展多邊外交,與他國進行廣泛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原則:平等互利,形式多樣,講求實效,共同發展420世紀50年代外交成就①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1953年提出)───成為我國外交的基本準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因為這原則成為解決我國當代國際關系問題的基本準則。②日內瓦會議(1954年)───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了會議,并起了積極的作用。③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520世紀70年代外交成就:①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其原因是因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②中美關系的緩和:1971年基辛格訪華à1972年尼克松訪華③中日改善關系:日本內閣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注:A:《中美聯合公報》標志著結束中美兩國二十多年的對抗。B:標志著中美兩國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是1979年中美兩國的正式建交。C:美國公開承認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的文件有:《開羅宣言》《波茨坦公約》《中美上海公報》《中美建交公報》620世紀80至90年代外交調整:①加強國際合作:2001年加入WTO;加入APEC;加強與東盟的合作②維護世界和平:全方位外交;加強地區的和平外交(如:成立上海合作組織);支持聯合國工作注:新中國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成果是中國領導創立了“上海合作組織”中國的法制建設1《臨時約法》:頒布于1912年春,是清朝統治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為背景下頒布的,目的是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維護民主共和制度,它是一部具有反封建制度的首部資產階級的民主的憲法。2《共同綱領》頒布于1949年9月,于1954年結束。是解放戰爭勝利的背景下頒布的臨時法律。目的是為了新中國成立做準備。它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注:A: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經濟的法律的依據是《共同綱領》B:《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1945年秋,是國家經濟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加緊的條件下頒布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政治建設和法制建設,進一步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它是中國民主革命勝利的經驗總結的社會主義的建設的保證。注:A:195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兩大原則是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成為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才確立的。C:1949年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國家當時最高權力機關。D:對建設國家三十多年來歷史經驗教訓進行總結的法律文獻是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E: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法律。圖片F:自古以來的說法“民告官,打不贏”,新中國成立后,為民告官的法律保障是1982年的《憲法》土地制度的歷史演變的總結①1853年《天朝天畝制度》:想建立“無不均勻,無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有空想性與革命性,這是由農民階級的經濟地位決定。②1912年辛亥革命時期:制定的平均地權,有一定進步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其注意了農民問題,但未能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土地。③1927年土地革命時期: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集中保護中小商業,消滅地主封建階級,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民主所有制。其作用是使廣大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積極參軍。④年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945)規定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其作用是是團結各級級的力量,鞏固和發展抗日統一戰線。⑤1946年解放時期: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其作用是使廣大農民踴躍地參軍,為解放勝利作了一定程度上保障。⑥過渡時期:采用經濟上保存富農,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195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其作用是減少土改的阻力,有利于農民經濟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也標志延續中國千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徹底廢除。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狀況與措施1經濟恢復(1949─1953年)A: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a:實質: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繼續反帝反封b:作用:人民政府掌握國家經濟命脈,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為人民政權鞏固的國民恢復奠定經濟基礎。B:通過“銀元大戰”與“米棉之戰”a:在1950年6月穩定物價結束連續十年的物價暴漲的局面。同時人民政府贏得人民的信任。b:穩定物價是經濟恢復的前提,因此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執政面臨嚴峻的考驗是平抑物價。c:合理調整工商業,調整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使私營商業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其主要作用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施創造條件。(我國對社會主義改造采取一個重要性的創舉就是實行贖買政策,而不是合理調整工商業。)C:“三反”與“五反”:a:三反:是相對國家的機關和企業來講的,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b:五反:是相對私營企業來的講的,反行賄,反偷稅,反偷工減料,反欺騙財產,反盜國家情報注:“五反”的作用是打退不法資本家對社會主義猖狂的進攻,開始建立了工人階級對資本家的監督。2經濟建設的加緊時期:A:過渡時期的總路線:(1953年)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手工業,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的改造。B:一五計劃(1953年──1957年)a:內容:依據過渡時期總路線,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初步基礎b:特點:在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革同時并舉c:實質:是發展生產力與調節生產關系d:作用:1953年制定的一五計劃標志著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開始,集中力發展重工業到1957年,超額完成一五計劃,工礦業最為突出,一大批建設項目建成并投入生產,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局面,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注:一五計劃的實施基礎是國民經濟的恢復,因此一五計劃的實施并不是為了國民經濟的恢復,這兩層關系要記清。★農業和手工業的改造:①方針:積級發展,穩步前進②原則:自愿互利原則③道路:互相組合,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與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工商業的改造:①形式: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完成社會主義的改造②目的:為了國營經濟領導下恢復和發展有利于民生的私營商業。③結果:1956年底改造完成,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④政策:贖買政策(是我國對社會主義改造的一個重要的創舉)。注:1956年三大改造,中國社會發生的改變有:①生產資料的所有制②隊級結構③主要矛盾④黨和國家任務3經濟體制改革:A:含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的一系列環節B: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體制C: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以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D:實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4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84年開始全面改革):A:中心環節:增強企業的活力,把企業搞活。B:目標:建立現代企業的制度(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C:作用: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使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注:A: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B: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個體戶和私營企業迅速發展,其根源是由我國生產力的發展的不平衡性所決定的。