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學設計課題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單元三學科歷史年級七學習目標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了解陳勝、吳廣起義過程以及楚漢之爭的基本歷史知識。通過對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原因的探究,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通過對材料和相關史實的研究學習,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本課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成語,如:“鴻門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認識到人民才是歷史的真正主宰;陳勝、吳廣的首創精神,在我國歷史上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為后來的農民反抗殘暴的統治樹立了榜樣。重點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難點陳勝、吳廣起義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組織教學復習檢測請說出秦滅六國的順序。列舉秦為鞏固統一在政治上的措施。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導入新課:“阿房,阿房,亡始皇”,這是當時民間流傳的童謠,想一想這是為什么?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認為他開創的帝業能夠代代相繼,傳之萬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滅亡了。聲名顯赫的秦朝為什么如此短命?它又是怎樣被推翻的呢?出示學生目標:(1)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2)了解陳勝、吳廣起義過程以及秦朝滅亡、楚漢之爭的基本歷史知識。準備教材等學習用品思考并回答教師的提問。傾聽并思考齊讀學習目標,理解本節內容檢測上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解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學習有的放矢。講授新課目標導學一:秦的暴政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一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思考以下問題:材料一:秦朝的賦稅,主要有田租、口賦、雜賦三種。這些賦稅加在一起,要占到農民收獲物的三分之二。材料二:材料三:秦朝法律規定,男子17歲就需要到官府登記戶籍,從此開始服徭役,直到60歲才能免除。據估計,當時全國人口有2000萬,秦始皇北筑長城征調三十萬,南戍五嶺又五十余萬,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又七十余萬,加上修馳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調服役的不下三百萬人。材料四:當時在秦國市場上,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1)材料一體現了什么?(2)材料三說明當時秦朝一個什么社會現象?教師講解:體現徭役繁重。(3)上述現象有哪些影響?(4)材料四說明秦代刑法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秦朝刑法嚴酷(5)這些壓迫在秦始皇去世以后有沒有得到一些改變呢?(6)歸納總結:秦朝暴政的具體表現:教師講解:目標導學二:陳勝、吳廣起義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二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分析以下問題:請簡述陳勝、吳廣起義的時間及經過有人認為如果陳勝、吳廣在去漁陽戍邊的途中,沒有遇到大雨,秦末農民起義就不會爆發,你贊同嗎?為什么?教師總結:陳勝、吳廣起義建立了什么政權?(4)想一想下面兩個成語從何而來?斬木為兵,揭竿為旗(5)陳勝、吳廣起義的結果如何?(6)陳勝、吳廣起義有何歷史意義?教師總結: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的統治。(2)他們敢于揭竿而起的革命首創精神在我國歷史上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3、材料分析:請介紹巨鹿之戰的時間、地點、交戰雙方、結果、相關成語曲故。教師講解:以少勝多,殲滅秦軍主力相關典故:破釜沉舟項羽為什么能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秦軍?教師總結:教師講解:當時項羽在軍事上處于絕對劣勢,按常規戰法,很難取利。項羽采取這種做法,破釜沉舟,激發了將士們的斗志,要么前進,要么戰死疆場,沒有任何退路。破釜沉舟并不違背兵法,兵書上就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說法。項羽在特殊情況下,運用這種特殊做法,應該說是高明的。目標導沽:楚漢之爭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三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分析以下問題:你了解項羽劉邦嗎?介紹給大家分享。教師出示:項羽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公元前209年,他與叔父項梁在吳(今江蘇蘇州)起兵,響應陳勝,后在巨鹿之戰中摧毀秦軍主力。秦滅亡后,他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全國最高統治權進行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最后為劉邦所敗,在烏江自刎而死。漢高祖,即劉邦。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95年在位。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后,劉邦起兵響應,后與項羽領導的起義軍共同推翻了秦王朝。