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教材分析本課是高中歷史統編版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中的最后一課。從教材邏輯上看,本課將視角聚焦在了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文化新變化上,承接前幾課對于三國至隋唐時期政治經濟的講述。本課教材分為四個子目,分別是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文學藝術;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從當時的官方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發展以及中外交流等多個角度對三國至隋唐的文化進行系統性的整理與敘述。二、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已經初步了解了歷史學習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維,對歷史學習有了探究的興趣。但是,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與邏輯性還不是很強,而本課是文化史部分的重點章節,且線索繁雜,知識點比較零散,理論性較強。因此,我會采用體驗式教學、線索教學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學生經過第一單元以及第二單元前三課的學習,以及平常通過媒體接觸到的內容,對于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有一些了解。但是,這段歷史距離學生本就相當久遠,且文化史的內容理解起來較為復雜。因此,我認為由他們以往的認知經驗出發來理解本課內容是相對困難的。三、教學目標1.通過圖片史料與文字史料相結合的方法,知道三國至隋唐文化發展的新變化,培養學生圖片信息提取與史料閱讀理解的能力。通過龍門石窟中出現的實物史料與書中及課程中涉及到的文字史料形成對照,貫徹二重證據法。(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通過探究佛教興盛的原因、唐詩興盛的原因等問題,幫助學生認識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文化的繁榮離不開社會的繁榮。通過閱讀課本,讓學生自行總結歸納魏晉隋唐時期科技的新成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唯物史觀)3.通過文化上的中外交往讓學生意識到中國古代的文化繁榮與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家國情懷)四、教學重、難點重點:儒釋道三教的發展與關系。難點:1.儒學的新發展2.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活動:講述圖片的來歷,并播放龍門石窟的航拍視頻,帶領學生跟隨老師一起游覽龍門石窟。通過文物史料與文字史料帶領學生感受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學生活動:跟隨教師的講解,知道龍門石窟是興修于魏晉時期,興盛于隋唐時期的重要文物,屬于實物史料的范疇,體會情境,跟隨老師一起游歷龍門。(設計意圖)二重證據法是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游覽龍門的情境創設既可以激發學生對于本節課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向學生滲透史料教學的觀點。【講授新課】(一)儒釋道三教1.龍門壹景——佛教壯美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下層社會的庶民百姓不僅承受著各種戰亂的痛苦,而且受著瘟疫、水旱等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面對種種不幸,百姓不僅無能為力,而且求助無門。——卜憲群《中國通史·秦漢魏晉南北朝》材料二:照佛學的說法一切痛苦都起源于人類對事物本性的根本無知。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現是虛幻的,暫時的,可是無知的人還在渴求他們,迷戀他們……信奉佛教就可以解除痛苦。——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教師活動:展示龍門石窟中盧舍那大佛的照片,并講述武則天造像、白馬寺的故事。展示材料一和材料二,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從兩漢之際到唐朝,佛教發展的如此迅猛。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參考答案:由于魏晉時期頻發的戰亂,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在這樣的情況下,佛教的傳入猶如一味治愈心靈的良藥,幫助人們從痛苦中解放出來。)(設計意圖)通過實物史料與文字史料的對比,讓學生意識到唐朝時期佛教在我國的興盛與繁榮。同時通過文字史料推論出當時佛教興盛繁榮的原因。)龍門貳景——殘佛之美教師設問:佛教的過度盛行對于當時的統治者來說真的是好事么?閱讀材料,分析佛教過度繁盛后產生的影響。材料三:……假慕沙門,實避調役……——《魏書·釋老志》材料四: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繼。——范縝《神滅論》教師設問:閱讀以上材料,分析佛教過度繁盛的影響有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參考答案:1.影響社會運作2.耗費大量錢財3.破壞家庭秩序)教師設問:當時的統治者們在意識到佛教帶來的這些負面影響后,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呢?展示龍門石窟中殘缺不全的佛像,講述三武滅佛的相關史實。(設計意圖)靈活運用二重證據法將文字史料與實物史料進行融合教學,將龍門石窟中的殘佛作為文物史料呈現,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又可以增強學生的史料意識和問題意識。龍門叁景——道教疑綜教師活動:展示龍門石窟中的道教造像照片,并出示道教的相關文字史料記載,輔助學生認識到魏晉至隋唐時期道教的繁盛。學生活動:通過教師展現的龍門石窟中的道教造像,思考得出在初唐時期,道教獲得了極大地發展,集中表現在即使是在佛教文化十分繁盛的龍門石窟,也依然存在著道教的造像。龍門肆景——白園儒雅教師活動:展示白居易墓園的圖片,以及白居易講授白居易在龍門度過晚年的基本史實。并出示材料五和材料六,引導學生意識到白居易的思想中帶有儒釋道三者的結合部分。材料五:不二門法(唐)白居易亦曾燒大藥,消息乖時候。至今殘丹砂,燒乾不成就。材料六:縱觀白居易的精神世界,雖有佛、道思想對他的影響,但他始終堅持著以儒家精神為主線的處世哲學,儒家情懷貫穿了他的一生。——《白居易儒家思想的變遷和分期》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感受隋唐時期儒生們的心理變化,了解這一時期儒生們思想中儒釋道并存的時代特征。(二)文學藝術1.龍門伍景——唐詩音韻教師活動:展示描寫龍門石窟美景的詩句,并引導學生結合五六七三課的內容思考唐詩在唐朝達到繁盛的原因有哪些?學生活動:思考并得出結論。(1.政治上: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政治開明。2.經濟上:經濟的繁榮和國力強盛。3.文化上:教育發達,科舉“以詩取士”。4.文學積淀:建安文學、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2.龍門陸景——碑林書法教師活動:展示龍門石窟碑林中收藏的書法作品,讓學生體會到這一時期書法藝術的高度發達。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歸納幾位著名書法家的書法特點。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并填充表格。(三)科技成就1.龍門柒景——科技璀璨教師活動:展示龍門石窟的藥方洞,展現這一時期在中藥醫學方面的巨大成就,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填充魏晉隋唐科技成就圖。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并填充表格。(四)中外文化交流1.龍門捌景——中外交流教師活動:展示龍門石窟中有關中外交流的文物,引導學生意識到隋唐時期中外交流的繁榮與密切。并講授中外交流對我國文明產生的巨大影響。學生活動:跟隨教師思考中外交流對我國文明產生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