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學設計課題第4課夏商周的更替單元二學科歷史年級七學習目標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實,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內容和作用,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閱讀《材料研讀》和《相關史事》內容,了解史實;識讀西周等級示意圖,認識分封制。初步認識、理解朝代興衰和更替的規律,幫助學生認識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規律。重點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難點西周的分封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組織教學復習檢測華夏族的由來?誰被尊稱為人文初祖?請歸納黃帝的貢獻。禪讓制要經過哪幾個步驟?導入新課:夏有禹,商有湯。周武王,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周轍東,王綱墜。朗讀三字經,提問學生三字經里提到的朝代,以解釋三字經為問題載體,進行第4課《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的學習。出示學生目標: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實。2.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內容和作用,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準備教材等學習用品思考并回答教師的提問。傾聽并思考齊讀學習目標,理解本節內容檢測上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解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學習有的放矢。講授新課目標導學一: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一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分析以下問題:夏朝的建立者是誰?建立時間?都城?教師總結:(2)夏朝的歷史地位怎樣?(3)夏朝統治的中心地區是今哪里?(4)夏朝最后一個君主是誰?他是一個怎樣的君主?3、閱讀材料,分析問題:材料一:二里頭遺址位于偃師市二里頭村及其周圍,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制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材料二:二里頭遺址中還有許多埋葬奴隸的灰坑,坑中的奴隸形態各異,有仰身、俯身,有的被捆縛,有的身首異處。他們或因苦役而累死,或因奴隸主的酷刑而喪生,或因當時奴隸制時代的人祭、人牲制度而被活埋殉葬。(1)考古發現,反映了夏王朝的怎樣的情況?教師提示:什么是世襲制?請闡述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過程。教師總結:你看樣看待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教師講解:是社會的進步。在奴隸制國家中,奴隸主役使眾多奴隸從事生產,才使農業和手工業之間的更大規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文化的發展繁榮創造了必要的條件。(5)世襲制與禪讓制有什么區別?教師歸納:產生首領的方式不同。世襲制是通過繼承的方式產生,而禪讓制是通過推舉的方式產生——是公天下;憑借的條件不同。世襲制是憑借著血緣關系,而禪讓是憑借候選人的才干——是家天下。(6)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實質?教師講解:4、材料分析:夏桀昏暴劉向《列女傳》說他:“昏亂失道,驕奢自恣(zi),為酒池可以運舟……醉而溺死者,笑之以為樂。”他還“自比于日”,自夸說:“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百姓們罵他:“時日曷(he)喪!予及女(汝)皆亡。”(《史記·殷本紀》與《尚書·湯誓》)夏桀的殘暴統治表現有哪些?目標導學二:商湯滅夏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二部分,初步掌握教材的主要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分析以下問題:(1)商朝前期,都城并不固定,為什么商朝前期不斷遷都?為什么商朝又稱為殷朝?遷殷后商朝情況如何?(2)夏朝滅亡的時間?被誰推翻?教師講解:(3)商朝建立的時間?盤庚遷殷有什么影響?商朝滅亡的君主是誰?教師總結:紂紂天資聰穎,見識廣博;力大無比,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但紂荒淫無度,終日尋歡作樂,還喜歡動用酷刑,傳說“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炮烙之刑”都是紂暴虐腐朽的表現。紂的暴行終究引起了百姓的不滿和反抗。請列舉紂王的暴行。教師講解:目標導學三:武王伐紂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三部分,初步掌握教材的主要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分析以下問題:武王伐紂的時間?周朝的建立者?都城?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么會取得勝利?教師歸納:客觀原因: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失去民心主觀原因:商湯,周武王重用人才,壯大兵力,聯合周邊小國,抓住時機。商湯、周武王推翻暴政,深得人心由武王伐紂,我們得到怎樣的歷史教訓?目標導學四:西周的分封制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四部分,初步掌握教材的主要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回答以下問題:材料展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1)《詩經》這段話的意思是什么?與“家天下”有何關系?(2)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目的)?(3)周天子分封的對象有哪些?(4)受封者有哪些義務和權利?(5)分封制的實行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6)它有哪些重要意義?教師講解:教師歸納:西周后期,諸侯勢力強大,王權衰落,威脅到了周天子的地位。實質: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天子、諸侯、卿大夫、士。