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學設計課題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單元三學科歷史年級七學習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實,思考和認識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識讀《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絲綢之路線路圖》《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獲取有效信息。學習張騫為報效祖國不畏險阻,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重點學習張騫為報效祖國不畏險阻,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難點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組織教學復習檢測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政的原因是什么?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政帶來哪些影響?黃巾起義的時間、地點、領導者、結果?導入新課:出示學生目標:掌握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果、意義識記絲綢之路的路線和意義理解張騫出使西域對民族交往和絲綢之路開通的重要作用準備教材等學習用品思考并回答教師的提問。傾聽并思考齊讀學習目標,理解本節內容檢測上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解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學習有的放矢。講授新課目標導學一:張騫通西域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一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分析以下問題:材料一:西域指的是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自漢代以來,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材料二:材料三:(1)閱讀上述材料,思考:該“招賢令”所招募的使者須完成什么任務?(2)完成表格,介紹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情況教師講解:(2)如果你跟隨張騫出使西域,在途中你會遇到哪些困難?應該有著怎樣的精神才能完成這一重任?教師講解:(3)張騫通西域的意義?教師講解:張騫曾兩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堅持完成使命。他的這種精神對我們有什么啟示?目標導學二:絲綢之路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二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探究以下問題:材料一:材料二:(1)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2)陸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教師歸納:(3)我來當導游:可介紹背景、路線、沿途風景、意義等(4)從西域傳入中原哪些物種?教師總結:從西域傳入中原的物種:汗血馬、苜蓿、葡萄、核桃、石榴、樂器、歌舞等。從中原傳到西域的物種?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教師歸納:絲綢之路的意義?教師總結:目標導學三:對西域的管理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三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分析以下問題:材料一:材料二:班超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材料三:西域都護設置的時間?西域都護的職責?西域都護設置的意義?教師總結:閱讀材料二,思考:班超經營西域的時間、原因、結果。教師總結:公元73年(東漢明帝)原因: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教師強調:新疆自古以來就一直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絲綢之路——新篇國家的繁榮昌盛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能做的有很多很多,但現階段,我們最應該做的是什么?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認真閱讀三則材料,結合教材內容,概括教師出示的表格,討論并完成表格填寫。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并在班級交流,如:要有堅持不懈、勇敢、勇于實踐、開擾進取、堅韌不拔等精神……學生分析意義如: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開辟了絲綢之路。學生總結如:學習張騫不畏艱難、用于開拓的精神。在成功的道路上要不怕艱險仙,勇于進取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認真閱讀圖示,結合教材內容,回答問題,如:“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分為: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學生根據所知及教材內容,以組為單位,進行典型景物介紹。學生介紹如:中原地區的鑄鐵、鑿井、開渠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物品傳到西域學生歸納: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來。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仔細觀看圖示等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回答問題,如: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學生交流匯報如: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管轄西域36國,都護府設在烏壘城,對西域進行有效管轄。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是我國的領土。學生回答: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束縛和奴役,西域和內地的聯系更加密切。學生閱讀思考,結合自身感受回答,如:好好學習,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通過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旨在提高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多媒體,分析展示三則材料,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對西域等知識進行了解,從而引出問題:張騫出使西域要完成的任務以及兩次出使西域的時間、目的、結果等問題,使問題出現自然。借助多媒體手段,展示張騫出使西域帶來新物種,使學生初步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使學生對教材主要內容有所了解,以便于以下問題的探究。借助幻燈片,分別展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圖,引導學生對絲綢之路有個整體了解。設計“我來當導游”活動,引導學生對絲綢之路路線上感興趣的景物進行介紹,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并能夠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圖示方式,總結絲綢之路的意義,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識記。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使學生對教材的內容有所了解,便于問題探究。借助三則材料,從不同角度展示對西域的管理情況,引導學生思考系列問題:西域都護設置的時間、職責、意義等問題,使問題呈現自然合理,符合歷史學科特點。利用“絲綢之路——新篇”,引導學生認識我們偉大祖國的發展及對世界的貢獻,即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檢測目標1.“絲綢之路經濟帶”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A長安B洛陽C成都D杭州2.某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準備去實地探訪古代“絲綢之路”,他們不應該去的省( )A、四川B、陜西C、甘肅D、新疆3.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歷史意義在于()A.聯系大月氏夾擊匈奴B.密切了漢朝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C.設置了西域都護D.控制了西域各族學生以組為單位,觀看幻燈片出示的檢測題,討論并交流,從而總結出正確的答案,鞏固和理解好本節所學內容。利用多媒體出示本節課的檢測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課堂小結本節課的內容可以用“三個一”來概括:一位人物:張騫通西域,為中西交通暢通和經濟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談收獲和體會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板書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