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洋務運動教學設計教材:《中國歷史》(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單元: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課題:第4課洋務運動教學目標1.通過時間軸、地圖、史料等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了解洋務運動興起的時空背景,知道洋務運動主要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的時空坐標。2.通過提供材料,引導學生進行史料研讀,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3.利用對奕?的不同評價,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下對洋務運動興起的目的、口號、內容、作用、局限性等生成合理的歷史解釋。同時,通過對奕?和洋務運動的評價,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評價歷史。4.通過左宗棠收復新疆,洋務派失敗后近代化救亡圖存的后續之路,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和民族責任感。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洋務運動的作用、局限性。2.難點認識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學會正確評價洋務運動。教學過程新課前先講述第二單元核心概念:近代化。讓學生大致了解近代化主要包括經濟上工業化、政治上民主化、思想上理性化,知道中國近代化也是向西方學習,救亡圖存的過程。接著,以學習目標的形式呈現課程標準要求。1.新課導入以洋務派中央代表人物奕?的三種不同評價導入新課。展示無臉圖片,講述人物的三個評價。展示有臉照片,介紹人物基本情況。設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評價的原因,埋下伏筆,導入新課。2.正課講授背景呈現以時間軸和圖片的方式,呈現洋務運動的背景:內憂外患。點出中國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引入第一個主題:因變而變。此處的“因”,正好對應背景。洋務運動是因為時代發生變化而進行改變。(1)因變而變①代表人物、時間、本課核心概念以奕?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留在北京善后,說明奕?思想變化的過程,以及引出其他幾個與他有共同想法的代表人物。并通過PPT呈現和教師講述的方式,展示洋務運動的時間范圍:19世紀60年代-90年代,并介紹洋務運動、洋務派的基本概念。通過呈現材料,解釋導入部分對奕?的第一個評價“先驅者”,幫助學生后面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為后面評價奕?及洋務運動做好準備。材料如下:材料:在這一領域,恭親王給予了睿智的支持,稱允南方漢人領袖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取得的極大成就。一方面,在西方人的配合下,另一方面,在南方漢人領袖們的支持下,恭親王完全有資格成為自強運動的先驅者,以及清朝統治中興的巨人。——[美]托尼·鄧,《恭親王奕?傳》,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第119頁。②目的呈現材料分析洋務運動的目的。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并結合奕?的身份去思考目的是什么,從而得出洋務運動的目的是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材料如下:材料:“探源之策,在于自強之術,必先練兵......亟宜力圖振興,使該夷順則可以相安,逆則可以有備。”——《清代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③內容、口號創辦軍事工業:由前面洋務運動的目的過渡到前期口號:自強,由此引入到洋務運動的第一個內容:軍事工業的講述。并利用地圖冊上的地圖,讓學生找到洋務運動的軍事工業并填寫到表格中。幫助學生從空間上學習這些軍事工業。教師展示江南制造總局的材料和機器、制造的鋼炮的相關圖片,加深學生對這一軍事工業的認識。材料: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虹口購買美商旗記鐵廠,并把原在上海的洋炮局等并入,由容閎從美國購來機器,建成“江南制造總局”。1867年,由虹口遷到高昌廟,幾經擴充,成為清政府最大的軍事企業。該局制造槍炮、水雷、彈藥、火藥、機器和修造輪船……—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堂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第60頁。教師展示安慶內軍械所舊址,講述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家軍事工廠;展示福州船政局的相關圖片,講述它是遠東第一大船廠。教師展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創辦軍事工業遇到的困難,并引導學生思考他們會如何去解決困難,指出他們在這過程中存在的局限性,由此過渡到創辦民用工業部分,并為后面評價洋務運動做好準備。材料一:“子藥炮彈的消耗大量增加,軍火費大幅度上升,特別是到了60年代,購買洋槍洋炮和輪船的規模遠比以前增大,幾個大型近代軍用工業企業的創辦,是費用急增,每年不下千萬兩。”——夏東元:《洋務運動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第123頁。材料二:洋務派辦的軍事工業,全是官辦性質,而且在管理方式上還存在官僚衙門的惡習。