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趣味生動,一文講透《西漢與東漢》導入新課:2020年4月,我國研發一臺非常先進的量子計算機,名字叫九章。這臺計算機的逆天之處在于他的計算速度比當今世界第一的超級計算機富岳快一百萬億倍。在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中,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而九章只需200秒。這臺計算機為什么命名為九章呢?原來是為了紀念我國漢朝的一本數學專著:《九章算術》。今天,我們走進大漢王朝,通過四位大漢天子的故事來學習本課知識。第一位:漢高祖劉邦。劉邦,農民出身,大字不識一個,天天游手好閑,一個地痞無賴,卻最終消滅了貴族出身的項羽。劉邦后來做一個小小芝麻官,任泗水亭長,在一次押送一批農民趕赴驪山修秦始皇陵,路上很多人逃跑。劉邦心想,鄉親們去了驪山修皇陵,就算不累死,也要脫一層皮,都是鄉里鄉親的。不如干脆放了所有人。人們非常敬佩劉邦的俠義,愿意追隨他。在路上,有一條大白蛇橫在路中間,劉邦酒勁上來了,提劍上去斬殺了白蛇,并借機宣傳自己是天上赤帝子下凡,斬殺了白帝子。人們相信劉邦是真龍天子,在芒碭山擁戴劉邦稱王,從此開始了反秦起義。從劉邦釋放所有農民逃跑這件事,可以看出劉邦具有什么優秀的品質呢?劉邦出身底層農民,本身就是暴秦苛政的受害者,他深刻體會農民的徭役負擔沉重,理解農民的痛苦,同情農民。試想,劉邦如果做了皇帝,會不會糾正暴秦的一些列苛政?擊敗項羽后,公元前202年,劉邦在韓信,彭越各王的請求下,正式登基稱帝。天下終于平定,戰爭結束,大漢天子登上帝位后,面臨的是一個什么局面?史書記載:漢興,接秦之敝---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經歷長時間的戰亂,如秦滅六國,反秦戰爭,楚漢戰爭,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們生活窮困。因此漢初統治者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恢復經濟。第二位:漢文帝劉恒。有人說,漢文帝是歷史上最“小氣”的皇帝,他不許夫人穿漂亮衣服。還親自下田種地。皇帝小氣對百姓來說是福還是禍?小氣的另一種表達是節儉,皇帝節儉,開支少,百姓的負擔就輕。所以這個小氣不是貶義詞,而是贊美。在儒家學者看來,漢文帝的仁德或許僅次于堯舜。劉恒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是薄姬所生。薄姬原是吳國女子,一個偶然的機會,劉邦見到了薄姬,見其頗有姿色,便將其納入后宮,生下兒子劉恒。公元前196年,劉邦封七歲的劉恒在偏遠貧窮的代地為代王。劉恒到代地采取與民休息,發展生產的舉措。把代地治理得井井有條。此時,長安宮廷卻上演著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慘劇:呂后專權,宮廷劇變。劉邦去世后,呂雉扶持傀儡皇帝,把持朝政,大肆殘害劉邦諸多兒子。劉恒遠離宮廷,躲開了爭權奪利的漩渦,反而保全了自己。呂后死后,劉氏皇族集團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立即行動起來,反擊并剿滅誅殺了呂氏外戚集團。誅滅呂氏勢力后,立誰做皇帝呢?大臣們選中了遠在邊疆的代王劉恒。劉恒治理代國頗有政績,且性格謙恭溫和,無為不爭。就這樣,幸運降臨在了劉恒的頭上。劉恒當皇帝二十三年,沒有建宮殿,沒有修園林,龍袍破了,就讓皇后給補一補再穿。漢文帝曾經想建造一座露臺,但想到要征伐很多民力,放棄了這一想法。漢文帝時,按三十稅一征稅,而秦朝是十五稅一。對外方面,漢文帝也盡量不動刀兵。當時南方有一個南越,南越王是趙佗。呂雉當政時,不準向那里輸出鐵器,只賣公馬、公牛給他們,想讓南越的牛馬絕后。趙佗非常氣憤,宣布獨立,自稱南武帝,呂雉多次派兵鎮壓,都被趙佗打敗。劉恒執政后,采取安撫策略,下令官府修好趙佗家鄉的祖墳,使趙佗大為感動,答應了劉恒提出的條件:取消帝號,劉恒不費一刀一槍解決了邊境獨立問題。