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課時1課型新授課主備教師二次備課對應課標知識點(考點)梳理1.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2.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設計意圖(思路)本課下設兩目,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理清基本概念,設計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分析閱讀素材,通過小組合作,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要學的知識,強化理解,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對探究材料的分析能力,對教材的總結概括能力,強化所學知識,認同所學知識。學習目標1、了解認識的含義,理清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表現形式及其關系。2、理解實踐的含義及其特點,把握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3、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中提高認識。學習重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與聯系實踐的特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教法與學法簡述教法:創設教學情境,綜合探究法,分組討論法。學法:探究式學習,合作交流式學習,自主學習法。學習難點實踐三個特點的區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的區分學習準備(媒體使用)PPT制作、教案、導學案、優佳學案學習內容設計二次備課修改學習過程學習內容(概括)教師組織教學流程學生學習活動及流程一、導入(3分鐘)PPT展示漫畫“不會游泳,怎能下水”和“不下水,怎能學會游泳”這兩種觀點的碰撞,提問:“你贊同誰的觀點?為什么?”引出實踐出真知,引出課題——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書寫板書,展示目錄學生認真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問。將教材翻到48頁二、新課學習(30分鐘)自主學習1、什么是認識?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是什么?它們的形式有哪些?關系如何?2、什么是實踐?實踐的基本形式有哪些?3、實踐有什么特點?強調: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二、實踐的特點探究一:展示工人建造房屋,蜜蜂筑巢的圖片。(1)工人建筑樓房、蜜蜂筑巢哪個是實踐活動?(引出客觀物質性)(2)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窩有什么區別?(引出主觀能動性)(3)工人能靠一個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嗎?(引出社會性)(4)現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引出歷史性)教師:以表格的形式具體講述實踐的三個特點。三、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探究二:展示眼睛起霧和鏡子起霧的圖片。提問:“解決問題:給你洗潔精、醋、糖水、熱水、肥皂水,哪些材料能解決這個問題?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獲得認識的兩種途徑:一是實踐(直接經驗);二是學習(間接經驗)接下來我們選擇實驗的方式來驗證猜想。PPT展示實驗報告單。提問:1.在這次實驗中,實驗者是如何知道哪些液體能有效防護鏡面起霧?這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引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雖然洗潔精、肥皂液有防霧效果,但仍出現了專門的防霧眼鏡,此眼鏡是運用電磁鐵原理設計,新型防霧眼鏡的出現,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引出實踐是認識發展動力)3.網友們的觀點是通過什么來檢驗的?為什么認識只能而且必須通過它來檢驗?從中得出什么道理?(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人們為什么要研究防霧液體?從實踐中獲得的防霧小常識,對我們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有什么意義?(引出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強調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總結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1.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完成自學問題。?2.學生展示3.做好知識點的勾畫和筆記?學生自主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完成探究問題小組討論,完善答案學生展示學生自主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完成探究問題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展示三、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用時:7分鐘)1.教師對課堂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整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2.布置作業:完成優佳學案配套卷的相關練習。1.做好筆記,有問題及時提問。?2.課后認真完成作業。課外作業布置(體現分層作業)基礎練習(復習作業)1、有人在學習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認為愚公真“愚”,為什么移山不用炸藥炸、不用車運呢?這種觀點主要錯在否認了(???D???)A.實踐的客觀規律性B.實踐的主觀能動性 C.實踐的客觀物質性 D.實踐的社會歷史性2、恩格斯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B)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C.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惟一標準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拓展練習3、(2019全國卷2)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當今時代,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青年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煉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這一論述蘊含的認識論道理是(?D)①源于直接經驗的認識是真理性認識②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具有直接現實性③時代和實踐為認識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需要④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的統一需要不斷提升主體素質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板書設計含義認識兩個階段: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決定含義實踐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是認識的基礎:來源、發展動力、唯一標準、目的審核簽名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學校領導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