以福州船政局為例,局內人員的“薪水工食”竟占了全部經費80%。它們的生產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遠遠低于國外的同類企業。——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第21頁。創辦民用工業:利用地圖冊上的地圖,讓學生找到洋務運動的民用工業并填寫到表格中。幫助學生從空間上學習,培養時空素養。并利用材料和圖片加深學生對民用工業的理解。先用材料介紹輪船招商局。材料:輪船招商局簡稱“招商局”,為晚清最早設立的輪船航運企業。1872年李鴻章令朱其昂試辦。……其名義上為商辦,實際上為官商合辦,大權由官方掌握。……承運漕糧,兼攬商貨。——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堂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第60—61頁。展示圖片,講述輪船招商局的獲利頗豐,但被李鴻章收入私囊,為后面評價洋務運動埋下伏筆。發展近代教育:展示洋務運動期間創辦的新式學堂表格和第一批留美幼童的照片。了解洋務運動在近代化教育方面作用。時間學堂1865年江南制造局附設機械學校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設船政學堂1879年天津電報學堂1880年天津水師學堂1882年上海電報學堂1886年天津武備學堂1887年廣東水師學堂1893年天津軍工學堂——表格數據整理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北京:三聯書店,2017年11月,第104頁。總結過渡,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新式教育等的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而鞏固統治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創建新式海陸軍:展示洋槍隊圖片,講述從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開始組建的新式洋槍隊。并結合教材講述阿古柏侵占新疆、俄國侵占伊犁的事實。以及左宗棠收復新疆的經過,重點強調軍隊是裝備了新式武器和進行了新式訓練,讓學生理解這也是洋務運動的成果之一。接著,讓學生觀看左宗棠抬棺出行的視頻,通過視頻講解和教師引導,讓學生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和責任意識。落實家國情懷素養。最后,再結合教材內容及地圖冊地圖講解新式海軍的建設,讓學生從創立目的、軍隊地理位置上學習新式海軍的創立情況。④作用講解完所有內容后,以表格形式歸納概括出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并利用材料分析洋務運動的作用,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工業近代化、教育近代化、軍隊近代化,推導出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材料:洋務運動包羅孔多,但大致而言,其核心或主導的東西可以歸為二端:(一)在這個過程中所建立的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二)創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諸種近代化設施。正是這幾個方面的內容以及與之相關的觀念變化,構成了近代化一小步。——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北京:三聯書店,2017年11月,第99頁。接著,繼續利用史料探究洋務運動的作用。材料一:它們(洋務工業)不知不覺中把封建主義的堅冰鉆開了些微裂縫,而后,民族資本主義則可以沿著這些裂縫慢慢滲入。——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北京:三聯書店,2017年11月,第103頁。材料二:李鴻章于1881年上奏所說:“統計九年以來,華商運貨水腳,少入洋人之手者,約二、三千萬兩”。——光緒七年二十一日李鴻章奏片,《洋務運動》(六),第60頁。(轉引自夏東元:《洋務運動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第137頁。)通過教師引導分析,得出洋務運動的作用還有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展示1881年唐胥鐵路通車典禮(中國第一條自建商用鐵路)、電報總局發電報場景的圖片以及第一批留美幼童優秀代表的情況表格,引導學生分析洋務運動還有哪些作用。由此得出結論: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近代交通運輸業和通信業的發展。培養了一批新式人才。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洋務運動有沒有成功救中國?結果是失敗,并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失敗。點出第二個大標題:應變不變。(2)應變不變①失敗原因以奕?的第二個稱呼“鬼子六”并結合材料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洋務運動失敗,并得到頑固派的反對是失敗的重要原因。材料一:奕?排行第六,又力倡洋務,于是被目為“鬼子六”。——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北京:三聯書店,2017年11月,第112頁。材料二:不幸的是,恭親王的先進程度與手中所握的權力,都不足以使他貫徹他的意圖。他無法應對政府中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在精明強干、野心勃勃甚至貪得無厭的慈禧皇太后執政的時候。——[美]托尼·鄧,《恭親王奕?傳》,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第2頁。