律法方面,糾正秦朝嚴刑峻法,采用寬刑省罰。一個叫倉公的醫生,被官府判肉刑,要割鼻子,砍左足。為了營救父親,倉公的女兒緹縈上書漢文帝為父求情,漢文帝說:“百姓犯法,是因為我教化不明所致。割去鼻子、砍去手腳,只會讓罪犯無法再抬頭重新做人,又怎能勸人為善呢?于是下詔廢除肉刑。經過漢文帝的努力,國家糧食豐富,經濟恢復,社會安定。歷史上把這個時期譽為“文景之治”。但是,無為而治,繁榮盛世的背后潛伏著危機:七國之亂爆發了。第三位:漢景帝七國之亂是怎么回事呢?劉邦能大敗項羽,完全是依靠手下諸多良臣猛將的幫助。這些幫助皇帝打江山的人叫功臣。對這些功臣,如果不封王,那就絕情了。說不定這些人聯合起來,分分鐘把自己給滅了。其次,秦始皇的郡縣制遠遠沒有分封制這么歷史悠久。當時人認為,分封制才正常,郡縣制反而是怪胎。但分封制下,諸侯王擁兵自重,威脅中央,這個弊端劉邦是知道的。好處是如果有人來反我,我可以叫王兄來幫忙。郡縣制可以消除地方勢力,但沒有做諸侯的王兄保衛。分封制和郡縣制都有優缺點,怎么辦呢,干脆,來一個雙劍合璧:郡縣分封并存,一國兩制。劉邦首先是分封了很多功臣,這些功臣是異姓王,后來擔心這些功臣異姓王勢力太大就找了一些借口把所有的異姓王都砍了頭,然后又分封了很多同姓王。同姓王就是自己的兄弟,或兒子們。劉邦沒想到的是異姓王會造反,同姓王也會造反。同姓王是自家人,為什么也會造反呢?首先,人性如此,在權力和利益面前,親情有多少分量?其次,諸侯王在封國內獨攬大權,可以征收賦稅、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成為實際上的獨立王國,是典型的國中之國。國家實力決定外交關系。從地圖我們可以看出,王國的地盤比中央還要大?當地方王國的實力比中央皇帝還要強,王國怎么可能服從皇帝?吳國產銅,于是吳王劉濞利用銅礦,鑄造銅錢。這相當于有了一臺印鈔機。同時,吳地沿海地區產鹽。吳王又煮海水為鹽,販賣到全國各地,賺取暴利。吳國的實力日漸強大。吳王劉濞心理就不平衡,憑什么你劉啟是皇帝。我難道不能做皇帝?我比你強,卻要服從你?面對不斷強大的諸侯王,漢景帝坐立不安,于是與晁錯謀劃削藩。削藩就是把諸侯王的土地劃歸中央管轄,也就是割地。把諸侯王的土地奪取過來。這就觸動了吳王的根本利益,造反成了必然。劉濞聯合其他王國,舉兵西向,七國之亂爆發了。漢景帝命太尉周亞夫等率軍平叛,周亞夫斷絕叛軍糧道,七國兵敗。吳王逃跑,后來被人用矛刺死,獻其頭于朝廷,七國叛亂被迅速平定。第三位皇帝:漢武帝劉徹。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秦皇漢武”是中國人很熟悉的詞組,漢武帝的功績和秦始皇不分伯仲。漢武帝武功蓋世,開疆拓土,為中華打下一片廣闊的土地,讓中華民族有著廣闊的生存空間。漢武帝即位之初,面臨著什么問題呢?首先:漢景帝雖然平定了七國之亂,但治標不治本,諸侯王割據一方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其次:漢朝一些商人富可敵國,過著奢侈無度的豪華生活。卻不會出錢出力幫助抗擊。再次:漢王朝年年給匈奴送錢財,可是匈奴照樣入侵邊疆,搶奪畜產。最后:漢初宰相的權力極大,與皇權基本處于平等的狀態。可以說,當時的大漢王朝,危機四伏,年輕的漢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決問題?措施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秦朝奉行對民眾高壓殘酷的法家學說,是典型的極權主義。隨著秦王朝的毀滅,法家也成了暴政的代名詞。這時,誰如果宣揚法家,那就是欠揍。漢朝初年,劉恒繼位的時候,民生凋敝,國家財政窘迫,皇帝無法搞什么大動作,只能清靜無為。地方諸侯方面,當然希望皇帝得過且過,對他們放任不管,這非常有利于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所以極力維護“黃老”學說。漢武帝剛剛繼位的時候才16歲,真正掌權的是他的奶奶:竇太后。老婆子是個黃老之學的死忠粉。