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從社會心態視角看辛亥革命一、教材分析本課為第六單元第一課,上承《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下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內容方面,本課共分為三個子目: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三個子目以時間為線索,層層遞進,依次敘述了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過程及影響。新課標對本課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二是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成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因此本課在教學時應側重第一和第三子目,在幫助學生掌握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引導其正確評價辛亥革命。學情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新入學學生。知識儲備方面,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辛亥革命,對其基本史實有一定積累,但有了解不夠全面并出現一定程度遺忘的現象。歷史思維方面,學生能夠大致描述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歷史現象,但對于歷史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與聯系不甚清晰。能力素養方面,學生具有一定的史料閱讀與分析能力,但選擇恰當的時空尺度對其分析、綜合、比較、作出合理論述和解釋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教學目標基于對課標、教材、學情的綜合分析,本課設置了以下教學目標。一方面,通過文字、圖片等材料幫助學生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實,并在引導學生閱讀史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素養。另一方面,通過小組討論等學生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多元評價辛亥革命的意義及局限性,并對評價作出解釋,以此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教學重難點1.重點:辛亥革命的背景;三民主義內容及評價2.難點: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1.教師語言描述:孫中山提出的小目標體現了急于求成的心態。這一心態不只是孫中山擁有,當時社會上有一批人也有類似的心態。2.闡釋“社會心態”的含義3.教師提問:為什么社會上會出現如此心態?學生聽講并思考問題引發學生興趣并引出課題。【學習新課】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亡國憂慮促變革設問:大家能否猜出這張明信片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嗎?它發生于何時?它的影響是?教師語言描述:亡國滅種的深重危機,催生了國民普遍的憂慮心態。設問:三則材料分別代表革命、改良、清政府三方中的哪一方?反映出八國聯軍侵華后國人怎樣的心態和情緒?此種心態引發了三方怎樣的行動?設問:在亡國憂慮的推動下,革命、改良、清政府三方分別采取了什么行動?歷史最終選擇了誰?為何會有這樣的選擇?教師語言描述:革命派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革命黨人的革命綱領是什么?后來發展為什么?它們之間有何關系?請進行連線。教師評析三民主義的不足之處設問:除了剛剛講到的地方,三民主義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什么局限性?教師語言描述:對于民族主義的偏重其實也是革命黨人充分揣摩社會心態進行主動選擇的結果。在“革命排滿”口號宣傳下,盡管一些群眾并不懂得何為“民主共和”,但仍舊站在了革命派這一邊。二、發憤救國興革命教師要求:閱讀教材P110-111,自主完成時間軸。設問:為什么最終歷史選擇了袁世凱?教師進一步補充:歷史的選擇其實是人民的選擇。當時的社會心理需要的是一個能迅速結束動亂、穩定政局的人物,一個在專制政體顛覆之后能重建和平與秩序的人物。教師語言描述:因為以上種種原因,人們選擇了袁世凱。這一選擇是否正確?教師語言描述:一方面,可以說選擇是對的。在袁世凱的壓力之下,清帝退位,清王朝的統治宣告結束。另一方面,這一選擇也是錯的: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革命黨人期望的共和政體未能維持。三、有破難立留遺恨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1.以簡潔的語言概括資料卡內容。2.將資料卡劃分為“勝利”組及“失敗”組。3.根據資料卡內容自選觀點進行論述。教師學法指導:觀點論述可以分三步:提出觀點—史論結合論述觀點—進行總結。學生回答: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中國戰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此后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學生回答:1.分別代表清政府、改良派、革命派;2.救亡圖存的緊迫感和憂慮情緒日益高漲;3.促使清政府、改良派、革命派競相變革。1.學生閱讀課本完成表格。2.學生回答:選擇了革命派。因為清末新政是騙局且歷史證明改良道路行不通。學生回答:同盟會十六字綱領,后來發展為三民主義。學生回答:偏重于民族主義,對其他方面有所忽略。學生閱讀課本,完成時間軸。學生結合初中所學知識回答:因為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學生已經在課前完成概括和分組,課堂上與小組同學進行討論。1.創設歷史情境并進行設問,引發學生思考。2.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將具體歷史事件與時空框架進行聯系,培養時空觀念素養。層層設問。引發學生思考。連線方式提高課堂效率。引導學生將具體歷史事件與時空框架進行聯系,培養時空觀念素養。引導學生回顧初中知識,進行知識連接。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法指導,初步培養學生撰寫小論文的能力。【課堂小結】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小結】教師語言描述:以史為鑒,警惕與歷史緊迫感相伴而生的急于求成心態。現實關懷,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