繼續展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失敗原因還包括:內部腐敗、外國勢力的擠壓等。材料三:皇室諸王中恭親王奕?留意新政,但以“好貨”(喜好財貨)聞名……太后親王,貪墨無度,王公貴族,起而效尤。朝廷與地方,京官與外官,貪賄成風,無所禁止。——蔡美彪等著《中國通史》第十一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35頁。材料四:輪船招商局長期使用官款,發展迅速……1873年至1893年,它獲利白銀600多萬兩,但大都歸入李鴻章等人的私囊。——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第23頁。材料五:歐洲只是在確保中國人無力打破從屬地位的限度內和條件下才允許和鼓勵“西方文明”在華發展。——薛斐爾(美國海軍將領)寫給美參議院海軍委員會主席薩金特的信,刊于1882年的《舊金山晚報》,轉引自卿文輝:《提前奏響的挽歌:一個同時代美國外交官眼中的晚清洋務運動》,《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第146頁。(卿文輝轉引自[日]伊原澤周:《近代朝鮮的開港——以中美日三國關系為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279-280頁。)②局限性展示材料,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分析洋務運動的局限性。讓學生認識到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未改變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它的性質是一場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材料:曾國藩及其他自強運動的領袖雖走的路線不錯,然而他們不能救國救民族。此其故何在?在于他們的不徹底。一部分因為他們自己不要徹底,大部分因為時代不容許他們徹底。——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年6月,第61頁。引導學生回到奕?的第三個評價“賢王”,以奕?和慈禧之間的故事,結合奕?的主要事跡去分析為什么即使奕?與慈禧矛盾重重,死后仍然被慈禧賜封號為“忠”,能被清政府稱頌為“賢王”。再總結他主觀上的意圖,和他客觀上為中國近代化發展做出的貢獻。材料:慈禧……立即將恭親王召入宮中,厲聲嚷道:“爾為何事事跟我作對?爾以為自己是誰?”恭親王則厲聲回答“微臣乃道光爺之六子。”慈禧吼道:“本宮可削去爾等之爵位!”恭親王氣得喊道:“對,太后可削去臣之爵位,卻抹不掉臣作為皇子的宗室血脈!”慈禧氣得目瞪口呆,無言以對。——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1962年,卷三,第919頁。(轉引自[美]托尼·鄧,《恭親王奕?傳》,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第175頁。)接著,回到新課導入時的問題情境,再次呈現奕?的三種不同評價,請學生思考應該如何評價奕?。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歷史評價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評價歷史。再從奕?的失敗引導學生思考應該如何改變,引入第三個層次:如何而變。(3)如何而變①啟示展示材料一:以應該變而變,從而順應歷史潮流而開始和發展,以應該變而不變,從而違反歷史潮流而結束。——夏東元:《洋務運動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第295頁。教師總結分析洋務運動是在一個應該向西方學習的時候,學了,因此它順應了歷史潮流,這是它的歷史貢獻。但在上了一層臺階之后,需要繼續的向上攀升,而洋務派不愿意去繼續了,以應該變而不變,所以他失敗了。展示材料二:近代化的國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經濟,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年6月,第60頁。引導學生思考應該怎么變,指出還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由此,吸取教訓,得到啟示。需要因變而變,順時而變!應變則變,不斷深入!并過渡到本課拓展升華部分。3.課堂總結。總結升華:教師講解:同學們,以奕?、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為了救亡圖存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開始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在他們失敗后,一批又一批的有識之士繼續進行近代化的探索,向西方學習制度,學習文化,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的抗爭史、探索史,正是因為有一代又一代不屈不撓、不怕犧牲,敢于擔當的中國人,我們才能收獲今天的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擔負著特殊的時代使命,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同學們要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敢于擔當,勇于擔當,善于擔當。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解,總結本課,并為接下來近代化探索史的學習埋下伏筆,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和民族責任感。思維導圖小結板書設計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