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本單元主題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新階段”,本課主題為“大破壞與大重建”下的兩宋政治。從縱向看,北宋結束了晚唐以來的分裂割據,建立了新的政權機制,而其后所暴露的問題,間接推動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從橫向看,宋朝的政權機制為同時期其他民族政權的構建提供了借鑒,方便學生對“遼夏金元”政權機制的理解,而第10課到第12課的內容,使學生整體感知相對于政權的并立,各民族間呈現交融的趨勢。教材的四個子目之間有著嚴密的邏輯遞進關系:宋初統治者鑒于唐末藩鎮割據的歷史教訓,針對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但防弊之政導致了新的問題:嚴重的邊防危機和財政危機,進而演化成全面的統治危機。為挽救危機,范仲淹、王安石相繼主持變法,雖取得一些成效,但導致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加速了北宋的滅亡。北宋滅亡后,南宋繼續秉持崇文抑武的方針,對外求和,偏安一隅。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在初中已經對宋初采取的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及宋與周邊民族政權的關系進行過具體的學習,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只需簡單梳理這部分內容即可,重點可放在對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評價和王安石變法內容及意義的探究。教學目標1.通過對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了解,理解北宋初年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背景及各項措施。2.通過閱讀史料,分析唐宋政治制度與軍事方面的具體變化,理解宋朝在政治、軍事、民族關系上的新表現。3.結合歷史地圖和文獻史料,分析兩宋時期面臨的內憂外患,認識王安石變法的原因和影響。4.通過對兩宋歷史的學習和岳飛等偉大歷史人物的了解,激起學生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憂患意識,升華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教學難點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及意義。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歷史圖片文字材料多媒體(二)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祖宗之法初建成出示明代《雪夜訪普圖》,提問根據以上材料及圖片,分析宋初統治面臨什么局面?提供史料,根據以下材料總結宋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大體思路。五代八姓十四君,共維持了53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一般人大概覺得這只是短命的第六代而已。但是這個王朝穩定下來了,法寶即為“防弊之政”,其核心精神是防微杜漸。宋太宗將謹守的法度概括為“事為之防,曲為之制”。所有的事情都要預先做出防范。——鄧小南《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宋朝》防什么:以地方制度新變化為例展示相關文獻史料,引導學生分析宋初措施針對武將專權問題采取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措施針對藩鎮割據問題加強地方監督及控制的機構設置怎么防:以中央制度新變化為例針對武將專權問題,中央采取杯酒釋兵權,中央禁軍權力分割等措施針對君弱臣強問題,中央采取分化宰相事權,官職差遣制度加強皇權3、用什么人?以科舉制的發展為例完善考試程序,嚴格考試制度,中舉者皆為天子門生【合作探究】結合材料談談趙宋初期“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制度有哪些積極影響?材料九:(宋代參知政事龔茂良說)漢、唐之亂或以母后專制、或以權臣擅命,或以諸侯強大、藩鎮跋扈,本朝皆無此等。——《宋史全文》材料十: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統制列城,付以數千里之地,十萬之師,單車之使,尺紙之詔,朝召而夕至,則為匹夫。——《范太史集》材料十一:(仁宗提拔張貴妃的叔叔)既降旨,包拯乞對,大陳其不可,反復數百言,言吐憤激,唾濺帝面,帝卒為罷之。——《曲洧舊聞》聯系第六課及初中所學知識,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根據出示材料理解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及具體措施小組合作探究宋初防弊之政的積極影響,并思考是否遺留隱患通過圖片展示宋太祖建國對于如何治理新建政權的焦急之情,結合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形象了解宋初建立防弊之政的必要性,培養史料實證的能力。通過文獻史料的分析,理解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的辯證影響。二、祖宗之法弊病生展示遼、北宋、西夏時期政權并立地圖,展示北宋所面臨的內憂外患,理解北宋中期出現的統治危機閱讀教材,理解北宋中期危機產生的原因問題探究,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辯證評價北宋與遼、西夏簽訂和約。掌握必備基礎知識仔細閱讀教材,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培養時空觀念。通過文獻史料的分析,理解宋朝處理民族關系措施的辯證影響。三、祖宗之法變革興北宋中期面臨內憂外患局面,文人志士發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與擔當精神,針對宋朝制度弊病提出新的改革方案。結合王安石變法具體措施和北宋人及現代學者對于王安石變法的評價,辯證評價王安石變法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閱讀材料,并結合工業革命中三位重要企業家代表的成就,理解工廠制度下的標準化生產對于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閱讀王安石變法相關史料,探究王安石變法的評價,理解制度設計與政治實踐存在偏差,改革觀念與措施需符合社會現實。把握關鍵信息,學會閱讀、分析、總結、概括四、祖宗之法偏安終通過歷史地圖,文獻材料了解北宋滅亡,南宋建立的史實,理解南宋政權延續祖宗之法,重文輕武,偏安一隅的表現。分析和解讀材料,從不同角度分析南宋偏安一隅的原因。通過分析歷史圖片、南宋文人詩文,了解南宋文人面對山河破碎,祖國分裂的局面的不同心態。結合材料,聯系所學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辯證的看待歷史現象,培養對歷史的思辨能力五、真題演練及本課小結1.(2020·全國Ⅱ卷高考·26)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材質最陋”的同鄉武濟川一事被告發,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C)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C.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2.(2020·山東高考·4)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B.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通過高考真題演練,了解高考考查角度,從新情境新問題中理解北宋的政治與軍事檢驗本課學習效果,梳理本課脈絡,為第10-12課的學習打下基礎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