材料分析:材料一:材料二:(1)請歸納夏商西周的興亡(2)夏、商、西周三代的興亡有什么相似之處?教師歸納: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重視生產,關心百姓。重用賢人,聯合周邊小國。伐無道、除暴君得民心。(3)夏商西周的滅亡使我們懂得了什么道理呢?教師總結:古今興亡多少事,成由勤儉敗由奢。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讀夏朝圖,結合教材回答問題,如:夏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學生回答:夏朝最后一個君主是桀,是暴君……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分析如:反映了夏王朝的階級分化和等級界限。反映了反映了夏朝時期的文明進程。學生閱讀教材回答:世襲制:一個家族代代世襲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繼。學生嘗試分析看法,如:因為原始社會雖然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但它是建立在生產力水平極低的基礎上的,人們的生活水平極低,生活質量很差,文化的發展也極為緩慢……學生回答如:實質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奴隸和平民的工具。學生閱讀材料,分析表現:不修德行,統治殘暴,用武力傷害百姓。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認真閱讀圖片,結合教材回答問題,如:公元前1046年,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歷史上稱為西周。學生借助教材回答:約前1600年,商朝建立盤庚遷殷,使商朝成為世界上的大國。學生列舉如:對外征戰,耗費國力;修筑豪華宮殿;征收繁重賦稅;施用酷刑,殘害人民……學生認真觀看教師出示的圖片等資料,拓展相關知識。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結合武王伐紂圖,借助教材回答問題: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是周武王,都城:鎬京。學生試著發表看法,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結合教材回答如:這句話表明在奴隸、封建社會,天下是君王的,國家為君王的私有財產,本質上和“家天下”相同。學生討論并完成表格,歸納作用如:積極:開發了邊遠地區,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使周成為強國。學生閱讀材料,根據教師出示的表格提示,共同探究夏商西周的滅亡情況。學生交流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了解。通過表現的形象,系統的介紹夏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都城、歷史地位等,使知識一目了然,易于學生整體把握。借助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夏王朝的情況,使知識得出有理有據。通過形象的圖式,講解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過程,使學生對其有系統的了解。通過引導學生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談看法,使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更深刻的認識世襲制與禪讓制的區別,從而明確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實質是由公天下變為家天下,國家機構變成了奴隸主階段壓迫奴隸和平民階段的工具。借助材料夏桀昏暴,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材料,感受夏桀的昏暴程度,并通過歸納具體表現,為下文介紹商湯滅夏奠定基礎。通過圖片展示,從不同角度分析夏朝的死亡,并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使學生在借助教材歸納總結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漫畫的形式,形象的展示夏朝的滅亡過程及原因,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理解。通過請同學們列舉紂王的暴行,并利用多媒體展示典型材料,引導學生對紂王有正確的認識,對學習下一部分——武王伐紂奠定基礎。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使學生對本部分的知識有所了解,同時提高學生閱讀教材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武王伐紂取得勝利的原因,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探究,從而使學生更深刻的明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旨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借用《詩經》中的一段話,引發學生思考關于分封制的一系列問題,使問題的呈現具有系統性,易于學生整體整理和把握。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西周等級示意圖,使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感知基礎上,加深對等級制度的理解。利用材料:周幽王介紹,引導學生明確西周滅亡的原因,并借助表格,條理清晰的歸納夏商西周興亡的時間,使知識具有系統化。通過分析夏商西周滅亡原因,找相同之處,從而總結歷史教訓:得民心者得天下!檢測目標1.我國奴隸制社會開始于()A.黃帝時期B.禹時期C.啟時期D.湯時期2.暴君亡國,明君興政。下列四人中堪稱暴君的是()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3.公元前841年,因為與民爭利,引起“國人暴動”,最終被人們趕走的暴君是( )A.周厲王B.周幽王C.周平王D.周成王學生以組為單位,觀看幻燈片出示的檢測題,討論并交流,從而總結出正確的答案,鞏固和理解好本節所學內容。利用多媒體出示本節課的檢測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課堂小結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終于桀。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談收獲和體會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板書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