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第11課 古代日本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6世紀前的日本的社會狀況;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時間、內容及影響;掌握幕府統治形成的背景及發展歷程。培養學生再認再現重要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的能力。過程與方法:從大化改新的背景中理解內因、外因與歷史事件的關系,提高客觀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改革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標志,理解改革開放對人類文明進步的促進作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認識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善于學習他國長處發展自己的明智之舉,一個國家應該善于借鑒與學習。教學重點:大化改新和幕府統治。教學難點:大化改新的影響。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課件展示日本櫻花圖片和亞洲地圖。教師提問:你知道這是哪個國家的國花嗎?你能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國家嗎?提示: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日本地處東亞,是中國的近鄰。它是個島國,國土有限,資源匱乏。那么這個島國有著怎樣的歷史?你想了解古代日本的情況嗎?你想知道古代中國和日本的關系嗎?學完本課,你將對這些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二、探究新知(一)6世紀前的日本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2頁內容,并回答以下問題。(1)根據文獻記載,1—2世紀時,日本有100多個小國;后來大和政權統一了這些小國,大和何時統一了日本?(2)統一后的大和政權是如何進行管理的?學生閱讀后回答。提示:(1)5世紀,大和政權統一了日本。(2)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二)大化改新1.閱讀下面這段材料,分析7世紀時,大和的社會狀況。7世紀的時候,日本處在奴隸社會,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世襲大貴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隸及部民,權勢很大。地方貴族反抗中央貴族,政局十分混亂。日本的改革勢在必行。提示:階級矛盾尖銳,政局十分混亂。2.同一時期的中國隋唐,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昌盛、國力強盛的局面。中國文化直接影響著日本,強烈刺激了大和的統治者。6世紀下半葉,大和國內出現統治危機,掌權的圣德太子(574-622年)制定了一系列法令來提高天皇的權威,并且派遣眾多使節出使中國,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這次改革在歷史上被稱為“推古改革”,它為之后的“大化改新”準備了條件。教師提問: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得出日本大化改新的有利條件是什么?提示:日本派遣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進行“推古改革”,為大化改新準備了條件。3.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3頁“大化改新”內容,完成下列表格內容。學生根據課文填寫表格。開始646年領導孝德天皇內容政治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影響大和正式改稱日本國,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4.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比較中國隋唐與“大化改新”時的日本。師生歸納:中國隋唐“大化改新”時的日本政治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經濟實行租庸調制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5.結合上述表格評價大化改新。提示:大化改新是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隋唐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形成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國家,使日本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三)幕府統治1.課件出示日本武士圖片,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和教材第53頁內容,說說日本武士是如何產生的。師生歸納:大化改新百余年后,購買、兼并成為莊園形成的主要手段。特別是貴族、豪門和寺院的大莊園逐漸享有“不輸不入”的特權,既不向國家納稅,又不準地方官吏進入莊園,干涉莊園事務。大量小莊園主為躲避國家干預,紛紛將自己的土地悉數寄進給權門勢家或寺院等,形成“寄進地系莊園”。10世紀初,天皇政府多次頒布禁令,但沒能阻擋莊園發展的勢頭。11世紀時,作為國家經濟基礎的班田制徹底崩潰。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擴大勢力,地方豪強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新興的武士集團不僅是豪強統治地方的武裝力量,也逐漸介入中央朝廷,成為各派政治勢力爭取依靠的重要力量。2.課件出示《源賴朝》《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的圖片,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第53頁內容,說出鐮倉幕府建立的過程。 學生根據教材即可回答。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情況教師可視學生情況做適當拓展,也可鼓勵學生講述相關故事。3.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3-54頁內容,說說幕府時期,幕府與天皇之間形成了什么樣的關系。提示: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實際上天皇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4.材料展示: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為主君毫無保留的舍命獻身的精神。“武士道”沒有是非觀念,只重視維護自己所在集團的榮譽和安全。教師提問:武士效忠的對象是誰?武士道的實質是什么?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國家。武士道的實質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實奴仆。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我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自主完成表格,探討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內容、影響等問題。關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學生在影視劇中已有所了解,但對于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以及實質還不清楚,需要加以指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