要求所有人都必須研讀《老子》,她在世的時候,儒生要么被貶,要么被殺。所以只要竇太后活著,儒學就完全沒有出頭之日。鑒于以上種種因素,漢初黃老無為思想一統天下,實行無為而治。天下得到休養生息,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折騰”。釋放了民間活力,經濟得到恢復發展。但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穩固皇權是壓倒性的頭號目標。這就注定皇帝不能無為,而是要對諸侯,豪強等勢力多加管控。再者,漢武帝繼承了文景之治積攢下的充裕財力,擁有折騰的資本。性格方面,漢武帝是一個強勢君主,胸懷大志,渴望有所作為。當時國家內憂外患,各種勢力蠢蠢欲動,嚴重威脅皇權。儒家思想強調積極進取、剛健有為,這非常符合漢武帝強烈渴望對內集權、對外開拓的政治需要。通俗來說就是,儒家思想這道菜正好符合漢武帝的胃口。剛好,竇太后去世,壓制儒學的權力消失了,儒學終于迎來了春天。在這些背景下,漢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學說取代“黃老無為”學說。建立“一個思想、一個帝國、一個皇帝”的大一統理想社會。自那以后,太學里只講授儒家經典,其他諸子百家悉數移除。誰要想當官,就必須學習專研儒家學說。如果研讀其他學說,只是一種自我娛樂。就像我們現在要想考大學,必須學習語數外等九門科目,但你學瑜伽也沒有誰攔著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了思想。削弱了地方諸侯,豪強,外戚等威脅皇權的各種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從那以后,儒學成了一種官方哲學和正統。儒家學說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主流。措施二:鹽鐵官營在司馬遷的《史記》里有一章叫《貨殖列傳》,專門記載了西漢初期的富豪,在司馬遷的這張“西漢富豪榜”上,排在前五的竟都是冶鐵業者和煮鹽業。第一位是卓氏。世代靠冶鐵致富,家里的奴仆就多達千人。他每天射獵為樂,享樂可比王君。漢初巨富的出現,是因為漢初國家允許私人經營鹽鐵。鹽鐵是最賺錢的行業,商人通過經營鹽鐵賺取了巨額利潤,富可敵國。卻不會拿出一毛錢來反擊匈奴。豪強富商如此不差錢,漢武帝反擊匈奴卻缺錢,鹽鐵的利潤又最豐厚。在這種背景下,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制度。國家壟斷全國的鹽鐵經營。命令那些商人全部滾開,不允許再染指鹽鐵。規定:誰敢私自鑄鐵,煮鹽,就用腳鐐鎖住他的腳。鹽鐵官營徹底阻斷了大漢豪強,商人的斂財之路,他們組團反抗,漢武帝采取了鐵腕手段,果斷斬殺了一批違反禁令的投機商人,堅定地推行鹽鐵官營政策。鹽鐵官營極大的增加了財政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措施三:設立內朝丞相具有統領百官、協助皇帝處理朝政的功能,這就注定了丞相的權力極大,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西漢初年的相權嚴重威脅到皇權。例如漢景帝與周亞夫。漢景帝想要封自己的舅舅為候,就被當時的丞相周亞夫否決了。為了不受丞相掣肘,漢武帝想出一個主意:讓自己身邊的一些親信在宮廷之內和他決策,然后再交給宮廷外的丞相去執行,這樣丞相就無法參與政策的制定,淪為辦事員的角色。從而大大削弱了丞相權力。漢武帝身邊參與決策的親信形成了內朝,而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就組成外朝,這便是內外朝制度。能當上內朝官的人,肯定是皇帝的親信和心腹。對皇帝百分之百忠心,和皇帝永遠一條心。絕對不會像丞相那樣和皇帝對著干。內朝的人員主要包括以下三類:一是皇帝身邊的近臣。包括侍從、常侍、散騎、給事中等,這些人服侍皇帝左右,每天和皇帝呆在一起,深得皇帝信任。二是少府官員。少府的原本職能是負責掌管皇室的吃、穿、住、用,相當于皇帝的私人管家和生活秘書。