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一、教材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長的分裂時期,政權最多、線索頭緒復雜。教材在內容上涵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主要敘述這段時期政權分合演變、經(jīng)濟發(fā)展、民族交融的情況。教材分為三個子目進行敘述:首先講授三國和西晉。西晉滅亡之后是全國長時間的分裂時期,基本格局是南北對峙。課文先講述南方,然后講述北方。南方東晉以及南朝的主要線索是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以及士族專權的興衰;北方的十六國以及北朝則解決了民族矛盾、走向民族交融,為隋唐盛世一統(tǒng)江奠定了基礎。學情分析本課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習相關知識并積累了一定的基礎,但還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理解。高中階段,學生的求知欲更為強烈,理性思維逐漸形成,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適當引導,通過各種史料并借助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展現(xiàn)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融合,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三、教學目標通過地圖和教材內容,在概括三國與兩晉、東晉與南朝、十六國與北朝等時期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實的基礎上,能夠運用示意圖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情況,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政權更迭頻繁的時代特征;能夠運用有關史料,分析當時民族矛盾尖銳、民族沖突嚴重的特點;在概括南方的開發(f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實的基礎上,說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能夠運用有關史料,從當時的情境和歷史的角度論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重要影響;探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教學重難點本課的教學重點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區(qū)域開發(fā)、民族交融;第三子目“十六國與北朝”牽涉民族、政權較多,相對來說是本課的難點。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學環(huán)節(jié)師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情景導入:以陰陽師導入,過渡到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貼近學生生活。【學習新課】新課講授一、一世亂象任務驅動,學生參與。將大任務層層分解,達到時空觀念的落實。任務:將下列地圖排序學生:依據(jù)三個分任務,將地圖按時間順序排序。任務一:任務二:任務三:總任務任務四二、兩重因素小組合作探究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發(fā)展,威脅皇權在東漢的獨尊地位以及中央集權。豪強地主實力的在魏晉時期進一步發(fā)展,形成士族專權局面,與皇權相互扶持又有所斗爭。最后隨著低級士族興起,皇權重振。西晉時期少數(shù)民族因為種種原因內遷中原,在一定程度上威脅了西晉的統(tǒng)治。隨著民族的遷入,社會上出現(xiàn)了民族交融和民族矛盾兩種趨勢,但是民族交融是主旋律。孝文帝改革推動了民族交融。三、三重遺產(chǎn)1、文化整合2、民族凝聚區(qū)域開發(fā)展示本節(jié)課結構與設計思路通過觀察歷史地圖,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引導學生參與活動任務認識政權更迭。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提取信息的能力。通過政權更迭示意圖的填寫,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合作與時空更替意識。在填寫示意圖基礎上,分析每個政權的空間,一是否統(tǒng)一過北方為線索,理清楚每個政權的空間,為地圖排序打下基礎。任務導向,完成最終任務,一地圖排序,完成時空觀念的排序。結合三個學習任務,在閱讀材料基礎之上,概括魏晉時代的時代特征。出示材料,學生概括歸納魏晉南北朝發(fā)展的主要線索。利用前置作業(yè)的資料卡,分小組完成三個任務,鍛煉學生概括材料、表達成文的能力出示資料卡,學生結合前置作業(yè),兩人一組討論,概括材料大意。鍛煉學生對材料的概括能力概括材料大意基礎之上,結合學者的觀點,將材料分為兩組。然后分別用多種形式描述問題的來龍去脈。鍛煉學生相關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通過材料和古詩詞,讓學生意識到魏晉時期文化整合的作用引導學生以大歷史觀的視角分析歷史問題,認識中華民族發(fā)展史是多民族的發(fā)展歷史。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歷史文字材料的能力,認識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課堂小結】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