秦朝滅亡后,他與項羽進行了將近4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劉邦戰勝項羽,即皇帝位,建立西漢王朝。請概括楚漢之爭的史實。楚漢之爭的時間、結果?教師總結:前206——前202年結果:劉邦取得勝利。劉邦、項羽先后領導了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這兩次戰爭的性質是否相同?為什么?看誰找的多?(本課所涉及的成語故事)(6)從項羽爭奪帝位的失敗和秦朝滅亡的共同原因中,你能總結出什么歷史經驗教訓?教師總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認真閱讀三則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回答問題如:秦的暴政表現在:沉重賦稅學生舉手回答:使農民背井離鄉,脫離農業生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學生回答:秦二世統治更加殘暴學生認真聽講,歸納總結,整理知識。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閱讀圖示,結合教材回答,如:公元前209年,陳勝(陳涉)和吳廣率領900農民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東南)發動起義。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從此開始。學生借助教材回答:在陳建立“張楚”政權……學生總結起義結果:陳勝吳廣起義果后失敗。學生借助教材介紹如:巨鹿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70年,地點是巨鹿,交戰雙方是項羽和秦……學生根據教師提示,借助教材,完成表格,回深理解。學生認真聽講,加深理解。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回答如:項羽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公元前209年,他與叔父項梁在吳(今江蘇蘇州)起兵,響應陳勝,后在巨鹿之戰中摧毀秦軍主力……學生介紹史實如:秦朝滅亡后,擁有重兵的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雙方為爭奪帝位,展開爭戰,史稱“楚漢之爭”。……學生以組為單位,比賽查找,如:指鹿為馬(趙高)、斬木為兵、揭竿起義(陳勝、吳廣)、破釜沉舟(項羽)、約法三章(劉邦)……通過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了解,以便于以下問題的探究。通過四則材料,分析展示秦朝的賦稅、徭役、酷刑等,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對秦朝的暴政有所了解,從而為下一目的學習——秦滅農民起義,奠定思想基礎。教師通過表格的形式,歸納秦朝暴政的表現,進一步鞏固和使學生加深理解。通過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旨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借助多媒體手段,分別展示陳勝、吳廣起義和秦末農民戰爭的形勢圖,引導學生以讀圖、識圖的基礎上,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過程,并分析起義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確:秦的暴政是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起義的意義,使學生對農民起義有更深刻的了解。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巨鹿之戰和咸陽之戰,引導學生有興趣對其相關情況進行探究,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充分體現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通過表格,歸納巨鹿之戰的情況,使知識更加清晰,具有條理性。通過講解當時的情形,對學生進行思想方法教育。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培育學生閱讀教材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借助形象的象棋圖片——楚河漢界的由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體現其主體地位。請學生概括楚漢之爭的史實,使學生在自主概括的過程中,對其過程加深理解和識記。通過對比劉邦、項羽先后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分析兩者的性質,使學生對楚漢戰略有更深入的了解。檢測目標1.秦朝統一后,不斷動用民力,修長城、修馳道、戍五嶺、造阿房宮、建驪山墓等,動輒征用勞力數百萬人。這主要得力于A.秦朝擁有遼闊的疆域B.滿足秦統治者的享樂需要C.秦始皇個人的統治魅力D.秦朝的專制中央集權制2.“始皇帝”作為君主的稱號,曾寄托著把自己開創的帝業,永遠地延續下去的美好愿望。但歷史似乎與他開了個玩笑,結果是秦朝短命而亡。秦始皇開創的帝業存在了A.13年B.16年C.20年D.24年3.導致秦末農民揭竿而起的直接原因是A.秦朝暴政B.賦役繁重C.秦律嚴酷D.奸臣亂政學生以組為單位,觀看幻燈片出示的檢測題,討論并交流,從而總結出正確的答案,鞏固和理解好本節所學內容。利用多媒體出示本節課的檢測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課堂小結本課學習了秦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其中秦的暴政是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正因為秦的統治殘暴,人民才起來反抗推翻殘暴統治。陳勝、吳廣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之后的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結束了秦的暴政。秦亡后,此時農民起義的性質轉變了,戰爭由推翻暴政轉變為爭奪帝位,最終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取勝。談收獲和體會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板書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