漢武帝允許他們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比如少府下面的尚書令,原來只是為皇帝管理奏章文書,后來掌握實權。三是皇帝的親戚,心腹大將。比如衛青,霍去病。內朝的設立,剝奪了丞相的決策權,加強專制皇權。但隨著內朝官勢力的逐漸膨脹,又威脅到了皇權,于是皇帝又提拔新的心腹,把舊的心腹壓制下去。內閣的設立,軍機處的設立,就是按照這個歷史循環發展的結果。措施四:鑄幣權收歸中央。漢初,政府允許民間和諸侯國鑄造錢幣。任何人,只要手上有貴金屬,就可以鑄錢。漢景帝時候,發生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吳王劉濞之所以能夠發動這場叛亂,很重要的一個條件是他擁有鑄幣的權力。吳國產銅,吳王可以輕易把銅變成銅錢,買進全國所有的糧食和資源。吳王鑄造的銅錢成為發動叛亂的軍費。這樣說,鑄幣權如果掌握在別人手里,后果是很嚴重的。漢武帝洞察到鑄幣的重要性。發布詔書,禁止郡國和私人鑄錢,只準中央掌控的上林三官鑄錢。不是上林三官鑄造的錢都不準使用流通。政府壟斷鑄幣權,其實是一種超級賺錢的手段,專業術語叫收取鑄幣稅。舉例來說,如果皇帝在鑄造的錢幣中摻入一半假,那同樣的銅材就可以多鑄造一倍的錢幣。從而可以買多一倍的物資。措施五:推恩令面對諸侯國尾大不掉,威脅中央集權的局面,晁錯采取的辦法是削藩,簡單直接,結果導致了諸侯王的激烈反抗,從而爆發七國之亂。能不能既削藩,又不引起戰亂呢?辦法就是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這是一種比直接削藩高明很多的好辦法。它用慢慢來的智慧來解決問題。推恩令這個游戲是怎么玩的呢?我們知道,按嫡長子繼承制的傳統,諸侯王死后,王位和封地只是傳給嫡長子一人,其他庶出的王子是沒有封地的。現在推恩令要求,其他庶出的王子們也可以分享封地。這樣做,會給中央帶來兩個好處:首先:一個王國就要被幾個王子分割成好幾塊。封地面積自然就變小了。這是一種變相的肢解分割,削弱王國實力。只要兩代三代,一個原本很大的王國就會分割成無數小國。小到只有一個縣城這么大,完全喪失了對抗中央的實力。王國小到一定的程度,就降級為侯國,隸屬于中央郡守管轄。其次:推恩令中,得到好處的是廣大的庶子,嫡次子。在原來的體制下,庶子和嫡次子是得不到封地的,推恩令實施后,他們突然得到封地的機會。自然會強烈支持朝廷,堅定地站在朝廷這一邊。怨恨推恩令的主要是嫡長子,但他只有一個,而支持推恩的庶子嫡次子卻是多個。嫡長子如果想反對推恩令的話,其他的庶子會團結起來把他干掉。這叫把敵人陣營里的人拉攏過來,分化了諸侯王的內部。就這樣,通過推恩令,王國問題解決了。措施六:反擊匈奴,開疆拓土。先來看兩幅地圖:秦的疆域和漢的疆域對比。從中我們可以知道漢的疆域比秦增加了很大一部分,增加的這部分主要是今天的新疆。當時叫西域。從中原到西域,有一塊必經之地,咽喉要道。叫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夾在兩山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是重要的戰略要地。從地圖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要控制西域,首先要控制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本來匈奴人控制的地盤,這里是沙漠中的綠洲,水草豐美。匈奴人長年在這里養馬放牧。日子過得很開心。匈奴人憑借著河西走廊,經常對中原發動進攻。漢初,因為國家貧弱,需要休養生息,文帝景帝,韜光養晦,對匈奴采用屈辱的和親方式維持和平。和到最后,連公主都嫁光了。但匈奴的侵犯卻滅有停止。漢武帝無法忍受屈辱。再加上大漢的國力逐漸恢復,武帝決定亮劍,用刀劍來回擊匈奴的侵擾。派誰領兵呢?武帝決定啟用一個戰神級別的少年英雄:霍去病。有一次漢武帝親自給霍去病講孫子兵法?;羧ゲ∫桓毙牟辉谘傻臉幼?,武帝勃然大怒:你敢不認真聽我講課?霍去病說:我看這孫子兵法根本沒什么鳥用?打仗嘛,只要隨機應變就可以。紙上的東西是死的。趙括紙上談兵,不是死的很慘嗎?武帝頓時語塞。