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7張PPT)高中生現代生活與綜合實踐高中綜合實踐活動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一、基本理念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與研究性學習共同構成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關注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成長?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民主與法制意識?,履行公民的義務,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初步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職業意識、創業精神和人生規劃能力;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開放意識。?取得成功的四種重要品質:1、取得最后成功的堅持力2、為實現目標不斷積累成果的能力3、自信和克服自卑的能力4、多方面的情感和適應能力認知能力1、批判性思維2、創造性思維3、解決問題的能力4、研究的能力5、決策的能力情感能力1、對自己和他人的容忍和寬恕2、有益地運用幽默3、承擔與人不同的結果4、區分現實和理想的不同5、利用高度的敏感接受自己的強項和感興趣的領域內的高難度學習的挑戰接受探索新領域的挑戰接受交叉學科的機遇之挑戰體驗提升對人的價值系統的認識的挑戰接受同齡人的切磋挑戰接受思辨活動的挑戰接受發散性思維成果的挑戰接受現實世界的解決難題的挑戰實現完整人格的基本條件:(1)自由是存在的基礎,是人格健全的基本條件。一個人只有相信自己是真正自由的,他才具有創造性意愿,他的自我潛能才能得到發展,他才能自由并負責任地選擇其行為方式。(2)個體性是健康人格的必要條件。每個人的自我都是不同的,他必須認識到自己獨特的“生命形式”。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自我,不能發展自己的個體性,他也就喪失了自我,就會出現心理疾病。(3)社會整合是完整人格的條件。社會整合指一個人在保持個體性的同時,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并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個人影響。一個真正擁有健全人格的人并不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他懂得他的存在受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只有在與社會和他人的互助合作中,個體才能發現和創造適合于自我實現的最佳社會環境,從而充實和實現他的存在。課程改革的方向:增強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的聯系,拓展視野,引導創新與實踐。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擴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擴展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資源,把學生的發展置于比課堂、比學校生活更廣大的社會背景中,把學生的學習場所,從學校拓展到社區乃至整個社會,對于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和健康充實的生活態度,具有重要意義。(三)參與實踐活動,豐富個人體驗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系,把學生認知為主的生活與體驗為主的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自主而創造性地參與活動并由此產生深刻體驗,使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充實、更有趣、更有意義和富有創造性。體驗的特征:本體性。體驗是和生命共生的,和生命有著一種共生性。也就是說,體驗是和生命不可分離的,當我們說一個人在體驗著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說他在體驗著生命。如果說體驗是一種經歷,那也是一種生命經歷,其間包含了一種不可調換、不可替代的與主體生命整體的關聯。體驗是被溶化在生命運動的整體中,而且持續不斷地伴隨著這種生命運動。親歷性。體驗作為一種和生命、生存密切相關的行為,總是和主體自身的經歷聯系著。當我們說一個人對某種生活有了體驗的時候,并不意味著他是從外在的旁觀的角度了解了或認知了此種生活,而是指他曾經親身經歷過這種生活,并且在生活的過程中產生了對人生、生命的深切理解和感受。情感性。體驗雖非單一的情感活動,卻是帶有濃厚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動。在體驗的整個過程中,情感總是相伴相隨。體驗的產生離不開情感,而通過體驗又能生發更深厚、更具意義的情感。當一個人體驗著的時候,他的內心深處必定充盈著綿綿不斷的情感,這種情感的升華,又使他獲得對生命存在的真切感悟。整體性。體驗是基于個體已有的認知與情感,投入個體的整個身心,對體驗對象的總體把握。體驗的過程并非只有認知在起作用,而是包括認知在內的多種心理因素整體發揮作用。體驗的結果不只是形成認知、觀念,而且還產生情感、態度乃至人的素質與精神。生成性。體驗的生成性不僅表現在主體與外部世界發生聯系時通過想象、移情、神思等多種心理因素的交融、互匯,使外部世界在主體心靈中被激活、喚醒,生出新的意義,而且表現在主體自我生命感的增強及精神力量的超越與提升。自主性。體驗是主體自己去體驗,在體驗中獲得的感受、領悟、情感和意義,都是主體通過自主的活動自覺地產生的,而不是靠誰督促、逼迫、強制而產生的。體驗的自主性要求給予體驗以足夠的自由。主體只有在自由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地發自內心深處的體驗,才是真正的體驗。體驗只能去喚醒、去激活、去感動,而不能去傳授、去指教、去命令。個體性。由于體驗是和個體生命聯系在一起的,而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不可替代、不可重復的,因而體驗也是個體性的。體驗總是與每個體驗者獨有的認知結構、情感結構、價值取向、人生經歷發生聯系,因此,即使面對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形成不同的體驗。如果以為不同的人會獲得完全一致的體驗,那么此時的“體驗”已經不是體驗了。關照生命的整體性尊重生命的獨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體驗與素質生成素質的生成不僅需要知識、經驗、能力,而且需要情感、態度、志趣乃至信念,不但有認知系統的參與,而且有非認知系統的投入。素質的生成無疑是需要知識的,但知識本身并不等同于素質,不能說一個人擁有了多少知識,就一定形成了多高的素質。知識必須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人的復雜的心理系統才能對人的素質生成產生影響。人在教學活動中獲得感性的、理性的知識,獲得關于自然、社會和自我的知識,這些知識必須通過人的心理系統,包括認知系統和非認知系統的作用和影響,內化為自身心理結構的一部分才能轉化為素質。