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教學設計一、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明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通過了解明朝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二、教材分析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明清是中國古代最后兩個王朝,明清時期專制集權空前強化,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更趨于穩固,現代中國版圖逐漸定型,經濟、文化、對外關系都有新的發展。這一時期,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新興工業文明逐漸取代傳統農業文明。而中國受到傳統政治制度和經濟結構的束縛面臨新挑戰,發展遲滯,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大勢。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主要講述的是明朝處于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變的過渡期,政治制度上皇權專制進一步強化,在對外關系上游開放逐漸轉向封閉,在邊疆治理上進一步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版圖,同時,也面臨了新的挑戰和危機。本課包含三個子目:第一子目“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主要是介紹明朝自朱元璋開始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第二子目“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介紹了明朝對外政策,從“海禁”到“開海”,從封閉到有限的開放;第三子目“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介紹了明朝對邊疆的統治政策和措施,以及清朝的崛起和入關。三、學情分析本模塊是高一教學內容,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經過初中的歷史學習,學生對明朝建立、廢丞相設內閣、鄭和下西洋、海禁政策、戚繼光抗倭等歷史事件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這些歷史事件內在聯系及理性認識尚為欠缺。在授課過程中,按照歷史核心素養的要求,重視圖片、地圖、文獻史料等多種教學資源的運用,創設新情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辯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意識,引導學生探尋歷史的真相。四、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史實,認識明朝之強;知道經略蒙古、西藏、東北等地區的措施與史實,認識明朝之大;知道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舉措、沿海遭受殖民侵略、海禁政策、明清易代等相關史實,認識明朝之憂。2、通過閱讀史料,知道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影響、及未能持續的原因,全面理性的認識鄭和下西洋;3、通過閱讀史料和教師講解,知道戚繼光抗倭、平倭的英雄事跡,感悟戚繼光等民族英雄在面對國家危難挺身而出,維護國家主權的責任感。4、對比分析明朝因地制宜的邊疆政策,認識到明朝對于版圖奠定、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意義。5、通過時空定位,對比中西方的差距,感知中國的落后,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面面臨危機。五、重點難點重點:明朝經略海陸邊疆的措施和影響,君主專制強化的措施難點:認識明朝社會面臨的危機。六、教學過程環節1:導入新課有人認為,明朝是一個極端專制、封閉、落后而又“無恥”的朝代。也有人認為,明朝是一個“極致”朝代,完全當得起“治隆唐宋、遠邁漢唐”這八個大字。明朝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朝代?應怎樣看待它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設計意圖:通過兩個對明朝歷史認識截然相反的評論,來激發學生對明朝歷史的探索。環節2:明朝之強——海上交通與抗倭斗爭1.1鄭和下西洋(1)概況:通過PPT展示相關材料:①《鄭和航海路線圖》;②史料史料1:(鄭和下西洋)航線之長、航程之遠、持續時間之久,在當時世界上無人可以與之比肩……他的船隊規模之大,船舶字巨,航海技術之精良,在當時世界上是無出其右。—樊樹志《國史十六講》史料2:鄭和的出使遠航,在古代中國對外關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見的壯舉,它增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白壽彝學生活動:根據教材及《鄭和航海路線圖》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概況;通過閱讀史料歸納出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教師活動:督促引導學生閱讀相關史料,認識鄭和遠航壯舉的歷史意義。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規??涨暗倪h洋航行,領先于世界,增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交往和經濟文化的交流。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地圖、文字史料等,培養學生閱讀史料,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加深對鄭和下西洋歷史意義的印象。(2)認識:通過PPT展示相關材料史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熳釉t,因給賜其君長,不服以武懾之。”——《明史·鄭和傳》問題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問題2:梁啟超“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請所學知識來解釋梁啟超關于中西航海的困惑。學生活動:閱讀上述史料,提取歷史信息,指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小組或同桌討論,解釋梁啟超關于中西航海的困惑。教師活動:督促學生閱讀史料,引導學生全面認識鄭和下西洋,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閱讀史料,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引導學生客觀全面的評價歷史事件。學生活動:閱讀上述史料,提取歷史信息,總結出梁啟超關于中西航海的困惑。教師活動:督促學生閱讀史料,引導學生學會用所學知識來解釋關于“梁啟超關于中西航海的困惑”觀點,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鄭和遠航是封建專制產物,目的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主要是政治目的。給明朝財政帶來較大負擔,因此后來未能繼續。新航路開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有明顯的經濟目的,遠航帶來巨大經濟利益,刺激西方發展;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學會用所學歷史知識來解釋歷史觀點,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2抗倭斗爭通過閱讀教材和PPT展示相關材料,了解明朝抗倭斗爭的相關史實。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和PPT展示相關材料,了解明朝的抗倭斗爭。教師活動:督促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從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倭寇)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的目的,嚴厲禁止海外貿易,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出沒沿海,造成巨大破壞。為了平定倭寇之亂,穩定東南沿海的形勢,明朝派遣戚繼光等抗倭,且重創倭寇。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朝廷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管控。