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一、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版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八單元第2課。本課共4目,分別是正面戰場的抗戰,敵后戰場的抗戰,東方主戰場,抗日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在戰爭形態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并存,國內戰場和國外戰場并存。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在對日作戰中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關系一直貫穿整個抗戰時期。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艱苦抗戰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與支持。目前,初中統編教材與高中《中外歷史綱要》存在著高重復率的現實問題。如以本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例,高中階段內容一共涉及初中四節課內容,集中在部編初中新教材八上19-22課,分別是: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第20課《正面戰場的抗戰》、第21課《敵后戰場的抗戰》、第22課《抗日戰爭的勝利》,由此可見,絕大部分內容完全相同。高中教學一課面臨著如此繁多,且絕大多數與初中高度重合的教學內容,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實施銜接初中的高中教學設計可能是破解目前高中教學困境的有效途徑之一。學情分析經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對重復基礎內容,采取自主學習,對需要抽象分析比較能力處,如“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為什么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高一學生正處在15—16歲之間,他們思維活躍,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要針對學生的特點,調動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鼓勵他們以各種形式表達自己的見解。同時,高一學生在思維上已經從以形象思維為主向以抽象思維為主過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較能力,就本課而言,本課相關內容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如何從新的角度去拓展學生對這段歷史的認識仍然是一個艱難的挑戰。學習目標1.借助地圖、表格、文字等史料,通過時間軸梳理抗日戰爭的史實,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特點,理解和體會抗日戰爭中全民族團結一致、共同抗敵的意義。2.能夠分析、運用不同類型的史料,對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增強學生運用多種史料分析論證問題的能力。3.通過相關史實的學習,認識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對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開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具有重大意義。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教學難點: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關于抗日戰爭,長期存在著以下幾種錯誤認識:西方一些學者貶低甚至否認中國抗戰對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日本少數人更是無視歷史事實,否認對中國的侵略;臺灣的一些學者則貶低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作用,宣稱共產黨敵后抗戰是“游而不擊,敵后坐大”問題設計:為什么會有這些錯誤認識呢?研究者不同,立場不同。設計意圖:以長期存在著的錯誤認識導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糾錯意識,從而引出本節課的核心內容。【解讀課標】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史實,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理解十四年抗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根據課標要求,把本課內容分為三部分:國共同抗戰——抗戰的全民性;東方主戰場——抗戰的世界性;百年終雪恥——抗戰的復興性。國共同抗戰——抗戰的全民性1.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的抗戰中國軍隊的廣大官兵,在前線流血戰斗,中國的工人、農民、知識界、產業界,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華僑輸財助戰,一切抗日政黨,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對戰爭有所盡力。——毛澤東《論聯合政府》1945.4問題設計:依據材料指出都有哪些群體在抗擊日本侵略?廣大官兵、工人、農民、知識界、產業界、海外華僑。結合課本歸納為一是中國軍隊同抗日,包括主要由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抗戰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抗戰;二是民眾同抗戰,包括產業界的工業內遷,知識界的高校內遷,以及海外華僑、工人、農民支持抗戰設計意圖:從整體上把握抗戰是全民族抗戰。請同學們結合教材P139-P141內容,完成表格內容。同學們完成后,教師重點講解長沙會戰;抗戰防御階段國民黨先后組織的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初中教材已經詳細講述,同學們可自主閱讀教材,了解每次會戰的經過及歷史意義,特別是體會國民黨廣大官兵英勇不屈的愛國精神。發生在相持階段的長沙會戰屬于新增內容,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抗日名將薛岳任總指揮,他根據長沙地區的地形特點制定“天爐戰法”,重創日軍,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長沙會戰中的一個細節值得我們注意,參加會戰的軍隊構成復雜,有的屬于中央軍,大部分屬于地方軍,如川軍、湘軍、廣西軍。這些過去不同派系的軍隊曾經多次與蔣介石的中央軍進行過戰爭,地方派系軍之間也曾打過仗,但抗戰使這些部隊摒棄前嫌,統一指揮,團結一致對外,這生動反映了全民族抗戰的一個側面。設計意圖:借助表格,學生自主梳理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日戰爭的史實;長沙會戰是新增內容;肯定了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生動反映了中國抗戰是全民族抗戰。展示1936年的民國全圖設計意圖:借助地圖、文字配圖,直觀感受一下國民黨組織的正面戰場的抗戰2.敵后戰場的抗戰請同學們結合教材P141-142內容,完成表格。同學們完成后,教師重點講解政治上:抗戰相持階段到來后,國民黨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傾向日益增長,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什么是“三三制”?主要指在政權建設的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間派占三分之一。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鞏固抗日根據地政權,打敗日本侵略者。軍事上:在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在華北發動了一次大規模進攻作戰,共出動105個團,稱為“百團大戰”,戰果輝煌,一掃國民黨正面戰場“屢戰屢敗”、“喪師失地”的陰霾,極大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百團大戰中彭老總背靠戰壕,手持望遠鏡,正全神貫注地對日軍前沿陣地做近距離觀察(注意當時距離敵人只有500米,日軍的炮彈不時地打過來)經濟上:“雙減雙交”運動指,中共在陜甘寧邊區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溫和土改政策,其目的在于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戰相持階段到來后,為了擺脫根據地經濟困境,中共中央開展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思想上:抗戰爆發后,對于抗戰的前途,國內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必亡論”,以時任國民黨副總裁的汪精衛為代表,認為中日實力差距明顯,抗戰必亡。