在這一轉化過程中,體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程中所包含的各種知識,只有通過個體自身的體驗才能真正走進個體內在的精神世界而生成素質。可以說,沒有個體對知識的內在體驗,知識就很難被內化,個體的素質也就很難生成。教學中有了體驗,重視了非認知的參與,對知識的學習就不會停留在知識的習得、認知能力的發展上,還能將蘊涵于知識中的情感、精神納入自身的內心深處,融合在自身的情感、態度之中,使知識成為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體驗與創造性的發展有心理學家將創造與知識之間的關系概括為這樣兩句相互矛盾的話:“首先,一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越多,他越有可能對新問題有創見性;其次,一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越少,他的創見性就越大。”如果教學只注重知識的量而無視知識的質,那么那些知識也許會成為學生創造性的羈絆。知識的質通常指知識結構的合理性程度。合理的知識結構至少具備以下特點:(1)具有高度準確、著眼于聯系的概念;(2)具有按照邏輯關系建立的微觀結構和宏觀結構;(3)具有大容量的知識功能單位;(4)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事實性知識。創造活動不僅需要認知的參與,而且需要好奇心、求知欲、獨立性、批判性、堅韌性等非認知心理因素的投入,需要知、情、意多種因素聚合著發揮作用。這種包含著強烈情意成分的創造力單憑對知識的認知、接受是無法形成的,比較好的方式是讓學生參與到探究、發現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體驗來獲得。(四)形成服務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增強學生對他人、對集體、對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服務意識和使命感、責任感以及奉獻精神,同時強化學校與社會互動的氣氛,為創立并維持一個真正的學習化社區做出貢獻。教學不僅傳授知識,而且注重學生完整人格的發展;教學不僅是認知活動,而且是情感活動;教學不僅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且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科,更要關注人。二、實施策略(一)課程目標有所側重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部分,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服從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總目標。同時更為注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參與意識、公民責任感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社會適應與創新能力;健康、進取的生活態度;公民意識和責任感;對他人、對社會富有愛心;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發展興趣與專長。(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學校不僅需要充分挖掘利用學校內部各種課程資源,更要從社會生活中尋找課程資源。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關注點和重心指向社會生活,因此其更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來自學校以外,來自社會生活。學校需要與家長和社會有關人員進行深入的溝通,宣傳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爭取家長及有關人員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解和支持。校外課程資源的利用必須因地制宜,應考慮是否具有必要的物質技術基礎,考慮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三)活動的組織與指導根據本課程的目標和特點自主選擇教學內容和活動場所,自創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學校和教師既是課程的執行者,更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教師應利用各種條件,通過多種途徑為學生提供實踐情境,拓寬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走出課堂,置身于廣闊的大自然和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去親自接觸和感知各種人和事,使他們通過親身經歷、實際操作與活動來獲得探究問題、與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開展豐富多彩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包括:軍訓、參觀和郊游、社會調查、德育基地活動、學工、學農、科技文化活動和社團活動等。社區服務活動包括:社區科技文化教育活動、社區環境建設活動、志愿者活動、參加助殘幫困活動、擁軍擁屬活動、植樹節活動、參加社區建設活動等。教師應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自己去活動、體驗乃至創造,使其享受探究的樂趣、活動的愉悅、服務的充實,獲得并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生活體驗。學校各學科教師共同協作,學校教師與社會各界人員(如家長、社會有關機構的工作人員等)相互配合,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合力、協同完成教學任務。學校應善于協調各方人員的關系,調動各方積極性,共同發揮作用。增強安全意識。在組織活動時,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加強與學生家庭、社會相關部門的溝通與聯系,在確保學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各項活動。(四)課程評價關注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的表現;關注學生的整個活動過程,包括學生在活動中的情緒情感、參與程度、投入程度等,要關注學生的優點與特長,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及合作意識的協調發展;倡導檔案袋評價、展示性評價、研討式評價等多種表現性評價方式;不能過于強調評價主體的權威性,讓多種主體參與到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中來,特別倡導自我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反思,在反思中評價,促進學生監控自己的活動過程,學會對自己的活動結果承擔責任。評價方案的設計符合實用性、可行性、正當性與準確性等四個標準,避免過于形式化、繁瑣或隨意的做法,避免把綜合實踐活動變成“填表活動”。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