C:中共十四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聯產承包責任制:①原因:農業集體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中,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壓抑,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一些地方的農民自發開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②開始:安徽鳳陽小崗村、四川廣漢縣向陽公社③特點: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包產到戶④意義: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注: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所以能在全國普遍實行,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措施符合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實際。C: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制與1953年開始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都是為了調整生生產關系以發展生產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業生產:A:背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普及后,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政府鼓勵他們興辦社會急需的行業,扶助他們發展多種經營。B:意義:是農民又一個偉大的創舉,是農業經濟的支柱,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作出了貢獻,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開辟了道路,為國企改革起了示范的作用。注:A:我國農民自主實現向非農業的轉移重要途徑是發展鄉鎮企業與非農業。B:實現家庭聯產承包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業,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實質是在土地所有制的基礎上,使農民獲得生產和分配的自由權。C:其成就有:農業經濟全面振興,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糧棉的產量穩定增加,躍居世界前列。5中共三次的經濟改革總結:A:1956年,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à高度集中的管理計劃經濟原因:照搬蘇聯模式,急于工業化結果:對恢復國民經濟起一定的作用,但超越歷史的發展階段,使企業失去活力。B: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單一的公有制à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由計劃經濟à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原因:總結經驗,借鑒文革的教訓,實行對外開放結果:解放生產力,增強企業活力C: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轉變,以市場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原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加快改革的步伐,深化經濟體制的改革。結果: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建國以來的,中共制定的三條經濟建設的基本路線:A: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中國于1953年制定了該路線,總路線規定: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B: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中國共產黨于1958年制定該路線,總路線規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怱略了客觀的規律,造成極大的經濟困難)。C: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中來,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就,該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為富有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1942年整風運動與1957年整風運動的區別:①1942年的整風運動:A:內容:反對樂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中心內容是反對樂觀主義B:影響:從思想上劃清了“左”與“右”的錯誤,達到黨空前團結統上,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思想基礎。②1957年的整風運動:A:內容: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宗派主義,中心內容是反對官僚主義B:影響:對形勢估計錯誤,偏離八大思想路線,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由整風運動轉向反對“右”派斗爭,并犯了右傾擴大化的錯誤。★1942年整風運動與1957年整風運動的區別:1、1942年整風運動:A、內容:反對樂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中心內容是反對樂觀主義。B、影響:從思想上劃清了左與右的錯誤,達到黨空前地團結統一,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2、1957年整風運動:A、內容: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中心內容是反對官僚主義。B、影響:對形勢估計錯誤,偏離了八大的思想路線,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由整風運動轉向反對右派斗爭,并犯了右傾擴大化的錯誤。新中國成立前后的政治狀況與相應措施1①政權的鞏固(1949─1953年):A解放領土:a:大規模剿匪到1950年,基本殲滅大陸的國民黨殘余部隊和武裝匪徒。b: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標志著除臺灣和少數島嶼外中國領土全解放。B抗美援朝(1950─1953年):a:原因:美國侵朝,延及我國邊界,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b:概況:1950年10月彭德懷率隊赴朝c結果:1953年,美被迫簽訂《朝鮮停戰協定》d:影響:中國威望提升,贏得相對穩定建國環境。C:土地改革(1950─1953):a:措施:由于新解放區(主要華南)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在195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土地所有制。b:作用:徹底消滅了我國封建剝削土地制度。注:土地改革后的農民與建國初期的農民相比,主要不同在于是否擺脫封建剝削。2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A: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1958年)a:1958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力勁,力爭上游,好快多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接著發動以大煉鋼為主的“大躍進”和以“一公二大“為特點的人民公社運動。b影響:在經濟建設中,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著“左傾錯誤迅速發展,造成國民經濟嚴重失調,生態環境嚴重受到破壞,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也受到嚴重挫傷。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的影響最大的是造成我國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B:文化大革命(1966─1976):a:過程:以姚文元發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文章為導火線,以1966年中央政治擴大會議和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為開端,又以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結束的標志。b:原因:我國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缺乏經驗,對社會主義建設艱巨性認識不夠,急于求成,怱略客觀的規律。c:影響:1966─1976年,是一場空前的政治經濟浩劫,經濟建設“左”傾錯誤是惡性膨脹(根本原因),嚴重干擾和破壞了國民經濟。人民生活水平徘徊不進。C:多黨合作民主協商政治制度的建設:a:1949年建立多黨合作民主協商政治制度。b:1956年中央正式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作為中國共產黨和各黨派的合作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根本目的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c:1982年中共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人民政協迎來春天。注:a:1949年召開的政治會議的主要歷史作用是完成了建設新中國的各項準備工作。b:我國民主協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是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制。D:民族區域自治政策:a:1954年確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b:1955年后的10年中新疆,廣西,寧夏,西藏(1965)先后成立民族自治區,加上之前成立的內蒙古自治區(1947),形成了五大自治區。①1949年《共同綱領》規定實現民族區域自治。②1956年將民族自治制度寫入《憲法》。③1982年修改憲法中,增添許多新的原則(民族自治制度得到健全與完善)。④1984年頒布了《民族區域自治法》。3社會主義的建立:A:1976年─1978年:指導思想沒變,黨中辦主要領導人,繼續反“左”錯誤,提出“兩個凡是”(華國鋒)。B: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鄧小平強調“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并提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知識份子是工人隊級的一部份,而且于1977年恢復了高考。4“一國兩制”的提出:1、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了采用和平的方式統一祖國的方什。2、1981年葉劍英發表了《和平統一方針政策》的講話中主張實現國共第三次合作。3、20世紀80年代,中共六屆二中全會通過《政治報告》中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的構想。4、2005年全國人大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注:A:港澳問題與臺灣問題在性質上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歷史問題,后者是中國內政的問題。B:我國之所以能用“一國兩制”原則去解決港澳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的實行與我國綜合實力的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