講解戚繼光抗倭、平倭的英雄事跡。設計意圖:通過講解戚繼光抗倭、平倭的英雄事跡,感悟戚繼光等民族英雄在面對國家危難挺身而出,維護國家主權的責任感。環節3:明朝之大——邊疆經略與版圖奠定2.1邊疆經略通過PPT展示相關《明朝疆域示意圖》問題:明朝邊疆和海防面臨了哪些問題?明朝統治者如何應對?結果如何?請閱讀教材,歸納出明朝關于邊疆經略的措施和結果。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出明朝關于邊疆經略的措施和結果。區域對象政策結果陸疆蒙古戰爭、修長城、和議、冊封恢復貿易、維持和平西藏冊封、設立機構(行都指揮司)、委任藏族上層鞏固統治東北招撫、冊封、設立機構(奴兒干都司)鞏固統治海疆日本戰爭(戚繼光抗倭)東南倭患基本解除葡萄牙無有效手段葡萄牙獲得澳門居住權荷蘭無有效手段荷蘭占據臺灣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根據課本內容找出明朝政府處置陸疆和海疆政策與結果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閱讀教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2版圖奠定通過PPT展示相關材料:地圖:《明朝疆域示意圖》材料:明朝在處理疆域問題上的成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兩個多世紀以來,它在一片擁有眾多人口的遼闊次大陸上維持了高度的和平。——伊沛霞《劍橋中國插圖史》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邊疆經略的歷史意義。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邊疆經略的歷史意義。教師活動:引導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明朝邊的疆經略奠定了國家的基本版圖,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設計意圖:對比分析明朝因地制宜的邊疆政策,認識到明朝對于版圖奠定、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意義。2.3邊防or海防材料明廷允許萄人租借澳門……是對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認識不足,而視北方民族為主要威脅,實行以防北方民族為主這一民族政策的結果,明朝政府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的漫長邊境線上,相繼設置……九個邊鎮,萬歷以前,以防蒙古各部為主?!獎⑾閷W《從明朝后期的民族政策看葡萄牙殖民者竊占澳門得逞的原因》問題:請依據材料概括明朝統治者關于“邊防”的認識。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教師活動:引導分析,明朝統治把蒙古族視為邊疆主要威脅,國防的重心放在北方。對于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性認識不足。指出明朝統治者對海防認識的局限性。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引導,讓學生認識新航路開辟后,隨著歐洲國家殖民擴張的開展,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學會用全球視野分析歷史問題。環節4:明朝之憂——制度變化與沿海形勢3.1外憂—殖民侵略通過PPT展示葡萄牙入侵澳門和荷蘭西班牙入侵臺灣的相關材料,讓學生認識到明朝面臨的外憂。3.2君主專制加強(1)廢丞相材料一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宮,臣操威福,官以賄成,罪以情免,憲臺舉親而刻仇,有司差貧而優富。廟堂不以為慮,主添冗官,又改鈔法,役數十萬民,湮塞黃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聲聞于天。——朱元璋:《討張士誠檄》材料二明太祖曾說:“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從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br/>——黃佐《南雍志》材料三(胡惟庸)獨相數歲,生殺黜陟[zhì]罰,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明史·胡惟庸傳》問題:請根據上述材料,歸納明初廢除宰相的原因。(2)設內閣材料四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內,內外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共1160件。這些奏章有講一件事的,也有講兩三件事的,共計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處理411件事。——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問題:請根據上述材料,分明初宰相廢除后出現什么問題?明朝的統治者如何解決。材料五萬歷四十年內閣首輔葉向高曾說:“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賈禍?!?br/>——《神宗實錄》卷問題:明朝中后期,內閣大臣深得皇帝信任,權力很大,被比喻為宰相,內閣大臣是否等同于宰相,他們有何異同?宰相制與內閣制比較比較項宰相制內閣制相同職責都是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不同權力來源法定,制度賦權非法定,皇帝個人信任職權參與決策、統領百官無決策權,不能正式統領百官,咨詢機構,受宦官牽制對皇權作用一定程度制約皇權不能制約,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3)宦官專權材料:然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于內監之批紅。——《明史·職官制》問題:明朝宦官專權的實質是什么?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上述問題。教師活動:引導分析,帶領學生共同完成。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宦官專權的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3.3明清易代材料:明朝政府未能做好一個國家所應做的事……政府對蒙古、倭寇、宦官和稅收問題都束手無策……太祖因未能使制度像他希望的那樣運轉而受挫,因而反過來全面使用他的專制權力。別的皇帝則把治國方面的瑣事交給官員或宦官去代理,結果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伊沛霞《劍橋中國插圖史》問題:請依據材料,結合教材指出“未能做好應做的事”具體指什么?給明朝的統治帶來了什么影響?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結合所學回答問題。教師活動:引導分析,明朝政治的黑暗,階級矛盾的激化,導致明清易代。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引導,讓學生認識明清易代是明朝社會政治危機的結果。環節5:課程小結PPT展示明朝時期中外歷史發展的“時間軸”,通過時空定位,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明朝時期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新興工業文明逐漸取代傳統農業文明。而中國受到傳統政治制度和經濟結構的束縛面臨新挑戰,發展遲滯,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大勢。最后教師總結:回答課程導入中提出的問題“明朝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朝代”明朝是一個強大但是充滿困境的朝代。15世紀初,明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在政府的支持下,鄭和七下西洋,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形成了萬邦來朝的局面,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同時,明朝政府采取靈多樣的方式經略邊疆,國家疆域遼闊,奠定了近代國家的基本版圖,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強大的明朝,也充滿了困境。在政治上,君主專制空前加強,政治黑暗。在外交上,實行海禁政策,使中國日益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在疆域上,東南沿海受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的殖民侵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