一種是國共兩黨內部都有的“速勝論”,他們把希望寄托于國民黨200萬正規軍、蘇聯出兵、美國干涉上,急于打大仗,對戰爭的長期性和艱苦性估計不足。針對這兩種錯誤論斷,毛澤東科學分析了中日國情,撰寫了《論持久戰》,極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使全黨達到了空前的團結。事實打臉國民黨對共產黨敵后抗戰是“游而不擊”的詆毀;中國共產黨,對外:始終堅持抵抗日本侵略;對內:始終堅持維護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抗戰相持階段到來后,敵后戰場逐漸成為抗戰主要戰場,中國共產黨無可爭議的就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設計意圖:借助表格,學生自主梳理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日戰爭的史實;理解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思考:根據所學知識,我們應如何客觀地看待兩個戰場的作用?國民黨的面戰場應該說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特別是戰略防御階段起著主戰場的作用,如組織了四次大會戰,促使了相持階段的到來;同時也為敵后戰場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時機;但片面抗戰路線不利于抗日力量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共產黨的敵后戰場在戰略防御階段,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防御。相持階段到來后,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關系,不能分割。應該客觀公正地評價兩個戰場的功能,不能片面地否定這個肯定那個。3.民眾的抗戰除了軍隊抗戰,廣大民眾也踴躍抗戰抗戰時期東南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其中由愛國實業家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指揮的宜昌大撤退,被譽為東方的敦刻爾克。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也都大規模內遷,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同學,老師推薦一部《南渡北歸》的書。工業和高校的成功內遷,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勝利打下了物質和精神基礎。海外僑胞也積極主動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紛紛捐錢捐物。其中典型代表是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淪陷區的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下以怠工、罷工等斗爭形式來支持抗戰,廣大農民則踴躍參軍、保障戰爭后勤,使日軍置身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總之,中國抗戰參與廣泛,凝聚了民族的力量,體現了抗戰的全民性。2018年7月1日習近平指出:“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習總的講話明確指出了中國抗戰的世界意義,批駁了西方一些學者貶低甚至否認中國抗戰對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東方主戰場——抗戰的世界性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分析歸納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依據。材料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統計簡表——摘編自《世界近代史》結論:1.中國抗日戰爭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2.從“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戰場是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唯一戰場材料二:1937年—1943年侵華陸軍在日本陸軍總數中所占比例(見下表)——據龔古今、唐培吉《中國抗日戰爭史稿》看表格中侵華陸軍戰總兵力百分比課得出結論:中國抗戰長期牽制和抗擊日本的主要兵力材料三:中國全面抗日的8年中,中國軍隊進行大小戰役達20萬次之多,殲滅日軍150余萬,占日軍在“二戰”中傷亡總數195萬人的80%。中國的持久抗戰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蘇聯)計劃,遲滯了日本“南進”(英美)的步伐,使世界法西斯勢力的戰略配合的企圖不斷落空——選自唐培吉《論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的意義》第一自然段主要講全面抗日的8年中,日軍在中國的傷亡數字,可得出結論:中國抗戰殲滅日軍最多;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中國抗戰對日軍的牽制,可得出結論:中國抗戰阻止日本“北進”,遲滯了日本“南進”,有力支援了美蘇以上三則材料共同點是用詳實的數據說話,有力論證了中國戰場的世界意義。但細心的同學可能發現了,這三則材料都以中國為視角,從史料的嚴謹性上看,還缺其他參戰國的信息材料。丘吉爾(英):“如果日本進軍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羅斯福(美):“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日本打垮了,你們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斯大林(蘇):“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英、美、蘇最高領導人的講話也都高度肯定了中國戰場的世界意義。細心的同學可能由發現了一點bug,那就是英、美、蘇、都是中國反法西斯的盟友,三國首腦的講話且都為官方的說法。我們就再看看非官方的日方資料怎么說。“日本現在中國使用的兵力很大,北進對蘇開戰實際上辦不到。”——(日)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日方資料同樣承認了中國抗戰對日軍的牽制。綜上所述,從中國視角、盟友視角、日方視角,都有力論證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老師也希望同學們學會這種多角度搜集資料、論證問題的方法。百年終雪恥——抗戰的復興性《抗戰爆發時中日力量對比》——據軍事科學院《中國抗日戰爭史》和石島紀之《中國抗日戰爭史》從表中各項數據對比看,中日力量對比懸殊,但經過中華民族的14年浴血奮戰,終于戰勝了強大的敵人,抗戰勝利的原因是什么?1945抗戰勝利后,中國流行一個謎語,謎面是日本投降,謎底是幾位中國古代名人。——屈原、蘇武、共工、蔣干你認同那種說法,或者還有其它答案?同學們的說法都很有道理,根據大家的發言,老師從主客觀方面把抗戰勝利原因概括為五個方面。主觀原因:①全民族抗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②國共合作抗日,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相互配合;③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客觀原因:④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支持。(美國對日投放原子彈;蘇聯出兵中共東北)⑤日本:不正義的法西斯戰爭;日本自身困境2.抗日戰爭勝利意義P145①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重要影響;抗戰期間我們奮起反抗,以血肉之軀,鋼鐵般的意志,第一次在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中取得如此巨大勝利,延續了中華文明的血脈。②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新增內容)對比初高中教材,增加了“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的表述。這一方面說明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巨大貢獻,另一方面突出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復興中的歷史意義。③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抗日戰爭是中國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一次重塑,1937年《大公報》的一篇社評:“今天南北戰場上,是爭著死,搶著死,因為大家有絕對的信仰,知道犧牲自己,是換取中華民族子子孫孫萬代的獨立自由,并且確有把握,一定達到。”這充分彰顯了中國人民高尚的民族精神和高度凝聚力。??【小結】抗日戰爭是一場真正全民族的抗戰,那些長眠于地下的國民黨愛國將士同樣是中華民族的忠貞英雄、熱血兒郎。通過本課的學習使每個中國人更清晰的認識到這樣的民族大義: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只有統一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