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學設計課題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單元二學科歷史年級七學習目標了解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等基本史實,感知戰國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辯證地認識戰國時期的諸侯兼并戰爭;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識讀《戰國銅壺》《戰國形勢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通過材料研讀,學會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通過對商鞅變法的開放性討論,培養創新思維和發展個性。改革促進國家強大和社會進步,但改革需要膽識和策略,學習商鞅不畏強權、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了解這一工程,培養愛國情懷和國家認同感。重點戰國七雄;商鞅變法;都江堰的修建難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組織教學復習檢測春秋時期經濟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王室衰微的原因有哪些?春秋爭霸的實質是什么?導入新課:出示學生目標:(1)知道戰國七雄的名稱和位置。(2)了解大變革時代生產工具的變化和商鞅變法的相關內容。(3)掌握都江堰的設計者和建造的意義。準備教材等學習用品思考并回答教師的提問。傾聽并思考齊讀學習目標,理解本節內容檢測上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解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學習有的放矢。講授新課目標導學一:戰國七雄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一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分析以下問題:(戰國七雄形成背景)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在農業生產上廣泛應用,封建經濟有很大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壯大,要求取代舊貴族掌握國家政權,發展經濟。(1)找一找:對比春秋后期與戰國初期的形勢圖,你能看出什么變化呢?(2)請簡介七國形成的過程。教師講解:(3)戰國七雄與春秋五霸在出現時間上有什么不同?教師講解:春秋五霸先后出現,戰國七雄同時并存借助教材,完成戰國七雄簡表材料分析:《孟子·離婁上》中評價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殘酷性,說當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你怎樣評價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影響?請分別介紹長平之戰、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情況。分析戰國兼并戰爭的特點。請歸納戰國兼并戰爭的影響。教師總結:負面影響: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破壞。正面影響:促進政治改革、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教師展示戰國時期的兵器。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春秋晚期到戰國時代,鐵兵器開始應用。步兵和騎兵逐漸取代車兵,成為主要兵種請分析春秋、戰國戰爭的不同點。教師出示表格歸納:目標導學二:商鞅變法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二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知識,分析以下問題。材料:商鞅的故事:出生于衛國,姓公孫,又稱衛鞅、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志向高遠,商鞅以驚人的智慧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在秦國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面對舊貴族的阻撓,他展現了毫不妥協,絕不讓步的改革精神;在主持變法時,他顯示了一個改革家無懼強權,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商鞅變法的原因是什么?教師歸納:①經濟方面:鐵制農具和牛耕在農業生產上進一步推廣,為適應這一先進生產力,發展封建經濟,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②政治方面: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壯大,要求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掌握國家政權,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③軍事方面:為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各國紛紛變法以求富國強兵,秦國也不得不實行變法。在各國變法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最大。商鞅變法的目的、時間?支持者?教師講解:說出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教師出示表格,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商鞅變法的意義是什么?教師展示:(5)商鞅變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分析如:秦國地處西部邊陲,國家落后,改革的決心大。秦孝公的鼎力支持。百姓的大力支持,商鞅作為改革家的個人素質和措施得力改革適應經濟政治發展的需要,順應時代的潮流。(6)怎樣認識商鞅變法?目標導學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三目,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分析以下問題: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修建的時間?都江堰的構成?教師講解: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都江堰的功能?都江堰修建有何歷史影響?教師總結: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5)都江堰是由哪三大主體工程構成的?三大主體工程分別發揮什么作用呢?教師講解: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回答如:諸侯國數量不斷減少,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學生簡述七國形成的過程,如:小國被并,大國左右政局,制度崩潰;小國被并,大國左右政局,制度崩潰……學生借助教材,與教師共同完成戰國七雄簡表。學生認真閱讀材料,小組討論并在班級交流匯報各著名戰役的戰況。學生歸納特點如:戰國兼并戰爭特點歸納:規模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傷亡大。學生認真觀看圖片展示的兵器,理解和感悟鐵兵器的開始應用。學生根據提示,與教師共同完成表格歸納。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閱讀各國變法的背景圖示,結合教材分析。學生閱讀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解決問題,同時在班級進行交流,如:商鞅變法的原因:①經濟方面:鐵制農具和牛耕在農業生產上進一步推廣,為適應這一先進生產力,發展封建經濟,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學生與教師共同完成表格,總結商鞅變法的內容。學生舉手匯報意義如: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學生列舉原因如:秦孝公的鼎力支持。百姓的大力支持,商鞅作為改革家的個人素質和措施得力……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學生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回答問題如: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學生列舉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學生觀看圖示,分析如:三大工程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使其枯水不缺,洪水等功能。學生認真觀看都江堰的發展情況,感悟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意義。通過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旨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利用多媒體展示戰國七雄圖示和長平之戰形勢圖,引導學生分析對比春秋后期與戰國初期的形勢變化,從而使學生明確春秋五霸先后出現,戰國七雄同時并存的史實。通過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逐一完成戰國七雄簡表,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對相關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借助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戰國兼并戰爭的特點和影響,使知識呈現自然,同時具有系統性。通過展示戰國時期的兵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時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易于學生深入理解。通過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了解易于學生對以下問題的探究。通過展示各國變法的背景圖示,使學生對改革的歷史背景有所了解,也使知識更具有形象化。由商鞅的故事引出系列問題:商鞅變法的原因、內容、作用等問題,使問題系統化、連貫化,易于學生整體理解和把握。通過引導學生歸納表格,使學生對商鞅變法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歸納,從而使知識更加條理清晰,易于理解。引導學生分析商鞅變法對不同階段人物的影響,形象的展示了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同時為探究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分析奠定基礎。引導學生自主發言,談對商鞅變法的看法,調動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借助圖片,以功績形示展示李太過,從直觀上引導學生對其有所了解。通過設置一系列問題:都江堰的修建時間、構成、功能、歷史影響等問題,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對都江堰有個完整的了解。借助媒體手段,多角度展示都江堰的情況,使學生深刻明確: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檢測目標1.戰國時期,發生了“三家分晉”的事件。這“三家”是A.齊、楚、燕B.韓、趙、魏C.秦、趙、魏D.齊、韓、趙2.戰國時期的各國改革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最為顯著。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獲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C.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D.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愿望3.戰國七雄中位于最西邊的諸侯國的是A.燕國B.秦國C.齊國D.楚國學生以組為單位,觀看幻燈片出示的檢測題,討論并交流,從而總結出正確的答案,鞏固和理解好本節所學內容。利用多媒體出示本節課的檢測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課堂小結春秋時期,是一個動蕩的歷史時期,社會經濟因牛耕的出現和鐵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進而導致西周的各種制度遭到破壞,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最終引起諸侯爭霸與大規模的民族交融。談收獲和體會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板書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