武帝看到霍去病這么囂張,決定讓他帶兵去歷練一下,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臭小子去領教一下匈奴人的厲害。他就不相信,連衛青都搞不掂的匈奴,霍去病能擺平?結果,霍去病居然把匈奴人團滅。霍去病是怎么對付匈奴呢?就三個字:閃電戰。一直以來,騎兵的快速機動性是匈奴人縱橫天下法寶。他們來去如風,搶劫一番就跑。中原的戰車布陣拿他們毫無辦法。然而,匈奴人萬萬沒想到,霍去病也玩騎兵的快速機動機動,千里奔襲,狂飆突進,速度比匈奴人更快。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戰,霍去病殲滅匈奴3萬多人,擊潰5個匈奴王國。俘虜了一窩匈奴王公貴族。4萬多匈奴人歸降大漢。河西之戰的勝利,讓大漢得以控制河西走廊,。并設立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管轄。漢武帝對這四郡的命名是多么的霸氣。是什么意思呢?武威:看看我的武力,我的威風。張掖:張開翅膀,開通經營西域,舒展了大漢的翅膀,勢力。酒泉:傳聞霍去病行軍到此處,糧草不足而士氣低落,霍去病便以皇帝御賜之酒倒入泉中,眾士兵飲后士氣大振,取名為酒泉。敦煌:“敦”的意思是“大”,“煌”的意思是輝煌。敦煌,意為大漢的強大與輝煌。控制河西走廊后,漢王朝從此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開啟了絲綢貿易之路。所以說,現有河西之戰,后有絲綢之路。為了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漢宣帝設西域都護府,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標志著西域正式納入中華的版圖,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劃時代的一件大事。從此,大漢頒布的法令政策在西域執行。大漢的軍隊在西域駐守,對西域實行了真正的管理。成為歷代中央政權管理西域的法理基礎。課文小結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1)背景: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2)措施: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3)表現:經濟得到恢復,社會穩定。2政治制度:地方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二:西漢的強盛1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政治: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設立由皇帝掌控的內朝,削弱丞相權力,加強皇權。設刺史,負責對官員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經濟: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開拓疆域(1)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2)在新疆設置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3)北擊匈奴,控制河西走廊,并設郡管轄。三:兩漢的文化史學:西漢司馬遷撰寫《史記》,首創了紀傳體通史。東漢班固撰寫《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文學:漢賦,樂府詩。醫學和科技成就:《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九章算術》。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